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整理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

新编整理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摘要: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虽然不是直接谈美,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

王阳明一生从事教育,其目标就是教人“致良知”,体认自有本心,成就完满人格。

明确人人具有成圣的潜质,树立成圣的理想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审美本质论,极大地提升了主体的地位,万物的本质向人开放,万物的意义向人生成。

启示青年学子投身世界,拥抱世界,并具有为世界揭示意义的广阔胸怀和宏大气魄。

王阳明以身心的体悟和实践为“致良知”的工夫,重视通过情感的力量来化育人心。

寓教于乐启示我们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通过“乐”的工夫来潜移默化地激发本心“良知”,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

王阳明“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引领学生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和有限的意义,获得精神的自由,去追求“万物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亦是“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美育思想;高等教育;人生境界美育思想古已有之,现代的中国美育得益于蔡元培先生于二十世纪初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提倡。

对于美育的性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采用叶朗先生的观点:”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1](402)教育的目标就是“成人”,成为既有学识涵养,又有技能能力且人格心理健全的人。

美育早已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使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

”[1](413)中国古代哲人们关注人生修养和生命体验,崇尚超越的人生境界,在美育思想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

本文主要阐释王阳明美育思想,并借鉴其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启示和意义,引导学生健全和完善人格,追求充满爱的,创造的,诗意的人生。

一、“心外无物”与审美本质阳明学被称为“心学”,关键就在于他把宋明理学的以“理”为万物之本体变成了以“心”为万物之本体,他一再强调“圣人之学,心学也”,“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指吾之心也。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与王纯甫》)[2](156)王阳明的心学本体论,按陈来先生的解释,如果说“心即是理”是阳明主体性原理的一个形式,则“心外无理”就是一个强形式。

[3](30)杨国荣先生认为“心即理”的要义在于肯定了普遍之理应当内化于个体之心,通过理内化于心而达到理与心的融合。

[4](81)在心与万物的关系上,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山中花树”的阐释,“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下)[2](107-108)可见阳明关注的不是物质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花树作为客观外物的存在不依赖于主体,但花树存在的意义却是有赖于主体的心灵的照亮。

王阳明把“物”解释为“意之所在”,“意之所用”,而“意”是“心之所发”,因而作为客观实存的物只有进入到主体的主观意识中才获得意义,这个意义是就主体而言的价值和意义。

就如本来花树在山中存在着,无所谓意义,而当人观赏它时,它的意义就被激活向人生成。

由此可见,天地万物的存在及其审美价值的呈现都是如此。

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为草木瓦石矣。

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盖天地万物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传习录》下))[2](107)天地万物存在的意义都是本心灵明的妙用,审美对象的呈现当然也是本心灵明的妙用,在“心外无物”的命题里,美就是外物形象在本心中的感应和呈现。

“白云休道本无心,随我迢迢度远岑。

”(《太平宫白云》)“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

”(《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冰雪能回草木死,春风不化山石顽。

”(《琅琊山中三首》在王阳明的诗中,自然界的白云、山鸟、山花和春回大地,都显示出了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审美境界中,外物由心灵照亮,物我交融,情景交融。

美是外物在本心中的呈现,也是无遮蔽的,本真状态的呈现。

“其良知之体皎如明镜。

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

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

……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

”(《传习录》中)[2](70)人自身超越了种种考量和计较用本心良知照亮世界万物,按照万物的本来面目呈现,这时不但客体都达到了本真的存在,而且主体也同样是无遮蔽的存在,所谓“无情”,正是主体“情顺万物”的结果,此时人和万物相融合,从而体验到万物一体的生命大快乐,这也可谓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王阳明的心本论立场,“心即理”,“心外无物”等命题,虽然不是直接谈美,但审美理论和思想却蕴含其中。

“心外无物”可谓是王阳明的审美本质论,它突出了审美主体的地位,启示我们世界是有待于我们心灵照亮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世界,是充满了意味和情趣的世界。

在世俗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角度看待世界,从功利的立场评判事物,导致了人与万物,人与人的间隔和疏离,人被局限在物欲的种种有限之中,从而失去了真我和自由,而如果跳出主客二分的模式,用本然之心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归万物一体的境界,那就是对于自由的复归,也是对于完满人性的复归。

二、“致良知”与审美体验和实践王阳明说:“良知者,心之本体。

”他的本体论是和工夫论相一致的。

“致良知”即是良知在本心中的呈现。

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内在本性,良知是不分贤愚人人都具有的,而且良知又是通过每个人的自心表现出来的。

