后进生更需要表扬摘要:后进生,常是很多人岐视的对象,老师叹气,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有些家长自己也摇头。
由于受批评太多,挫折太多,他们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称赞,只要我们能用心发现他们的特长、优点,并以此为突破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期望目标,引导他们一步步从低目标走向高目标,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优生一样得到大家的肯定、称赞。
他们就会有信心克服自己的缺点,逐步进步、成长。
关键词:优点平和心态期望目标表扬后进生,常是很多人岐视的对象,老师叹气,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有些家长自己也摇头。
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处处低人一等,被置于班级的“阴暗角落”。
那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好呢?可能是批评太多,挫折太多,孩子们失去了努力的目标和动力。
有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差生们比优生其实更坚强,更动懂感情,更珍惜老师的表扬。
适时表扬会如同“久旱逢甘雨”般滋润差生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生机。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一直以来,经常得到表扬的都是优生,优生得到越多表扬就越自信,越自信,在学习、人际交往等表现就越优秀,形成良性循环。
而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即学习、行为都表现得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得到的表扬寥寥无几,偶尔得到一两次,确实高兴了一两回,行为上也收敛了一两次,可是,转眼间,故态复萌,得到的又是教师的批评,父母的责骂。
如此地反反复复,教师的耐性磨光了,学生的自信心完全丧失了,随之而来的是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到底怎样做才能改变这令人头疼的现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反思,终于让我寻求到一个转化后进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较好的方法。
一、发现优点,以优补差我们应该知道:无论孩子多差,他也一定拥有自己的特长。
也许,我们无法帮助一个孩子提高成绩,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帮助一个孩子克服自己的缺点,帮助他树立人生的自信,让他们尽可能多学一点,少浪费一点时间。
因此,我们要善于寻找后进生的优点、特长,从“优点、特长”着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表扬”永存心间时间告诉我们:要教育好孩子,我们要学会宽容尊重、热爱他们,但热爱学生的前提是我们要有一颗容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有一种良好平和的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我们的心态就会永远支配着我们的言行,而我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
那在面对顽冥的后进生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无巧不成书,一件小事令我茅塞顿开。
一天,我与好朋友相聚中谈起各自的孩子,朋友抱怨儿子不好学习,我开解、安慰她,把她的儿子的优点一一数出来,如听话、不闹事,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交际能力强,有点生意头脑等。
朋友听了马上转忧为喜。
我儿子坐在一旁默不出声。
等我与朋友分开后,儿子撅起嘴,很不满地说:“妈妈,你把不爱学习的哥哥说得那么好,为什么我从没听你这样夸过我。
你总是跟我说要好好学习,才会有前途。
如果我不认真学习就是一无所有似的。
”儿子的话像个重锤砸在我心上,是啊,爱之深,责之切。
因为对自己的儿子期望越大,所以儿子达不到时,自己的失望就越大,担忧越深,看管孩子越紧,越觉得缺点多多。
爱过头就会失去理智,失了公允。
在教育教学上,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会特别爱自班学生,留意自班学生,也希望自班学生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好,这就是期待,并为此而努力,可是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
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如果我们努力了,但学生没能达到目标,我们心理上就会有个“希望——失望”的落差。
这时的心态调整就非常重要。
意识到这一点,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特别在面对双差生时,使自己始终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眼里看到的大多是优点,于是表扬常常挂嘴边,时常让学生感受到我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
持续的“表扬”,就如长流不息的江水,推着学生不断前进。
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设定阶梯式期望目标我们在拥有平和乐观的心态的同时,还要懂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阶梯式期待目标。
身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中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在制定目标时应考虑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适应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目标应与学生自身的水平一致,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从而失去目标的意义性。
目标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能激发学生进取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乐趣。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因此,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允许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
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层次目标,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分别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向高一级目标前进,从而使课堂形成既互助又竞争的活跃气氛。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认为这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只盯着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可是却忽略了这也是我们的期望目标。
在帮助学生制定目标时,我们也应该相应地有一个期望目标。
而且这个目标还要比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稍低,这样,在学生没有达到目标,但又有了稍少进步时还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自然就不会失去教育学生的耐心,而这种好心情也会感染学生,好心情也会使我们变得大方,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赞美。
学生从老师的一次次肯定与表扬中,逐渐培养了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合理估量,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它表现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心是成功的源泉,它是人们克服困难的重要保障,是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没有自信心,人的行为就缺乏一种动力,其他的素质再好也难以推动其成长和进步。
有自信心的人遇到困难时,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问题,能够持之以恒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在我任教的三(1)班,有一位男生特别活泼好动,不爱学习,总是违反课堂纪律,但是认错态度很好,每次老师教育他,他都很乐意接受,承认错误,但转身后又抛之脑后,在课堂上依然我行我素,从没试过一节课不折腾的,令每位任课老师都头疼不已。
在一次次的失望中,老师的耐性都磨光了,随之而来的对他的批评也多了。
后来,我调整心态,放低了对该男生的期待目标,如:我不期望他能做到整一节课都能守纪律,期望他能安静地听20分钟课,只要他做到这点,我都会感到开心,并喜形于色,发自内心地夸奖他。
得到夸奖,他就高兴了,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约束自己,坚持认真学完半节课。
随着他的进步,我不断的提高期望。
一个学期过去了,如今,该生不但能认真听课,还积极举手发言,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成绩提高了。
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而赏识的最外显的行为表现就是语言的肯定、表扬。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一直以来,经常得到表扬的都是优生,优生得到越多表扬就越自信,越自信,在学习、人际交往等表现就越优秀,形成良性循环。
而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即学习、行为都表现得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得到的表扬寥寥无几,偶尔得到一两次,确实高兴了一两回,行为上也收敛了一两次,可是,转眼间,故态复萌,得到的又是教师的批评,父母的责骂。
如此地反反复复,教师的耐性磨光了,学生的自信心完全丧失了,随之而来的是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到底怎样做才能改变这令人头疼的现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反思,终于让我寻求到一个转化后进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较好的方法。
而这个办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们没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身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中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在制定目标时应考虑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适应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目标应与学生自身的水平一致,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从而失去目标的意义性。
目标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能激发学生进取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乐趣。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因此,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允许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
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层次目标,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分别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向高一级目标前进,从而使课堂形成既互助又竞争的活跃气氛。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认为这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只盯着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可是却忽略了这也是我们的期望目标。
在帮助学生制定目标时,我们也应该相应地有一个期望目标。
而且这个目标还要比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稍低,这样,在学生没有达到目标,但又有了稍少进步时还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自然就不会失去教育学生的耐心,而这种好心情也会感染学生,好心情也会使我们变得大方,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赞美。
学生从老师的一次次肯定与表扬中,逐渐培养了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合理估量,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它表现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心是成功的源泉,它是人们克服困难的重要保障,是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没有自信心,人的行为就缺乏一种动力,其他的素质再好也难以推动其成长和进步。
有自信心的人遇到困难时,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问题,能够持之以恒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马斯洛)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西尼加) 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莫让沮丧取代热心。
吉格斯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给予积极的期望和鼓励,这样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期望水平太高,超过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对学生就是一种负担,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期望水平太低,对学生又不具备投资性和吸引力,起不到激励作用。
经验证明,教师喜欢并对其给予较高期望的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待之后,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向着教师期待的目标积极努力,取得教师期待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热心关注和成就期待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给予积极的期望和鼓励,这样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期望水平太高,超过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对学生就是一种负担,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期望水平太低,对学生又不具备投资性和吸引力,起不到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