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铁路用地的地籍管理作者:蔡兴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9期摘要:铁路用地地籍管理作为地籍管理中的一种专业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
解放前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形成较久,建国后铁路用地地籍管理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铁路用地的地籍管理沿革和权属资料管理都是比较规范的,在各历史现料阶段都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工作是铁路运输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综合开发铁路用地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铁路用地;地籍管理;铁路运输;服务保障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铁路用地地籍管理作为地籍管理中的一种专业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
铁路用地属国家土地分类中建设用地中的专项用地,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沿革、构成因素、保护功能等特定情况,铁路用地是带状串珠、开放式多邻多边界分布;是跨行政区域不间断地沟通城乡纽带;是保障运输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实施安全保护空间隔离特点,下面仅从以下两方面谈谈铁路用地的地籍管理。
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历史沿革1.解放前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形成较久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历史较早,做为地籍管理的原始阶段较为规范。
就哈尔滨铁路局而言,早期铁路用地的地籍资料出现在中长铁路、日伪时期,对铁路线路区间及站区的用地全部测绘成图。
1932—1945年8月,伪满哈尔滨铁道局的铁路用地,除侵占中国自建铁路用地外,1935年又购买了中东铁路及其用地57 735.03公顷,又以新建铁路占用了大量土地。
日本投降前,仅为哈尔滨铁道局所有土地就达82 600.1公顷。
人民铁路时期由于每个阶段局界的变化以及新线、复线、枢纽工程建设,铁路用地占有量每个阶段都有变化。
总之,每个时期的铁路用地得来都是一部民族耻辱记载,饱含中国人民的辛酸与苦泪。
2.建国后铁路用地地籍管理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哈尔滨铁路局中长铁路1950年测绘结果,铁路用地总面积为80537.9公顷。
较中东铁路减少63752.5公顷,缩减的地段,已退交给东北人民政府。
1953年成立的新哈局,接管了中长铁路管理局的全部用地和新划入的铁路用地共89012.7公顷。
1956年后,经过沈阳铁路管理局建立、牡局的成立和撤消、齐局并入哈局等变化,到1983年末,哈局铁路用地总面积为58588.5公顷。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铁路留用土地办法》,规定铁路路基高度在3米以内者,双轨线自线中心起,两旁各留30米,单轨线自轨道中心起,两旁各留20米,特殊地段需要可增加用地。
原有铁路所属地产未被破毁有案可查者,仍照原地或其他土地交换,将土地交还铁路。
铁路原有用地,仍照原界予以保留。
1982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保护铁路设施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的通知》(国发[1982]151号)第一条规定:“凡是铁路部门按一九五O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铁路留用土地办法》和一九八二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规定,合法留用和征用的土地,均属铁路用地,由铁路部门管理。
铁路用地不得视为征而未用的土地,严禁随意占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铁路部门同意,不得在铁路用地内修建永久性或临时性建筑物。
1990年9月7日《铁路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已经取得使用权的铁路用地,应当依照批准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作他用;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1992年10月27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铁道部联合颁布了《铁路用地管理办法》,规定铁路用地属于国家所有,由铁路部门利用和管理,受国家法律保护。
2005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人不得破坏、损坏或者非法占用铁路运输的设施、设备、铁路标志及铁路用地。
由此可鉴,铁路用地历来是有法可依,有据有图可查,而且随之的图纸和权属资料管理都是当时各历史阶段最完整最清晰的地籍管理,铁路用地的地籍管理沿革和权属资料管理都是比较规范的,在各历史现料阶段都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现阶段铁路用地地籍管理的目的和作用1. 铁路用地地籍管理是铁路运输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铁路政企分开和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铁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生产力布局调整工作涉及铁路用地资产处置、划分使用工作越来越重,铁路土地资产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也充分体现。
事实上,无论是发达的铁路网建设,还是扶持辅业发展都离不开土地,中国铁路总公属作为国家授权投融资机构,其原划拨土地,可采取授权经营方式配置,那么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在铁路政企分开、投融资改革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生产力布局调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土地资产清查、土地调查、土地权属变更和土地资产划分使用等工作,可以准确地掌握铁路用地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能够科学评价铁路改革工作中土地的保障能力,从而为铁路体制改革发展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2. 铁路用地地籍管理是规范铁路用地市场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越权审批铁路用地,在铁路用地上“开天窗”;有的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对铁路用地不予办理申报登记、查验确权等工作,致使铁路用地权属纠纷问题有增无减,铁路用地被路外蚕食、被政府无偿收回土地收益流失等问题大量发生,严重地影响了铁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因此,加强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对规范铁路用地市场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确保铁路用地资产收益,防止资产流失,实现铁路用地管理从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并重管理转换。
