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 我的课余生活

第1课 我的课余生活

第1课我的课余生活本课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知道课余要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追求玩的有品位,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玩游戏的快乐。

2.能力: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学会自我控制,做到爱玩但不疯玩,玩的时候要有节制。

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新游戏、新玩具。

3.知识:了解我国在不同年代游戏的变迁,懂得休息和娱乐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儿童基本的权利。

知道在生活中,哪些游戏可以玩,哪些游戏是不能玩的。

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1.情境表演的角色安排,小剧本。

2.名人成材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愉快的暑假总是让我们怀念,同学们,今年暑假又发生了什么让你回味的趣事?2.像暑假和寒假、双休日,都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在这些课余时间,你是怎么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自己的课余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学生回忆暑假中的趣事,打开他们的“话匣子”,用欢快的语气,设造谈话的氛围。

)(二)情境再现1.谁都希望自己能快快乐乐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可是,有位同学却遇到了这样的事情……2.表演(主要内容:杨洋是位六年级的学生,平时学校布置的作业不多,别人大多做好了回去的,可他把每样作业都带回家做。

同学问他,他说:“做好了才不划算的,爸爸妈妈另外再布置,那不是没完没了啊。

我当然在学校玩了!”星期天,同学遇到他一个人在外面晃,问他在做什么,答曰:“在上家教,我啊,不高兴去,又不能回家,就等到时间差不多再回去。

”)3.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这么做对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还想和他的爸爸妈妈谈点什么?小组讨论后交流。

(设计意图:引出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即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很高,希望通过:“加班加点”,为自己的孩子赢取更多的“砝码”,有的处理不当,却引发了各种矛盾。

讨论要一分为二来说,让学生有辨证思考的能力。

)(三)辩论大赛1.宣布辩论的主题:(1)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标准。

(2)兴趣爱好是次要的,关键的时候必须为学科学习“让路”。

(3)我们可以安排自己课余时间吗?2.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3.可以以自己搜集的材料、书上的事例作为辩论的依据。

4.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通过书本上的事例以及“法律小博士”的学习,了解到休息和娱乐是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自己的基本权利。

)(四)自我设计1.杨洋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感到非常不满,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逃避。

你们对自己课余生活的安排满意吗?2.你们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的?3.引导学生了解,课余生活不等于玩,合理的安排很重要,应该积极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学习、休息、娱乐、锻炼……有机结合。

4.马上又是一个星期天了,你希望这个星期是怎么度过的?设计一份日程安排。

5.把自己设计的安排给爸爸妈妈看看,让他们说说他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课余生活该怎么安排才是有意义的,用设计图的方式,即让家长接收到学生想自我发展的意图,又通过家长的角度,来纠正学生设计时可能没意识到的一些问题。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可按照教学流程设计制作多媒体幻灯片:1.课题揭示;2.情境剧表演视频,以课前制作可以提高课堂现场排演的效率;3.辩论论题及提示;4.自己设计星期天日程安排要求。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暑假、寒假和双休日都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课余休息和娱乐是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自己的基本权利,在课余时间应该合理安排,快乐度过。

让学生知道课余休息并不等于玩,要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做到学习、休息、娱乐、锻炼……有机结合,追求玩的有品位,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第2课时一、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现实生活中因儿童沉溺也不适合自己的游戏中,而发生悲剧的事例。

2.在家学做游戏“抓骨牌”“扳手腕”。

二、教学过程(一)完善设计1.在上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份假日的活动方案,回去带给你们家长看了吧,他们有什么反映?2.交流。

(肯定接受的提案的可取之处,家长的合理建议要采纳)3.有些家长对你们提出的方案是全盘否定的,那么家长不接受方案的理由你们知道吗?4.对照成功的案例,修改自己的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家长的初步知道下,了解自己设想的可行性有多少,通过与同学的交流,看看同学有哪些好点子,如果同样是适合自己的,可以像他们一样来安排自己的课余活动。

)(二)我来导行1.许多同学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你看,这两位同学是这么安排自己的生活的:(1)方强是班上有名的“电脑高手”,他只要在家,QQ就一直挂着,他不光和同学聊天,连比他大许多的人,他都聊得来。

(2)李力喜欢放学去一个地方,那里有“老虎机”,他来得可起劲了,据说他已经赢了好多钱了,这不,他一放学就一溜烟地跑得不见影了。

2.你们认为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的怎么样?如果你看到他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小组谈论后交流。

3.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归纳,我们玩任何游戏,都要自我控制,要适度,不能沉溺其中。

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是适合儿童参加的,有些游戏不光不适合我们,而且是违法的,我们更不能参与其中。

4.看,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事例,读第5页《不该玩的游戏》。

5.找找,在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情吗?你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有些游戏存在的危害性,不要抱着好奇去尝试。

