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象:1社会生理现象,2社会病理现象,3社会医学诊断,4社会医学处方。
特点:1学科交叉性,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社会医学的实践性2.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高度概括3.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4.文化的基本特征:①历史性②现实性③渗透性④继承性⑤社会性。
5.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稳定性。
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手段。
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家庭、社会、自我(学习)教育。
教育具有两种职能: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的智能规范;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的行为规范。
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的特征:1双向性、2普遍性或稳定性,3变异性,4强制性6.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1保健功能:使患者康复,恢复劳动力;延长寿命,延长劳动时间,有效地提高生产力水平;:消除病人对疾病焦虑和恐慌。
2社会功能:提供心理安慰;体验社会支持;增强社会凝聚力。
7.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试验研究3评价研究4文献研究。
8.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1选择课题陈述假设,2制定研究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5解释结果。
9.抽样方法:1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概率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
10.定性研究的特点:1关注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2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3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4很少用概率统计分11.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
问题设计: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答案设计:填空式、二项选择式、多项选择式、图表式、排序式。
12.生命质量评价: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
内容:1生理状态: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体力适度;2心理状态:情绪反应、认知功能;3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整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4主观判断与满意度: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满意度与幸福感。
适用范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卫生管理学。
1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种类:1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社会;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4医疗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14.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的年龄值称评价年龄。
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15.社会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密切相关的社会病理现象特点:影响的社会性产生根源的复杂、社会危害性、群防群治16.伤害防制策略和措施:HADDON模型:前、中、后三阶段;十大策略;四E干预:工程(Engineering)、经济(Economic)、强制(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17.成瘾:由于对自然或人工合成药物的重度使用所导致的一种周期性慢性着迷状态,并引起无法控制想再度使用的欲望。
类型:①物质性成瘾。
②精神性成瘾。
18.网络成瘾:过渡使用因特网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上网时间频率超过预期,控制上网失败,出现戒断症状。
19.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意义:1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2控制医药费用;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
内容: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3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20.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21.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
22.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23.卫生政策: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医疗卫生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
特征:①利益价值倾向。
②目标取向。
③合法性、权威性和强迫性。
④功能多样性。
⑤过程及阶段性。
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4.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
25.全球卫生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贫困作斗争;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健康;使部门卫生政策相一致;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计划。
26.卫生政策分析方法:①利益相关者分析: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明确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内部外部、了解程度、立场、利益、联盟、资源、领导能力等。
②政策图解法:宏观政策图解法、微观政策图解法。
③SWOT分析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 27.定量调查表提问的原则:1简单明了,2避免混淆和模糊,3避免模棱两可和可能的误解,4避免诱导和强制,问题排序:先简后难、先一般后特殊。
28.定性调查的特点:1注重事物的过程2 研究对象一般是少数特殊人3 研究者与调查者要有长期密切接触4定性研究结果不宜统计分析。
研究方法:参与性调查,深入访谈,专题小组讨论。
29.社会医学调查研究基本程序:选择课题、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结论。
30.社会健康状况: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相关社会环境状况。
31.健康:没有疾病,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32.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生活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群间具有密切的社会交往。
在国内研究中,社区通常被定义为城市中的街道或居委会、农村中的乡镇或村。
33.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中一种最基本的、普遍的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
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方法和制度。
34.社区卫生服务特点:1基层医疗保健,2人格化照顾,3综合性照顾,4持续性服务,5协调性服务,6可及性服务,7以家庭为单位,8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9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10预防为主的服务。
11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内容:1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社区医疗3社区预防4社区康复5社区保健6社区计划生育服务35.社会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并与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
36.自杀的预防:1提高心理健康素质,2普及有关的知识,3减少自杀的机会,4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5对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6控制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
37.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1健康性观念和安全性行为,2广泛宣传性病防治知识3加强对性传播性疾病的监测4对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深入的预防工作。
38.慢性病特征:1.患病时间长期;2.病后留下功能障碍;3.疾病的原因常引起不可逆的病理变化;4.因病情不同需要不同的医疗处置;5.因病情差异需要不同的康复训练。
39.三级预防:一级: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级: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三级:在疾病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40.筛查:应用简便快速的测试、体格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健康缺陷者及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原则:1筛检的疾病应是危害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拟采用的筛检方法和技术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无创伤或创伤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易为群众接受3有较高的筛检效益和临床使用价值,4拟筛检出的疾病病史明确、具有较长的可识别的潜伏期。
41.卫生服务要求want: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资深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42.卫生服务需求demand: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出一定时期内一定价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没有需要的需求43.卫生服务需要need: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
44.个体预防策略的优点:1医患双方都能够积极参与,2不干扰非高危人群3具有现成的组织4在有些情况下,个体预防策略成本效益好5 危险效益比高。
缺点:1把预防变成治疗2取得的效应逐渐减弱,成功是暂时的3 对控制整个人群的健康问题贡献小45.群体预防策略的优点:1群体预防策略具有根本性2 群体预防策略是强有力的3 群体预防策略具有适宜性。
缺点:1群体预防策略的可接受性问题,2 群体预防策略的可行性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