王阳明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亲,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2](6);“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传习录》中)[2](76);“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传习录》下)[2](92)。

如何“致良知”呢?王阳明既注重“心上工夫”,即感悟体验,也讲究“事上工夫”,即身心实践,从审美角度来说就是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

先看“心上工夫”,良知的呈现不是理性的认知和分析,而是一种在一定情境中的感悟或体悟,王阳明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传习录》下)[2](93)可见这是一种觉悟或顿悟,在自我醒悟的瞬间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再具体一点可谓是一种“知几其神”的体悟,“良知无前后,只知得现在的几,便一了百了。

”(《传习录》下)[2](109)“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

”(《传习录》下)[2](109)何谓“几”?《易·系辞》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可见“致良知”是在一种无特定规定性的情境中与物相对,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达到随处体认。

“体来与听讲不同……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

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传习录》下)[2](93)自我体认与听闻他说是不同的,体认是一种切己切身的感受,如果一天天不断深入,那么可以体悟无穷尽的大道了。

再看“事上工夫”,这里更强调身心实践的工夫,其实“事上工夫”和“心上工夫”在“致良知”的工夫论上是合一的,因为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体悟与实践是内在合一的。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讲,潘立勇师说,审美的功能不在于仅仅满足人的感官享受或认知欲求,而在于通过“事上磨练”的审美实践完成人格美的修养,使其“良知”的价值潜能在审美实践的“知行合一”过程中充分地体现。

[5](153) 举例来看比如学六艺中的“射”,王阳明说:“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

是故燥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

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

”(《观德亭记》)[2](246)这就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磨练心性,因为心的状态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身体上,如心的燥、荡、歉、忽、傲和身体的动妄、视浮、气馁、貌惰相吻合,而心的端、敬、平、专、通、纯、宏和体正、容肃、气舒、视审、时理、让恪、胜而不张、负而不弛的身体状态相对应。

个体的品德修养需要在一次次的操练过程中落实和完善。

又如王阳明对他最钟爱的学生亦是妹夫徐爱参加科举考试告诫说:“进场前两日,即不得翻阅书史,杂乱心目;每日止可看文字一篇以自娱。

若心劳气耗,莫如勿看,务在怡神适趣。

……每日闲坐时,众方嚣然,我独渊默;中心融融,自有真乐,盖出乎尘垢之外而与造物者游。

”(《示徐曰仁应试》《全集》卷二十四)[2](911)可见阳明非常重视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达到身心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也才更有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三、至善至乐与成人境界王阳明通过“知行合一”来“致良知”,人人都具有这“万物一体之仁”,“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人之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

”(《传习录》中)[2](54)这就肯定了每个普通人成圣的可能性,同时也指明了普通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目标。

在理想人格即成圣的修练中,王阳明重视体悟和实践中的个体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乐”的工夫,如上文所举的学射、应考等例子,都重在内心真实的感受,倡导要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愉快,因为只有这样的体悟才不会是生硬的抽象的理性认同,而是充满温暖的喜悦的自觉与满足。

阳明心学虽然主要就人的德性而言,但又超越了善的境界,达于主体自由自觉的境界,即美的境界,这是美善相兼,“浑然与万物一体”的大境界。

在王阳明看来,事事都要求“尽心”,从善是伦理道德从每个人心中自然流出,是一种道德情感的内在满足。

阳明说:“君子之学,求尽吾心焉尔。

故其事亲也,求尽吾心之孝,而非以为孝也;事君也,求尽吾心之忠,而非以为忠也。

”可见事亲事君都不是刻意去做到孝或忠,而是发自内心地尽孝尽忠。

阳明接着说:“吾心有不尽焉,是谓自欺其心;心尽而后,吾之心始自以为快也。

”可见君子行事不欺骗自己的本心,只为尽自心来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喜悦,于是善就通向了乐,必然地进入到“无入而不自得”的审美境界。

“惟夫求以自快吾心,故凡富贵贫贱、忧戚患难之来,莫非吾所以致知求快之地。

……世之人徒知君子之于富贵贫贱、忧戚患难无入而不自得也,而皆以为独能人之所以不可及,不知君子求之以自快其心而已矣。

”(《题梦槎奇游诗卷》,《全集》卷二十四)[2](924-925)因为君子内心的充实和喜悦,所以能够从容面对人世富贵贫贱、忧戚患难的变化,而进入“无入而不自得”的境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