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使教学从知识建构延伸到品格培养。

知识建构只是培养人素养的必备途径,核心素养才使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定位教育。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语文学习之后,获得的能力与品格,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

”遗忘就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剩下来的就是能力和品格(素养)。

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提升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就使教学从过程目标走向终极目标。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中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拒绝“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不要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而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

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涵咏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二)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起来。

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

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三)在想象能力的培养与阅读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把握审美思维的特征,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形象思维活动,它受一般的认识规律约束,不同于抽象的逻辑与推理过程,很难用一般的逻辑语言来概括,而是需要通过生活本身的形象规律来实现。

所以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再造审美形象,完成审美创造。

审美想象力越丰富,对审美对象的再现也就越真实,学生对审美形象
的再创造就越具体,学生的知识宝库就越丰盈,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基础也就越厚实。

通过阅读、体验和写作来培养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能力。

阅读,既指“篇”的阅读,更强调“本”的阅读。

“本”与“篇”相比,其篇幅更长,主题更复杂,意蕴更丰富,更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

学生从“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丰富语言,比较对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使“整本”内容与成长经验相融合,使“整本”思想与个人思维相融合,使“整本”已然与所憧憬的未然相融合,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享受,获得自由想象,使阅读因升值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悦读”。

在阅读中感受美不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中学生在长期欣赏文学形象之美,熏染科学严谨之美的基础上,还应该拓展视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自然万物的真实美,并学会融入自己独特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创意表达,富有创意地表现美和表达美。

(四)在立足文本中引导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立足文本,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唤醒学生心灵中的文化因子,强化其文化自觉,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料。

从文化审美的角度观照文本,强调文化育人,前提条件是立足文本,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要坚守语文的本性,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

语文课首先要上成语言课,让学生在对语言涵泳、咀嚼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伟大胸怀,进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学审美到文化审美的跨越,从文本中发现对人格的形成有教益的东西,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养成审美的习惯,唤醒文化的自觉。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