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微博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
摘要: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媒介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政府开通微博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政府以参考国外政府微博的使用现状,提出了笔者对现阶段政府微博建设的几点建议及思考。
关键词:政府微博;现状分析;建议一、微博的传播价值及建立政府微博的意义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对于政府微博目前学术界没有明确定义,本文将政府微博这一概念界定为以政府部门或机构设立的微博为主,包括政府官员个人微博在内的微博平台的总和。
建立建设政府微博对现实生活有很大意义。
首先,微播传播及时性很强,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传播。
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一手信息,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
如玉树地震救灾中一条寻找藏语翻译的求助信息在微博上发布近18小时后被转发8000多次,近1500名网友热情发言,表示要帮“博主”寻找藏语翻译,救助那些青海玉树的灾民。
随着现代社会突发事件及灾难的增多,政府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通过建立微博可以从网友那里及时发现重要情况以便处理应对;同时,政府作为微博发布主体,可以向民众传播一些信息,并更具有权威性。
其次,微博传播促进了知情权与接近权的发展,开辟言论自由的新局面。
网络“个个是中心,处处是边缘”的技术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体制。
其交互式人机交流界面和信息超文本链接,为互动传播提供了便捷之路,为用户提供了较大的主动权。
人们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接触信息,还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微博”的传播方式与特征决定了任何人都有权利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递者。
建立政府微博满足了民众接近政府、了解政府的愿望,有利于拉近官民距离,提高政府透明性和公开性。
再次,微博的言论平等和自由为民主监督提供了新平台。
目前,微博已能和大多数通讯工具实现平滑对接,特别是几乎所有的微博都提供了手机绑定服务,用户可以像发短信一样通过手机发微博。
而手机信号接收点几乎无处不在,使得信息无法屏蔽,可以自由发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言论自由。
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政府部门开通微博,在这个言论自由、身份平等的平台之上,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与民众及时沟通,接受民众的监督。
二、政府微博现状分析
(一)开通微博的机构多数为公安、交通类据新浪微博2010年8月底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已有近60个政府部门在新浪注册微博。
其中包括一个省级微博(即“微博云南”),而公安微博占总数的近7成。
政府部门积极开通微博,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了官方对微博这种新兴传播形式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证明官方正积极探索通过新形式、新技术与民众建立更好的关系,推动政务公开。
不过相对于各级政府数目之多、机构之庞杂,政府微博的规模需要扩大,涉及的范围领域需要拓宽,以满足民众对官方信息的需求。
(二)政府微博“粉丝”数目虽少,但有较强的实际影响力目前政府机构微博中,“成都发布”“粉丝”数量在半年内积累到5.3万人,高居城市政府微博之首位,然而与明星微博的百万粉丝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而官方微博影响力从直观数量上虽不及名人微博,但在实际中却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2010年“8•13”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期间,“成都发布”发出旅游预警,粉丝们及时响应,短
时间内传播覆盖面迅速扩大,为预防灾害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例子是北京警方的微博“平安北京”开通仅4个月,点击量超过1000万,解决民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达89件。
由此可见,官方微博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能起到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作用。
(三)存在政府被动开通微博现象近日出现的乐清市“钱云会案”在微博上引爆网民关注,由于此案疑点重重,网民欲知真相,在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
而乐清市公安局“千呼万唤始出来”,迫于网民的巨大压力开通新浪官方微博。
但是官方微博开通之后,自发两条信息后删除一条,且21小时没有更新微博内容,遭到网民严重围观和质疑,担心“微博”变“危博”。
许多政府官方微博都存在类似状况,为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开通微博,但其实准备不足,后续工作难以为继。
(四)政府官员微博内容与网民预期存在差距目前,全国范围内在新浪微博注册的政府官员共有163人,以北京地区官员人数居首,但是政府官员微博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
以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的微博为例,他在微博中以表达价值观为目的的微博已占据总量的57.6%。
民众关注官员微博,主要是为了更多的了解政务信息、政策内容等,而对官员本人的价值理念等并不关心。
这同时也反映出官员微博的一个矛盾,即发布信息与宣传自己的矛盾。
发布信息更多的倾向于挖掘民众的需求,迎合其心理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而宣传自己则会更多的倾向于把自己认为对民众有意义的信息进行公开和交流。
三、对于我国建设政府微博的建议及思考我国的微博平台起步稍晚,且在微博出现之初,由于技术等故障,最早的微博网站大部分已关闭。
随着以新浪微博为首的国内微博近一年多的迅猛发展,国内微博逐步积累了大量用户,仅新浪微博用户已突破5000万。
政府必然要在这一具有强大传播功能平台之上建立官方的窗口。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政府机构及官员的官方微博建设均处于初期阶段,尚无制度性或规范性的参考,于此仅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官员与机构部门微博形成“微群” 从现状来看,官员微博与机构微博分布杂乱无章,而民众关注二者微博目的主要都是为更多了解官方信息。
建议以地区为界,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微群”,将官员与机构微博组织起来,并由宣传部门统一监督和协调管理。
官员作为个人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政府形象,其微博可以作为一个营销自己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将官方信息连接到“微群”中,方便关注者了解信息,也满足了官员宣传自身形象的权利。
而民众关注政府“微群”,一方面想知道官员的行为、动态等,一方面想了解政府的信息、政策等,“微群”便加强了政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同时,政府组建“微群”,方便关注者对一些信息的深入讨论并形成一定组织秩序,使政府能从不同部门、不同官员的“粉丝”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统一做出一些决策和安排。
(二)机构微博初期建设可从四方面入手开通微博的机构可以参考国外情况,同时根据国内现状进行安排,现阶段处于微博建设的起步时期,应主要先从四个方面入手:1.现有的公安、交通等特殊部门。
这类机构主要解决民众的安全、出行等最基本的问题,开通微博方便大家及时了解安全、道路交通等情况,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时发现一些潜在问题。
2.宣传部门开通“危博”。
一般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由政府宣传部门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来告知民众,“危博”即危机事件、突发事件的特别微博平台。
该类微博的建立,可以综合各种情况、各种问题,对突发事件或灾难等统一进行信息发布和回应民众的质询。
3.涉及民生问题的代表微博。
国内目前大家讨论最热烈,群众反映问题最多便是民生话题,因此应综合几家政府机构如房产部门、发改委、卫生部门、教育部
门,建立一个代表微博,对这些民生相关话题集中发布、集中处理。
4.科研机构。
参照美国现有官方微博机构(如美国宇航局),一些科研部门掌握最新的知识、技术等,应及时与民众分享,让社会共享这些资源。
并且国内微博用户年轻人居多,对新技术、新产品等知识的了解有很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