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导言:文化文化学文化研究一文化1中国古代的文化含义《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也。
犹人君以刚柔仁义之道是饰成其德也。
文化是人文化成,人处在中心地位,包括精神、物质和制度文明等三个层次。
2西方关于文化的含义《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阿尔弗德·克洛依伯、克莱德·克拉克洪(1)文化的哲学概念:与培育(cultivation)相关,引申为人的心灵修养,重视文化的个人性质和过程性质。
(2)艺术的文化概念: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质,但这种概念由于民族不同、语境不同而有不同阐释,所以具有模糊性。
(3)教育的文化概念:文化是光,通过接触历代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把人的心灵和精神照亮。
(4)心理的文化概念:文化具有一种追求甜美和光明的激情。
通过艺术(甜美)与教育(光明)的途径,以臻人格的完美,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
(5)历史的文化概念:文化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从总体上看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积累:图书、绘画、建筑以及诸如此类,调节我们环境的人文和物理知识、语言、习俗、礼仪系统、伦理、宗教和道德,这都是通过一代代人建立起来的。
(6)人类学的概念: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义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源》)这个概念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对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说明。
(7)社会学的文化概念: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
一个特定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
(保罗·布莱斯蒂德)这种文化概念强调了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
(8)种族、伦理、阶级、性别、身份、语言和交流相关的传媒文化概念:从传播与控制角度阐释文化。
(9)生态学与生物学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一种互补的象征关系,对话交流过程。
3文化的当代定义(1)强调政府行为托尼·本内特《文化:一门改革家的科学》政府与文化的关系;政策与实践的关系;跨学科与多元化;国际和比较研究;历史意义和理论的前沿性。
(2)强调文化的总体性和文化各个部门的相互依赖和交叉关系D·保罗·夏弗《文化:未来的灯塔》总体视野的文化观念:一个有机的能动的总体,它关涉到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组织自身、指导行为、提升和丰富生活的种种方式,以及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3)生产概念的引入和社会意识的强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对文化的研究没有统一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研究范式。
从现有的学术文献看,文化研究至少有两种研究思路:文化学研究、当代文化研究。
文化学研究,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人类文化发展的科学。
当代文化研究,自称为跨学科的研究,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都是多样的,关注大众文化和文化批判等,缺少文化学的宏大叙事。
二、文化学1文化学概念的历史考察(1)西方:1871年英国的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可看做文化学的创始之作。
1909年德国科学家奥斯瓦尔德在《文化学之能学基础》中正式提出文化的科学——文化学的概念:“把人类种系与全部其他动物物种区别开来的这些独特的人种特性,都被包括在文化一词之中。
因此,对这门关于人类特殊活动的科学可能最适于称作文化学。
”(注:转引自吴克礼主编:《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4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一书中,主张将文化学从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划分出来。
他说:“随着科学领域的拓展,从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中划分出另一类现象,它被那些发现和分离出它的人们命名为‘文化’。
对于事件的这个独特类别的分析与说明,被称为文化的科学。
……文化的科学若不是文化学,又能是什么呢?”ar 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人体学史前学=史前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美)=社会人类学(英国)=民族学(欧陆其他国家)----文化学应用人类学(2)中国: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就提出了建立文化学的主张,如黄文山、阎焕文、朱谦之等发表了《文化学建设论》、《文化学方法论》等文章和著作。
1932年,孙本文的著作《社会的文化基础》出版。
1940年,费孝通翻译了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
1947年,陈序经的《文化学概观》出版,主张消融物质与精神于文化之中。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掀起了“文化热”。
最初是译介国外文化学者的一些著作,随后也出现了关于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哲学的论著,但较缺少对文化理论体系的总括性、系统性阐释的著作。
90年代以来,着重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和总结,也有人重译国外文化研究经典著作,而缺少把文化学放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中进行研究和分析。
面对丰富的文化实践,也需要从学理上进行提炼,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体系。
(3)、当代文化研究A当代文化研究的定义:跨学科的“准学科”,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传统。
它主张打破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离,把整个社会生活纳入研究视野,对社会统治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批判。
“当代文化研究”这些学者常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文化研究”。
其代表人物有理查·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
或其影响扩展到西方其他国家。
文化研究为当代生活、文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的理论思路。
B与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传媒研究的关系:从中而出,反哺充实,莫大冲击C当代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没有明确的领域及其界限。
其研究领域横跨下列各学科:传媒研究、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文化社会学、社会地理学、女性主义、心理主义、解构主义等。
