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编制:江西省芦溪中学吴启岚审核:龚清风【阶段特征】: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年国共十年对峙的局面。
这一时期,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民党始终未放弃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的围剿,而中共在此期间不仅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而且通过长征走上了一条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国共也由对峙逐渐走向合作,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学习重点】:大革命失败后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
【学习难点】:当时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召开的内容及意义。
一、基础巩固(自主完成,检查知识)1、南昌起义(1)原因: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爆发;1927年8月1日。
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郭沫若。
(3)经过:占领南昌——南下广州——转战湘南与海陆丰。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概况:1927年8月7日,湖北汉口,主持者瞿秋白。
(2)内容:第一,坚决清算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第二,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第三,决定在秋收时节派毛泽东在湖南发动起义;第四,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第五,会议选举成立了新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为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
(3)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1)概况: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地点湘赣边。
(2)经过:进攻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岗山进军——井冈山会师。
(3)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提出:毛泽东的三本理论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
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革命根据地是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
(3)意义:第一,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第二,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
第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结果:红色政权的不断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蒋介石连续发动了五次对根据地的围剿。
5、红军长征(1)原因: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贯彻,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
(3)经过:十送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血染湘江——三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敌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茫茫草地——激战天险腊子口——发起直罗镇战役——到达陕北吴起镇——三大主力会师。
(4)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第一,内容: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李德、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成立由周恩来、王稼祥和毛泽东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行动。
第二,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由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胜利意义:长征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断激励着党和人民继续前进。
二、能力提升(展示交流,我最精彩)1、第一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其结局说明了什么答案要点: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黄麻起义与秋收起义等,结果受挫,说明城市革命道路并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2、第二、三组: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工农武装割据”为什么能够存在答案要点:旧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全国革命是向前发展的,红色政权也必然向前发展;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
3、第四、五组: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答案要点: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控制,走出了一条与俄国革命道路截然相反的道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第六、七组:试列举俄国与中国革命的恩恩怨怨答案要点: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共产国际和王明、李德、博古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初期,红军损失严重,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5、第八、九组: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试概述这一艰辛曲折的历程。
答案要点:农民阶级掀起了天平天国农民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迎来了国民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三、课堂反馈1、“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材料中提到的“会议”应是 D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国民党一大 D.八七会议2、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是“星火燎原”,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BA.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换过程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点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考验,在实践上为中国大革命找到正确途径的是 BA.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B.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C.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D.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4、毛泽东说:“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办法,实现了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下列有关土地革命的说明错误的是 BA.“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B.土地革命推翻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C.没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巩固 D.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5、假如“红色中国之旅”夏令营要探寻82年前1927年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遗迹,最应选择的地点是 B ①上海;②南昌;③井冈山;④遵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D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7、一首诗中写道:“迷雾遮天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
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
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
行程二万通华北,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错误!处应该填写 D A.中共成立 B.国共合作 C.土地革命 D.遵义会议8、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C 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四、史学前沿(史书博览,知识延伸)1、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中央革命根据地。
为粉碎敌人封锁,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扩展。
1929年2月至3月,占赣南的兴国、瑞金等地;3月、5月、10月3次东进闽西,连克汀州、上杭。
1930年春,先后在两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
这两块根据地,以后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2)闽浙赣根据地。
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了江西东北部的弋阳、横峰起义,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以弋阳、横峰、上饶为中心的赣东北根据地。
1928年冬,党领导了福建崇安的闽北起义。
1930年夏到1931年夏,形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3)鄂豫皖根据地。
1927年11月,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领导了有数万人参加的湖北黄麻起义,一度占领县城,并建立了政权。
此后,开展游击战争,1929年建立鄂东北革命根据地。
1929年,党在河南商城发动起义,建立豫东根据地。
1930年1月,党在安徽六安、霍山发动起义,建立皖西根据地。
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在特委的领导下,三区连成一片,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1年,部队合编为红四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山,参谋长徐向前。
(4)湘赣、湘鄂赣根据地。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红五军。
由于敌人围攻,同年底,彭、滕率主力南下,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余下部分由黄公略率领在湘鄂赣边区打游击。
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发展时,红五军留守井冈山,在粉碎敌人围攻后,建立湘赣根据地。
1929年10月,红五军北上,与黄公略部汇合,部队合编为红三军团。
彭德怀为总指挥,滕代远为政委,下辖红五、红八、红十六军3个军。
(5)洪湖湘鄂边根据地。
1927年底到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受党中央派遣到湖北监利,会合贺锦斋等人领导的游击队,发动起义。
1928年春,贺龙、周逸群又到湖南西北部的桑植发动起义。
建立湘鄂边根据地。
洪湖地区由共产党员段德昌等再次领导起义,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