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甘一雯财务管理1班2014110188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
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
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
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狭义的自然,即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哲学观点,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的观点,突破了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论视域,从根本上与前康德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开启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哲学境遇。
马克思深谙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精髓,经过整合、创新,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费尔巴哈明确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
事实上,这就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之思辨原则的感性表达。
其理论运用于人与自然,便得出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存在的关系。
可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有一个缺陷,那便是他无法提供“自然界”与“他人”何以构成“人”与“自我”之本质的依据。
此时,黑格尔哲学便弥补了之一缺陷。
黑格尔认为,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的自然。
马克思结合这两种理论,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上升到感性活动,即实践,初步开启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理论境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不纠结于自然的先在性,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
人和自然的实在性,经过实践活动,已经转变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连接点。
海德格尔一向致力于打破主客体的二元对立。
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一直把人类当做主体,把自然当做客体,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同时,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应当为如今的环境问题负责,因为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实践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所用。
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种误解,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枢纽,并不是改造自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也有所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劳动和资本的矛盾。
这里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离。
工人付出劳动,但生产资料却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而工人却不得不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要解决这一矛盾,便要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公产主义,便要消灭私有财产,要消灭私有财产,便要消灭异化劳动,要消灭异化劳动,便要消灭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
简而言之,共产主义就是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
共产主义与平均主义截然不同,若只是简单地将财富平分,并没有实际解决资本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消除私有财产,反而激发了人类对于财产的占有欲望。
新中国成立初期便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混淆了共产主义与平均主义,导致中国错失了发展的机会,经济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
那时,中国奉行平均主义,所有
人的财产都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分配。
每人每天做同样的事、吃同样的饭、拿同样的工钱。
在这种政策下,人们渐渐失去了劳动的动力。
由此可见,绝对的平均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绝对贫穷、共同贫穷。
反观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
若无法实现自然主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无法处于和谐的状态,人类始终把自然当做征服与改造的对象。
从短期来看,人类可能会得到一些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一定会反作用于人类本身,而且这种反作用力可将人类的所有成果尽数摧毁。
著名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若无法实现人道主义,人类社会始终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模式使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且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一定会发生暴动,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新政权。
而最理想、最稳固的政权就是建立一个无剥削、无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
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实现了共产主义,所以马克思的主张还没得到实现。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合理地扬弃异化劳动,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并且真正解决“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
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地实现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也即是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