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

5.影响风的几个力。

6.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绘制热力环流图,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提醒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

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点拨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提醒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并非只有晚上存在。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提醒高压和低压“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提醒热力环流的规律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此规律。

技法巧用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1)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2)伸出左(右)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

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斜交。

如下图:大气受热原理及应用【命题情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依据下图要求做实验: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沙土、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

实验步骤:(1)将一些沙子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内,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一个盘中;(2)在矿泉水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图甲),另一支温度计放在另一盘中(图乙);(3)将两个盘子放在阳光(或其他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观察并记录温度。

【问题探究】探究1 甲、乙实验过程对比分析,体现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____;若将甲、乙移至室内,温度下降较慢的是__________。

[地理实践力]探究2 根据甲、乙实验现象,农业生产中常建________设施,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________条件。

[地理实践力]探究 3 若将甲换成丙,分别在阳光下和室内观察,则其温差较小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实践力]探究4 三个实验中,白天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夜晚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思维][提示] 1.温室效应甲2.(温室)大棚热量3.丙海陆热力性质(比热容)差异4.甲乙丙甲丙乙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4.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度大;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

(3)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因此夏季气温低;②纬度低,冬季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较长,因此冬季气温较高。

(4)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于热量的积累,且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所以年均温较低。

(2020·高考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2.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C 2.A 3.C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接受的热量主要来自( ) 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2.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降得很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a是被削弱后的太阳辐射,b是大气辐射,c是地面辐射,d是大气逆辐射。

“高处不胜寒”是指在高海拔地区,气温低,天气寒冷,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c辐射,故选C。

第2题,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起到了保温作用,故选D。

答案:1.C 2.D(2021·沈阳领先教育适应性训练)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射向膜外的地面辐射B.增强了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4.山东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第3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对。

故选A。

第4题,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给果实着色,C对。

故选C。

答案:3.A 4.C热力环流【命题情景】材料一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的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

材料二左图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右图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问题探究】探究1 民居屋前铺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

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综合思维]探究2 冬季,白天人们紧闭屋后窗户,开启前门。

请分析白天紧闭屋后窗户的目的。

[综合思维]探究3 若在山坡上建一座前后通透的房子,试分析白天和夜间穿堂风的流动方向。

[地理实践力][提示] 1.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2.(冬季)紧闭屋后窗户,可以阻挡北方冷空气;同时切断穿堂风。

3.白天自下而上吹谷风,夜间自上而下吹山风。

1.热力环流的判读思路(1)确定近地面两点白天和夜晚的冷热状况(2)根据冷热状况判断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3)判断两地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状况①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②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