3. 铁路用地地籍管理是实现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综合开发铁路用地的重要基础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土地资产划分移交、编制和修订铁路土地利用规划、审批铁路建设用地、查处违法违规处置铁路用地等土地管理工作,都广泛利用地籍图件、数据、文字资料。
各项土地管理工作以地籍成果资料为基础依据,才能真正将铁路用地处置、土地有偿使用、土地用途管制等各项管理落实到位,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防止滋生腐败现象,确保铁路用地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工作已成为连结铁路用地管理各项工作,特别是铁路运输安全和体制改革工作的桥梁和纽带,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必须不断的转变观念,逐步改变铁路地籍管理工作资料陈旧、管理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铁路快速发展这个中心工作的需求等弊端,借助铁建设发展的机遇,推动铁路地籍管理的全面发展。
4.铁路用地地籍管理是科学严谨管理铁路用地的重要举措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国家又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等。
铁路用地被作为存量土地,面临要盘活要合理开发利用的强大压力,特别是铁路用地大都处在当地的繁华地段,商业和经济效益较大。
另一方面铁路用地的利用和开发改造滞后,影响到地方城市改造和城市规划,铁路职工也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这就要求当前铁路地籍管理要确保权属合法,资料完整,地籍图纸和资料必须保持现势性和科学性,能为铁路用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法律凭证和依据。
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就要围绕依法用地,凭证管地,动态管理,现势准确开展铁路用地的确权领证,变更登记,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和应用工作。
这也是国家提出的集约和节约用地对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国务院2004年通过的《中长期铁路规划》,我国铁路将实施和谐铁路建设战略,铁路迎来了高铁项目新一轮铁路建设高潮。
铁路部门是我国的用地大户,现有和规划建设的铁路不可避免地要占用相当数量的国土资源,特别是宝贵的耕地。
除涉及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以外,其他铁路用地,应当在坚持严格按照国家土地部门批准的用途管制的原则下,按《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铁路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3号),加大力度盘活铁路用地资源,鼓励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文件要求支持铁路车站及线路用地综合开发。
中国铁路总公司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其原铁路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可采取授权经营方式配置,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依法盘活利用。
鼓励铁路创新节地技术,对现有的铁路建设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进行综上所述合开发。
地方政府要支持铁路进行车站及线路用地一体规划,按照市场化、集约化原则实施综合开发,经开发收益支持铁路发展。
这就为盘活铁路划拨用地,综合开发铁路用地明确了提供了依据和政策支持。
实行科学规范的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就能为这些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为铁路工程建设和盘活铁路用地,合理开发利用铁路用地提供准确的资料和分析数据。
5.铁路用地地籍管理也是落实《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重要保证2005年4月1日《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又在铁路线路一定区域内设置了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从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技术角度和涉及铁路用地权属边界与铁路安全保护区边界出现的不一致时都是铁路地籍管理工作研究的问题。
虽然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不涉及铁路权属问题,但《条例》规定在铁路用地能满足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划定要求的情况下,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划定由铁路管理机构决定。
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在铁路征地时,地方政府已对铁路用地进行了审批,对铁路建设用地及安全保护的需要已经审核同意。
所以,在地方政府已经批准的铁路用地范围内设立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可以不再由地方人民政府进行审批。
相反就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可见为了更好地协调处理好铁路用地与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关系,铁路用地权属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铁路用地地籍管理也是贯彻落实《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1.《土地管理法》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修订 1999年2.《铁路法》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 1991年3.《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2005年4.《铁路用地管理办法》国家土地局铁道部 1992年5.《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铁路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3号)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