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第一章 导论 §1.1 旅游心理学的分析框架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psychology )源于希腊文。

Psyche (灵魂)和logos (学问)构成。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过程1.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2. 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指情绪和情感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最有特色的心理现象。

它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3. 意志过程人在变革现实的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人格心理) 1、个性倾向性兴趣、需求、动机、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三、心理的实质 1. 心理是脑的机能2.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个性倾向性:兴趣、需求、动机、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1.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一、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 研究旅游者心理具体研究旅游知觉,旅游动机,旅游者人格,旅游者态度,旅游者情绪和情感等。

2. 研究旅游服务心理具体研究导游服务心理,饭店服务心理等。

3. 研究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具体研究旅游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员工的心理保健,员工的劳动心理,旅游企业的领导心理等等。

二、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3.测量法4.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三、旅游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旅游行为2.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3.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4.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5.有助于建设高质量的旅游企业职工队伍§1.3 行为模式心理刺激——————反应二、行为的一般概念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曾提出一个行为公式:B = f ( P·E) 公式中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

二、行为的决策过程1、旅游决策种类一般性决策重大决策瞬时性决策2、决策过程提出问题或需要寻找信息决策消费旅游产品决策购买后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三、影响行为的因素个人内在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 *生理因素指生理需要、生理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及生理机能的健全程度等。

心理因素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旅游者生理需要生理特征 健康状况健全程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地理区域 气候条件理化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 社会群体政治环境 科技环境 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理区域、气候条件、资源状况和理化环境等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人口环境、社会群体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第二章旅游需要与动机§2.1 需要是旅游消费积极性的源泉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个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征1.对象性2.紧张感和驱动性3.起伏性和周期性4.广泛性、差异性5.社会性和发展性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自我实现的需尊重的需社交的需安全的需生理的需生理的需要这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是人类保存个体生命和种族延续的基本需要。

安全的需要这是指希望受到保护和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它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和支持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主要包括自尊和被人尊重。

自尊是指个人渴求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逐渐成长为自己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2.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需要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层次需要的满足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

(3)五个需要层次可以概括为两种水平。

需要层次的演进需要层次水平低级需要:生理、安全高级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四、旅游者的三求心理 1、旅游者求补偿的心理 2、旅游者的求解脱心理 3、旅游者的求平衡心理①单一性和复杂性之间的平衡。

②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之间的平衡。

③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要保持必要的平衡。

旅游者的三求心理1、旅游者求补偿的心理指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来寻求补偿,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那些满足感——新鲜感、亲切感、自豪感得到补偿。

2、旅游者求解脱的心理指旅游者要借助于旅游,从日常生活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

需要的相对强度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2 旅游目标一、旅游目标的概念旅游目标是人的旅游需要的一种期待,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头脑中的一种超前反映。

二、旅游诱因诱因,泛指导致某种事情发生的原因。

包括正诱因和负诱因。

三、诱因对动机的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1、旅游目标的价值2、旅游目标的魅力3、旅游目标的清晰度4、旅游目标的适宜性§2.3 旅游动机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也就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需要与动机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但需要并不等于动机。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恐慌复杂性单一性 心理紧张程度厌倦最理想的紧张程度需要、动机、行为的活动周期动机功能动机的动态性需要从不会被完全满足旧的需要被满足,新的需要出现 使成功和失败影响目标需要的多样性以及目标的变化一、旅游动机的产生 (一)旅游动机的含义 旅游动机是引发、维持个体的旅游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个旅游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心理动力。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目的紧张解除需要满足新的需要激活功能 引导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二)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1.旅游者个体的内在条件旅游需要2.外在社会条件(1)经济条件(2)时间条件(3)社会条件二、旅游动机的分类(一)国外部分学者对旅游动机的分类1.日本学者的分类2.美国学者的分类3.澳大利亚学者的分类田中喜一对旅游动机的分类今井省吾对旅游动机的分类美国学者托马斯(1)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动机(2)疗养和娱乐方面的动机(3)种族上的动机(4)其他动机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1)生理因素引发的动机(2)文化因素引发的动机(3)地位和声望因素引发的动机(4)人际因素引发的动机美国学者利奥德(1)健康(2)好奇心(3)运动(4)娱乐(5)宗教(6)公、商务(7)探亲访友及寻根(8)自我显耀澳大利亚学者波乃克(P·Berneker)(1)休养动机:休闲、娱乐、游览及异地疗养等(2)文化动机:修学旅行、参观、参加宗教仪式等(3)体育动机:参加体育活动、观摩比赛等(4)社会动机:蜜月旅行、亲友旅行等(5)政治动机:政治性庆典活动观礼等(6)经济动机:订货会、展销会等(二)本书对旅游动机的分类1.健康2.好奇心3.受教育4.获取乐趣5.社会交往6.寻求精神价值7.闲暇和消遣8.探亲访友与追宗归祖9.地位和自我实现三、旅游动机的激发(一)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力1.旅游资源应富有特色2.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二)旅游设施必须具有供应能力1.旅游设施应有相当的数量和齐全的种类2.旅游设施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要(三)旅游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组织接待能力1.要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企业2.要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业从业人员3.旅游接待机构形成系统并与相关部门组成网络(四)加大宣传力度,更新促销手段第三章旅游消费知觉§3.1 知觉的相关原理一、感觉(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于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三)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3.痛觉(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二、知觉(一)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三)知觉的特性语言的指导作用*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解释性实践活动的任务对知觉对象的态度4.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组织原则1.接近原则2.相似原则3.闭合原则4.连续性原则(四)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因素(1)一定的强度和突出的属性(2)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变化2.知觉者本人的因素(1)需要和动机(2)知识和经验(3)兴趣和爱好(4)情绪和情感(5)阶层意识§3.2 旅游者知觉的心理定势一、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是指与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形成的印象。

影响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对方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关对方的间接信息的间接影响。

二、晕轮效应是指认知主体对客体获得的某一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这种印象扩大为对象的整体行为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现象。

三、经验效应经验效应是指人们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

四、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对以后该类客体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3.3旅游活动中的社会知觉一、对个人的知觉1.对表情的认知2.对性格的认知3.对角色的认知二、对人际关系的知觉1.空间因素2.交往频率3.类似性因素三、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知觉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生理的自我阶段社会的自我阶段心理的自我阶段§3.4 旅游活动中对旅游条件知觉一、对旅游时间的知觉1.旅途要快2.游览要慢3.一切活动要准时二、对旅游距离的知觉1.对旅游行为的阻止作用2.对旅游行为的激励作用三、对旅游交通的知觉1.对航空公司的知觉2.对大型游览车的知觉3.对游船的知觉4.对旅游列车的知觉5.对出租汽车的知觉四、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是指人们在前往某一旅游目的地之前对该目的地的知觉,也包括对亲眼所见并身临其境的旅游目的地的知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