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第一章(1900-1916)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

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反对“泥古”。

3)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他喜欢以新事物、新观念入诗,却能把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化为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觉。

2、林纾的翻译1)林纾的生平和他第一篇翻译的小说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

不仅是翻译家,而且是著名的古文家、小说家和诗人。

1897年,林纾与朋友王寿昌一起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2)林译小说的范围与方法林译小说的范围:林纾一生翻译的外国作品共181种,有英国、法国等各国作家的作品。

他的译作绝大多数是小说。

他向国人介绍的外国著名作家有莎士比亚、狄更斯、司各特等。

林译小说的方法:林纾不懂外文,他的翻译方法是请一位懂得外文的人口译,然后由自己用文言文笔述成篇。

林纾的翻译是意译。

3)林译小说的历史贡献(见书5-6页)3、早期的话剧与春柳社1)、晚清戏剧改革的两条路线从晚清的戏剧革新实践来看,它正是遵循着两条线路:A、传统戏剧的改良。

汪笑侬等一批职业演员也自己动手编制新戏,对旧戏进行改造。

改良了的旧戏通常被称为“时事新戏”、“时装新戏”或“洋装戏”,但其始终未能脱离旧剧的固有范围。

传统戏曲的渊源以及职业演员倡导“新戏剧运动”带来的影响,为西方话剧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

B、西洋话剧的引进:1906年冬,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春柳社演出新派戏,随后使上海的春阳社和进化团演出话剧并渗入传统戏剧表演方式,而形成所谓“文明戏”。

两条线路反映着20世纪初期东西文化撞击中,中国戏剧由不同出发点上的转型。

2)、春柳社的成立及活动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学习的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爱好戏剧的青年,组织起我国近代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他们在《春柳社演义部专章》中声明:“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所流行者”即话剧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对象,以达到“开通智识,鼓舞精神”的目的。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话剧《茶花女》。

他们的首次演出,使中国开始有了“写实的、模仿人生的,废除歌唱全用对话的新戏”。

出现了现代正规的话剧演出形式。

1907年夏,《黑奴吁天录》。

3)、春柳社的活动扩大和话剧的影响☐辛亥革命前夕,春柳社员陆续从日本回国,1912年在上海组成“新剧同志会”。

☐1913年赴湖南,以“文社”名义演出,开辟了湖南的新剧运动。

☐由于春柳社的广泛活动,话剧的影响日益扩大,除春柳社外,上海陆续成立了不少的新剧社团,如进化团,新民社等。

4)、春柳社演出话剧的特点☐擅长演悲剧☐照外国原作翻译剧本☐说“普通话”,舞台动作与对白少有戏剧的味道,偏向写实,剧本整体分幕等,都为中国话剧在艺术上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4、“鸳鸯蝴蝶派”与《玉梨魂》1)“鸳鸯蝴蝶派”的产生、发展及艺术主张A产生与发展(16页)“鸳鸯蝴蝶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周瘦鹃、严独鹤、包笑天。

B艺术主张☐“鸳鸯蝴蝶派”强调“消遣”、“游戏”、追求“趣味主义”,把文学看成供人消遣、得到快活的东西。

受到时代影响,写“言情”题材也努力揭示其内在的社会意义。

☐这样的文学正好满足了大众的需要,因而称为占据市场的主要读物。

2)徐枕亚的《玉梨魂》《玉梨魂》主要内容及特色:☐用骈文叙事,影响到此后的通俗小说,普遍追求语言上的“装饰美”。

☐大悲剧的结局,使得此后的言情小说都以“装饰美”和“伤感美”为主要的格调。

☐叙事技巧上十分讲究,既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视角变换和用景物烘托人物心理,又发挥了骈文本身富于意境及象征功能的特长。

三、第二章(1917—1926)1、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1)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文学革命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的趋势和思想资源:如:1、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其向传统文学观念和手法挑战的激进的精神,为后来的文学革命直接继承。

2、晚清域外小说的大量输入——林纾等,新的文学样式的引进——话剧,刺激和启迪了中国作家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2)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2卷更名为《新青年》)创刊,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有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以《新青年》为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文化传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革命爆发了。

1917年《新青年》杂志迁往北京,在北京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3)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及主张A、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22页)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也是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B、陈独秀和《文学革命论》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紧接着2月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过海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口号,将矛头对准了封建主义,批判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发展了当时的文学革命运动。

C、周作人与《人的文学》1、提出“人的文学”的命题,认为新文学的本质就是对“人”的重新发现,并系统地介绍了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看法。

2、后来他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通的思想和事实”,明确了“五四”文学的平民化原则,实际上是对“人的文学”的补充和深化。

4)文学革命对20世纪文学发展的贡献首先是语言层面的革命。

文学革命提倡用人民群众嘴上的活语言取代僵死的文言文,建立“言文合一”的新文学语言和新文学体式。

这样,经过文学革命,特别是经过广大新文学开创者的运用,产生了足以取代文言作品的现代白话文学作品,真正具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形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新文学思潮促成了中国新的文学语言的形成,为20世纪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其次是现代意义的人学思想的确立。

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取代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文学观,提倡建立“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

因此,“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书写自我的人生,还是描写平民的生活,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人的文学”标示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2、现代小说之父鲁迅1)鲁迅的生平及思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著有《人之历史》、《科学史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11年便以当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小说集《呐喊》1923年出版,《彷徨》1926年出版(其中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

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而已集》等。

2)鲁迅的小说——以《阿Q正传》为例A.阿Q正传》的主题:☐1、“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揭示☐2、揭示和批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和前景。

B.阿Q的精神胜利法——病态中国的国民性☐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对痛苦的健忘☐欺负弱者C.《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

小说故意淡化了阿Q的身份特征,把他作为连接社会各阶层的纽带加以描述,从而增强了阿Q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普遍适用性,而未庄也被看作是古老中国的缩影。

☐2、细节描写精彩传神。

☐3、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穿着喜剧外套的悲剧。

”3、郁达夫和他的小说1)、郁达夫的生平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2)、郁达夫与创造社创造社的成立与宗旨:1921年,留学日本的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必须忠实地表现内心要求。

创造社小说创作的特色:☐以自己身边的生活为题材,以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慨叹的笔调叙说自己的身世,揭露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个性的束缚和心灵的摧残。

☐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和精致周密的结构,甚至写起来很像随笔,其感人的力量在于作家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活动以及病态心理,而且相当一部分作品的情绪是低沉的,色调是灰暗的,悲痛之中夹杂着感慨,形成一种感伤的风格。

☐创造社的作家致力于描写被社会扭曲了灵魂的病态人物及病态心理,小说中的“自我形象”,或是社会的“零余者”,或是身处异国的怀乡病者,或是怀春的性变态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