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幼儿心理学第六章 想象的发展
最新幼儿心理学第六章 想象的发展
▪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 始发展 。幻灯片 14
▪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
幻灯片 15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 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 例如: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 物的形象;
▪ 例如:南方人通过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可在头脑中形成北国风光的情景;
2、创造想象 ▪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
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 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鲁迅先生创作的“阿Q”形象
3、幻想
▪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 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 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
3、幼儿晚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
引导下,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 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 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
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 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 想象 的发展
第一节 想象概述
▪ 一、什么是想象 ▪ (一)含义 ▪ ▪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 件。
▪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 1、黏合:(美人鱼、猪八戒) ▪ 2、夸张或强调(九头鸟、小人国) ▪ 3、拟人化 ▪ 4、典型化(文学、艺术创作)
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 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 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 长一些
1、幼儿初期 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 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 工,缺乏新异性。
2、幼儿中晚期 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且在再造想 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例如:能根据一些有
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 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 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
(三)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 ▪ 2、想象是儿童理解的基础 ▪ 3、想象在游戏中作用:游戏离不开想象 ▪ 4、想象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 5、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 (一)无意想象 ▪ 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
▪ 例如: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
▪ 注:当人们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 时,这种想象叫做 理想 。
▪ 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 客观进程,这种不可能实现的想象叫做 空想 。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 一、学前儿童想象意想象初 步发展。幻灯片 12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 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 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 故意说谎。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 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 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 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 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 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 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 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 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 取代象征性游戏。
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
注: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 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二)有意想象
▪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 自觉进行的想象 。
▪ 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 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 果。
1、再造想象
▪ 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图样)的 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 过程。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 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主题易变。
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 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 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幼儿中期,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 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
3、幼儿晚期 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 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
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
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 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 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验来体会和想象
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 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 (例如: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用主观的空间 关系代替客观的空间关系,把正面和侧面重叠在一起, 大小比例失调,过分夸大了找到的铅笔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