明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一个度,要懂得适可而止,一旦过了度,就会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三)辨析明理1.那么你们觉得哪些活动是适合我们玩的,小组交流,看谁想得最多。

2.交流讨论结果。

3.选择游戏,组织进行活动。

(男生扳手腕,女生抓骨牌,进行友谊赛。

)4.小结友谊游戏赛的活动情况。

学生谈谈在刚才的活动中,有什么体验或想法。

(设计意图: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品尝到了游戏所带来的欢乐,知道玩游戏也是有学问的,健康、积极、有益的游戏才是适合他们的,只有这样的游戏,才能使他们活跃,放松,团结……)(四)课外延伸1.小结:我们刚才玩的游戏,有些同学还是第一次玩,当然,也有些同学事先做了准备,“请教”父母,所以玩的还是挺得心应手的。

其实,有许多游戏,你爷爷奶奶,甚至更早,就在民间流传了。

2.回家做个调查,了解一下自己的家人小时候都玩过哪些游戏,尝试自己做做。

(设计意图:参加了对自己来说,有几许谋生的游戏,学生肯定有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对一些“老”游戏产生去了解的愿望。

由课内导向课外,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1.通过两个案例方强、李力,揭示道理:玩任何游戏,都要自我控制,要适度,不能沉溺其中。

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是适合儿童参加的,有些游戏不光不适合我们,而且是违法的,我们更不能参与其中。

2. 通过学习第5页《不该玩的游戏》,知道有些游戏存在的危害性,不要抱着好奇去尝试;明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一个度,要懂得适可而止,一旦过了度,就会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以上道理都可通过幻灯片揭示,以引起学生关注重视。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通过星期天日程设计,让学生明白家长肯定接受自己提案的可取之处及家长质疑否定自己提案的理由,知道家长的合理建议要采纳,并能根据实际调整修改自己的方案。

通过案例、课文学习,让学生知道玩游戏要学会合理安排,学会自我控制,做到爱玩但不疯玩,玩的时候要有节制。

第3课时一、课前准备1.向家里的长辈了解他们小时侯玩哪些游戏,这些游戏是怎么玩的。

2.准备好游戏的工具,带到学校来。

二、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我们课后有没有向家长做调查了?2.统计参与调查的人数,表扬能完成任务的同学。

3.小组交流调查的结果,并选取代表发言。

4.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长辈小时侯玩的游戏,和我们现在玩的游戏,存在很大的不同。

有许多游戏,同学们还是第一次知道。

游戏,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特点,来看看书上的介绍《游戏的变迁》。

5.过渡:在这些游戏中,哪些游戏我们现在还在玩?哪些游戏你原来不会玩,现在已经学会了?(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使学生马上能进入到情境之中,激发他们对“游戏”这个话题的讨论兴趣。

)(二)组织辩论1.那么,你们认为是自己现在玩的游戏有意思,还是长辈小时侯玩的游戏有意思?2.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正方:现在的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更有利反方:过去的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更有利3.总结:游戏,玩起来有它的不同之处,但有个共同特点:能给我们带来欢乐,令人难以忘怀,读《久违了,“弄堂儿戏”》。

(设计意图:辩论使学生意识到游戏在不同年代在变迁着,而游戏不光能使他们感受到欢乐,更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三)开展活动1.说了半天游戏了,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下面已经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了。

2.宣布游戏的分组推选负责的组长。

3.到操场进行游戏。

(注意安全)4.回到教室交流感受。

5.我们在游戏中可以发现,过去的许多游戏,游戏过程中使用的“玩具”,都是自己制作的。

你能自己动脑创造新的游戏和玩具吗?6.交流设想。

(设计意图: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动手再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造新的游戏,制作新的玩具。

)(四)总结全文1.你们的设想真是非常有意思,希望你们不光能想,如果能把自己的设想变为实际,那就更好了。

2.祝愿同学的课余生活更丰富,大家过得更健康快乐!(设计意图:总结发言,让学生意识到不光要敢想,更要敢做,才能使自己的设想不落空。

)附板书:我的课余生活玩得要有节制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动手动脑,更多欢乐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本课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在游戏结束交流感受时可以穿插一些在过去许多游戏过程中使用的自己制作的“玩具”,和现在游戏中学生自己动脑创造新的游戏和玩具,为学生进行创造创新铺垫基础。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通过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的内容、形式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游戏应该有益于儿童的成长。

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新游戏、新玩具。

本课教学设计总体评价与反思:本课教学设计能注意三个贴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来组织教学,通过谈话、辨析,让学生懂得休息和娱乐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通过自己设计、修改交流,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学会自我控制,做到爱玩但不疯玩,玩的时候要有节制;并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新游戏、新玩具;通过调查汇报、辩论体验,让学生知道随着不同的时代变化,游戏也在发生变迁,课余要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追求玩的有品位,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玩游戏的快乐,知道在生活中,哪些游戏可以玩,哪些游戏是不能玩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