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形式的名称,都与大自然有关系的名称如“四点金”(“金”是风水中自然界的五行之一)、“下山虎”、“爬狮”等,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结合点”在潮汕建筑中俯拾皆是。
在民居建筑的形式上反映了建筑土木技术结构与中轴线为基准的对称审美要求,故门与窗的重复连续性显示出节奏感格外明显。
其建筑方式多为板筑、白瓦素墙、秀洁清净。
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用于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梁枋上。
此外,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极其注重装饰,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桷”。
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火、土五种不同类型,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上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精美绝伦的石雕,木质结构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
潮汕平原地理地势复杂,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我们将重点讨论潮汕民居建筑的风水特点1.潮汕的风水与二次葬习俗由于潮汕平原的地势地域因素和民风民情的缘故,潮汕自古酷信风水,至今存有大量的风水建筑。
仅澄海莲花山,就有“倒插金钗”、“猛虎跳墙”、“黄蜂采花”、“飞凤衔书”、“通天蜡烛”等许许多多风水的典范,其中的“金交椅”又称孩儿坐轿,是北宋新州知州,位列潮州前八贤的张夔墓;“蟠龙吐珠”又称摆盘猪头,是江夏黄氏的祖墓。
这些风水宝地几乎每一处都蕴藏着莫测的玄机和神奇的传说。
最能说明潮人惑于风水的现象是所谓二次葬习俗。
《潮州府志》载:“陋俗相沿,葬后十年或廿年,则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复痤原穴,骨黑者另觅佳城,不经甚矣。
”为了得到一处吉穴,或停柩数十年不葬,或葬后扒开启视,或侵坟盗葬,或互殴诉讼。
我小时候有一位邻居,生平最大的愿望是为自己找一处好风水,找了十几年,把家都花穷了还没找到。
尤其是有钱人家,年老未亡就先请来了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做起“生基”以备死后安葬。
风水先生常是带一名随从,为他提伞提“罗庚”,在山野穿来走去寻找吉地,看其来龙去脉,寻找山势、丘陵、高地的伸延所谓的“龙”。
研究脉即随龙之水,即“龙之血脉”。
还要了解那里的气流,即穴位所处地方风的情况。
因选择墓穴主要是风与水,所以谓之“风水”。
风水先生选择了几处可以作穴的好地作本钱,有钱人请其选择墓地时,他就有几张牌可出。
好的墓地,报酬很高,几十担谷子的酬价者有之。
一般人家,人死了已经很凄惨,穷人的丧葬费用已很难应付,就没法请风水先生了,只好由亲邻为其安排适当墓地。
族里总有稍懂风水常识的人,也就草草的帮出意见安葬算了。
一般上都是看看穴地稍高,向前望去,面前开朗广阔,也即是有“明堂”;有水流从后面一旁弯曲流过前面稍聚,又徐徐向一旁流去。
前面有横塘聚水更好。
小沟渠、水田都有水流,都可作为“龙的血脉”。
还有前面的道路和阡陌不能向穴位直冲,要横过才好;还有墓地要避风,不当风头,墓的后部不要有路经过,要离墓后远些。
前后左右还有丘陵高地的讲究。
每一墓穴前后左右的地势龙脉有关下代儿子房头的命运,多子者各儿子也要知道与出意见,总之戒律很多,还要以罗庚定出坟墓的方位角度,以至择日择时安葬。
解放后,农村选择墓地的情况较少,除了山地丘陵外,平原农村田野中,由集体划出土地作墓地,方向也差不多,坟墓也相挤,也就不能各自选择扩大了。
由于提倡火葬,土葬较少些,但没有火葬条件的地方及近山地方的土葬还是不少,所以地理风水的讲究还是存在,只是没有以往那么复杂。
潮汕民间最出名的风水师是一直以来在潮汕民间流传有许许多多风水故事的“虱母仙”何野云,据说他是元末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的军师邹普胜,潮阳的仙城和贵屿等很多地方都有其传说。
又传说潮汕的很多好风水都让福建林监丞破掉了。
林监丞是宋时潮州的知州,平时作威作福,因被回家省亲的龙图阁学士刘静教训而怀恨,决心通过破坏风水去掉潮州的灵气。
他的手法很阴毒,比如桑浦山被认为是黄牛地,他就派人在牛喉的地方挖凿一道深沟——这沟现在叫风吹巷。
是什么原因导致潮人如此不遗余力地去寻求风水的庇护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历史的文化积淀,使潮州的建筑艺术也同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潮汕地区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民居建筑,景观建筑,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正是完美地体现了潮汕风水与人天和谐的价值。
折射着本地区特有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
2.潮汕民居住宅的风水潮汕聚落的选址和建造都是以“风水”为依据的。
“风水学”首先提倡聚居,如(《发微论》)就言住家如四边旷野,不见人烟,或山地独居,总不吉利。
从外在社会环境而言,南迁入潮的各宗族之间,宗族和土著之间,经常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冲突;加之明以后沿海倭寇的袭扰与战乱,迫使潮人不得不沿用祖先建造“坞壁”的方式,在潮汕兴建外有沟渠寨墙环绕、内有碉楼望塔守卫的封闭式“围寨”以保护族人。
清朝人张海珊在《聚民论》中所言“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即指潮汕建寨聚居的风俗。
潮汕人对至于住宅的讲究,因格式已经有了,就是整座屋的方位问题、建筑问题。
因是聚族而居,并不是如墓地可以灵活选择,地点的讲究也不那么复杂了。
大多是坐北向南或偏西,或偏东;后座比前座高,前庭比后庭阔;不要三个门直冲,通风向阳就算。