早期的学科基础是文学研究,后研究方向转向社会学、民族学和民族志,后又转为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问题.1970年代后又转向性别、种族及族群等问题。
目前的问题集中于文化身份认同及文化表现等。
2文化学定义与内容:定义、内容多样,未能确定。
文化学应该作为一门与政治学、经济学并列的基础性学科,对有关文化现象及其本质、规律以及发展进行研究,是一门与众多学科边缘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内容包括对文化学学科本身的研究;文化形态的研究;文化史的研究;对交叉文化的研究。
3文化学的理论流派4、文化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2)文献法(3)比较法(4)其他方法口述史影像技术法问卷法座谈会第一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第一节人类文化的起源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灵长类动物的演化:牙齿、感官系统和思维能力、社会性行为、制造工具二、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发展(一)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发展逻辑关系人类的演化史是人类文化的孕育起源期,人类的起源是人类体质演化与人类文化行为互动的产物。
1、原人南方古猿阿发种:露西化石界:人类在440万年前就存在基因测定:人猿揖别在800万年前到550万年前的某个时期直立行走和食物结构的改善,脑容量增加2、能人:260万年前到前230万年前制造工具,男女分工神经系统的发育3、直立人:180万年前火的使用,体质增强4、智人: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智人:精神文化出现晚期智人:2.8万年前文化符号(二)文化起源与人类的自意识与意识自意识: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能的观察、思考、判断等初步性思维能力,是文化起源的关键。
第二节文化的累积和创新一、文化累积的本质和意义1、文化累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指人类特有的创造文化、保存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文化,使文化不断增长和丰富的能力。
2、本质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1)同质文化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新文化特质的渗透,增加文化成果数量和文化形态。
(2)文化创造力的累积导致的文化种类和产品的增加和文化结构的日益复杂。
3、文化累积的意义(1)是人特有的创造力思维能力(2)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二、文化累积的方式和途径1、方式文化扬弃2、途径(1)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形成本民族特色文化;增加民族文化竞争力(2)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三、文化累积和文化发展的加速度趋势人猿揖别到石器时代再到金属时代,大约400万年;从金属时代带高科技时代,大约6000年文化加速度的发展是文化累积的结果。
四、文化创新的内涵和动力机制1、内涵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2、动力机制(1)基本的文化迫力和派生的文化迫力----马林诺夫斯基《文化的科学理论》(2)由人类生存需求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共同体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
A、人与自然的矛盾生产方式的改进;生存空间的拓展B、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C、人与社会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五、文化创新的条件及启迪意义1、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文化积累为基础;2、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3、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
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实现途径1、内容物质技术层面的创新;非物质的文化创新2、途径文化发明;文化发现第二章文化的特征与功能第一节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1、文化的自然性(1)文化的创造必须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条件,以自然为对象,并接受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制约(2)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属于生物界的一个种群,具有某些生物本能属性。
文化创造很大程度上必须考虑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又受自然属性所局限。
文化主体的自然属性始终以独特的形式参与到人类文化创造过程中。
2、文化的超自然性(1)从文化生成机制来看,文化是改造外在自然的过程,也是人改造内在自然的过程,给自然和自身打上了人类烙印,因而具有超自然性。
(2)从文化传承方式来看,文化是后天习得行为,而非生物遗传,具有超自然性总之,文化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1、文化的个体性(1)文化主体是由各个社会成员组成的,文化主体的总体创造力有赖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
(2)文化创造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3)社会成员有选择和享用文化形态的自由。
2、文化的超个体性(1)文化创造活动是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
(3)个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的选择自由是有限的。
(4)个体行为受超个体的文化模式所制约。
个体性与超个体性既对立又统一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1、文化的普遍性(1)人性普同,需求类似(2)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有某种共性2、文化的民族性(1)文化内部的共享性导致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2)文化内部的共享性是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形成的基础(3)文化内部的共享性有助于打破种族界限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1)从文化生成模式来看,独立发明往往与传播、采借相结合(2)从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呈加速度发展趋势(3)从文化内部成分来看,文化特质日益多元化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1、阶级性总是寓于时代性之中2、阶级性具有相对性3、阶级性是衡量时代性的重要指标4、阶级性并未随着时代性的发展而消失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第二节文化的功能一、满足需要二、认知功能三、规范功能四、凝聚功能五、调控功能第三章文化的空间与时间第一节文化的结构关于文化的结构分析的两个角度:文化层次的分析与文化要素的组合一、文化层次的分析:文化结构三层次说(庞朴:1986)物质层面、心物结合层面、心理层面1、物质层面:物质文化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