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炎病人诊断护理措施

肺炎病人诊断护理措施

肺炎病人的诊断及护理措施
肺炎是指肺实质(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和肺间质等)的炎症。

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在我国发病率高,在各种死因中占第5位。

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与下列因素有关:病原体变迁、病原学诊断困难,易感人群结构改变,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率增高、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引起细菌耐药性增高、部分人群贫困化加剧等。

现将各种肺炎疾病的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1病例资料
护士对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等)及所患疾病的情况(如入院诊断、病情轻重等)有所了解后,确定交谈目的及交谈方式。

安排合适的环境向病人及知情者询问健康史,重点询问病人病后所感受到的身体不适和出现的心理反应等,以及对医疗护理的要求等,然后进行必要的护理体检。

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病例一:赵先生,34岁。

4日前受凉后突然寒战高热,体温达39.5摄氏度,以下午和晚间为重。

咳嗽、胸痛、咳粘痰,并且逐渐加重,气促,烦躁,四肢厥冷,出汗,急诊入院。

体检:体温39.5摄氏度,脉搏120次/分钟,血压75/45mmhg。

神志模糊,烦躁不安,口唇发绀明显,右肺下野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心音钝。

心率123次/分钟。

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指端发绀。

x线胸片显示右肺下野可见有大片致密状阴影;血常规检查见wbc15.0×109/l,n0.92,l0.08。

病例二:男性,78岁,因咳嗽咳痰4天,嗜睡1天入院。

一月前
患脑血栓,至今进食时有发呛。

查体:t36.5度,p110次/分,r28次/分,血压13.3/10.7kpa(100/80mmhg),轻度嗜睡,咳嗽无力,痰粘稠,右下肺叩诊稍浊,呼吸音减低,有湿啰音,两肢体肌力、肌张力无明显异常,血白细胞4.0×109/l,中性粒细胞0.9。

2病情观察及分析
监测病人神志、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尿量,做好记录,便于观察热型,有助于明确诊断。

重症肺炎不一定有高热,应重点观察儿童、老年人、久病体弱者的病情变化。

3常用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3.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肌疲劳、气道阻力增加、不能维持自主呼吸、气道分泌物过多有关。

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氧疗的重要性,密切观察氧疗效果;促进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安排适当的活动量;遵医嘱及时准确给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感染、分泌物过多或粘稠、呼吸肌疲劳、无效咳嗽或咳嗽无力有关。

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引流;观察痰的色、质、量、味及痰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3.3气体交换受损与低氧血症、co2潴留、肺血管阻力增高有关。

提供舒适的环境,合适的的温度和湿度;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宜进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氧疗或机械通气的方式。

3.4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感染、痰液过多而粘稠有关。

避免诱因,注意保暖;保持口腔清洁;详细记录痰液的色、量、质,正确收集痰标本;防止细菌传播;促进有效排痰。

3.5活动无耐力与缺氧、心功能减退、疲乏有关。

评估病人耐力水平;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新鲜,维持适当的室温和湿度;逐渐增加活动量。

3.6体液过多与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有关。

皮肤护理:观察有无颈静脉怒张、肝大和下肢、骶尾部浮肿,有无压疮;营养疗法:限制钠盐摄入,予富含纤维、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

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3.7睡眠形态紊乱与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环境刺激有关。

评估病人的睡眠型态,是否需用辅助措施帮助睡眠;进行心理护理;改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用药,以助休息。

3.8体温过高与肺组织炎症性坏死有关。

卧床休息,室温为
18-20℃,湿度55%-60%;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做好口腔护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时宜行物理降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9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脓痰聚积有关。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痰;鼓励病人增加液体摄入量;准确记录24h痰液排出量;做好口腔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3.10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肺部感染导致机体消耗增加有关。

评估病人全身营养状况;病人饮食中应有鱼、肉、蛋、牛奶、
豆制品等动、植物蛋白;每周测体重1次并记录,判断病人营养状况是否改善。

3.11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绝对卧床休息;合理用氧;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观察药物疗效。

3.12感染性休克抢救配合1)体位和吸氧取仰卧中凹位,抬高头胸部20°,抬高下肢约30°,有利于呼吸和静脉血回流。

高流量吸氧,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在60mmhg以上,改善缺氧状况。

按重症监护,注意保暖和安全。

2)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液,以维持有效血容量,降低血液粘滞度,防止dic;应用5%碳酸氢钠静滴时,因其配伍禁忌较多,宜单独输人。

应随时观察病人全身情况、血压、尿量、尿比重、血细胞比容等,监测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补液速度的指标,以中心静脉压不超过10cmh20,尿量在30ml/h以上为宜。

3)血管活性药物在输人多巴胺、间羟胺(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根据血压随时调整滴速,维持收缩压在90~100mmhg,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

注意防止液体溢出血管外,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影响疗效。

4)控制感染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5)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监测和纠正钾、钠、氯和酸碱失衡。

输液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4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防治原发病的重要
性;去除病因和诱因;避免和减少急性发作;增加抵抗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