潮汕住宅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或的影响。
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竹等等。
并因此还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
潮汕人对宅址的选择,无论是城市、农村都极信风水,尤其是山区,也是特别讲究。
从民间流传的风水角度来说,比较讲究风水选址。
宅址后面,要群山环抱,山势要饱满且平缓,不宜陡峭、逼近宅址。
忌讳山腰横贯大路,这叫“刀挂龙须”;也忌讳山窝直冲宅址,这叫“凶煞”。
宅址前面宜开阔,近处要有清澈明亮的池塘、江河、山泉,但不能是深潭。
水库是有源之水,围绕屋前,曲曲弯弯而去,不能径直流走,称作“聚财”。
如果站在门口,要见去水,不见来水。
远处要有秀气的群峰,由近及远依次增高。
大门的方向要正对那座最高最尖的山峰,但不能群峰“龙脉”直刺门庭。
据说这样,子孙代代高升,一代更比一代强。
所以潮汕最高的山脉凤凰山区周围的房屋大都朝凤凰髻,它的海拔高度1300余米,为群峰之首。
讲究风水,就是讲究风和水。
迷信之中又寓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它实际上就是讲究房子的座向。
潮州有句俗谚:“在生勿住向北厝(房屋),死后勿葬向北坟。
”这是潮州闽剧建筑选择座向的基本原则。
在这前提下,三面环山,冬天避开寒冷北风夏天可纳从南海带来的凉爽南风,这是气候面的讲究。
生活离不开水,生产也离不开水,水流直从门前而去必定湍急,只有水势迂回方能流速缓慢、清澈,既可饮用,也可净化空气,繁殖鱼类。
靠山面水,这是地利方面的讲究,避开之冲山窝,那是为了防止山洪冲击;面前开阔,能使人胸怀阔达。
环境对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性格是大有裨益的。
住宅俗称“阳居”,人死后埋葬的坟墓,俗称“阴居”,而人未死先修好的墓穴则称作“生居”。
人们认为这“三居”都是人在阳间和阴间居住的地方,同等重要,所以“阴居”和“生居”选择的条件也基本同民居一致。
有的人活在世上时,贫无立锥之地,巴望死后让他的灵魂有个舒适的归宿。
“阴居”的选择,实际是寄托了活者对死者的哀思和崇敬,也是活者对自己的一种慰籍。
至于神佛“居住”的宫、庙、寺、庵座向的选择,总的来说,也还是仿照民居,把人类居住的习俗转移到对祖宗灵魂神佛信仰上面。
迷信职业者正是利用群众这种心理进行迷信活动的。
3.潮汕人如何选择住宅风水在古老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在潮汕农村,人们对建造住宅十分讲究。
从选择风水、动土建筑、上梁落成到进宅居住,都有一系列的习俗活动。
在潮汕人心目中,风水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前途、命运、祸福、成败。
因此,选择风水是建宅前的一件大事。
“择风水”主要是察看这地基有没有“气”。
潮汕风水学对于“气”的重视,包含着一个科学道理。
“气”之说是从云气、水气、烟气以及人的呼吸之气概括而来,与生命有很大关系。
人体内之气保持生机和力量,使身心得以持续的稳定,大地之气维持万物生长和代谢。
故风水对“气”才特别重视,引出“天气”、“地气”、“阴气”、“阳气”、“风气”、“水气”等说法,实质上是追求人身的小宇宙之“气”与周围环境的大自然宇宙之“气”相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从而有能力获得“滚滚财源”。
因此,选择风水时特别忌讳“死气”、“煞气”、“泄气”、“漏气”。
如何察看住宅的“气”呢,主要在于察形: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
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
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
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
这就将抽象的“气”与自然环境的具体形态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人要认真深入地观察自然形态,便可知“气”之吉凶顺逆,从而推导宅的祸福,选出佳地来。
如何看形?潮汕人通常会请专于此术的风水先生。
其实,风水先生察看地形,也不外乎按照所谓的“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来看。
“地理五诀”是风水先生选择风水的理论要诀。
其实就把自然环境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建筑基址及位置方向。
所以对这四大要素的考察和踏勘构成了风水活动的主要内容:宅址如果近山地,则要求这山势饱满而且平缓,不宜太过陡峭;如果近水,应该是有源之水,也不能径直流去,这才能“聚财”。
4.潮汕民居建筑风水 -- “下山虎”(爬狮)和“四点金”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
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这是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同时潮汕传统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风水学认为:“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本于兹。
”“自古立大宗子(祠)之处,族人阳宇(宅)四面围位,以便男妇共祀其先。
”《潮州府志》也言:潮人“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祀田”。
因此,大宗祠理所当然地成了围寨的中心,其它各种建筑须按次序环绕大宗祠而建,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大宗祠的左右是小宗祠,然后是火巷(又称花巷)和厝包(包屋),它们从三面护卫着大宗祠,外围是一座座重叠相连的“下山虎”的三合院和称“四点金”的四合院,最后就是坚固围合的寨墙了,如果不专建寨墙,则最后那首尾相接、朝向中心的围屋就兼顾寨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