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1.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
①生产成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商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

用公式表示即W=c+v+m。

这三部分价值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代表过去的劳动;v和m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代表现在的劳动。

这三部分的总和就是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

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仅仅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因此,这两部分就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或称为生产费用。

如果用K表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由c+v+m转化为K+m。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就用P代表,W=K+m的公式就变成W=K+P。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用货币表现的市场价值被称为市场价格。

市场价值形成后,生产技术和经营条件好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获得超额利润。

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都竞相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降低商品个别价值。

当企业普遍采用了新技术、改善了经营管理时,整个生产部门的平均有机构成就会提高,利润率就会下降。

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会通过内部的竞争形成自己的商品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这就势必引起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与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展开争夺利润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各个部
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各个部门依据平均利润率和所投入的资本量来获得平均利润。

(2)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就是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

一方面,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被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剥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要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就不仅要同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且要与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有何变化?
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即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因为:(1)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2)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3)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变动而变动。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3.商业利润的来源及其获得途径是什么?
答:商业资本家帮助产业资本家推销商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润。

但商业资本是流通领域的资本,它只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表面看,商业利润好像是商业资本家购买和出卖商品之间的差额,是通过贱买贵卖获得的。

但是,如果把包装、保管、运输等生产活动排除在外,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是不创造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商业利润不在流通中产生,其真正来源同产业利润一样,只能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由于商业资本独立出来,分担了产业资本的一部分职能,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

这种让渡是通过商品购买价格和售卖价格的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这种购买价格和售卖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也就是商业利润。

4.在存在借贷资本的情况下,怎样认识平均利润的分割?
答:(1)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它是一种通过货币的借贷关系来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资本形式。

(2)存在借贷资本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的分割
借贷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借贷资本家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他凭借所有权向职能资本家索取利息收入;而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作为货币资本的使用者,必须获得支付利息后剩下的剩余价值。

这样,平均利润就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利息,一
部分为企业利润。

马克思指出:利息和企业利润二者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不同部分,并且它的分割丝毫不能改变剩余价值的性质、它的起源和它的存在条件。

5.试述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

答:(1)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

虚拟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

(2)实际资本
实际资本就是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存在的、投人生产经营过程并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也称为真实资本或现实资本。

(3)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
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之间存在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①从统一性来看,虚拟资本是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因此它的存在和运动也必然要以实际资本为基础。

反过来,它对实际资本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a.实际资本对虚拟资本的基础作用是从长期的、根本的方面来说的。

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取决于实际经济运行中企业对货币资本的需求,而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又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实际资本运用的规模决定了有价证券的发行规模,而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了证券投资规模;而且,实际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b.虚拟资本对实际资本的运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有价证券的发行就是货币资本集中的过程;作为实际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虚拟资本能否按计划目标顺利发行,会影响实际资本
运用的过程和规模;虚拟资本在市场上的流向会影响实际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由于虚拟资本的流通性很强,它也扩大了实际资本的活动范围。

②从矛盾性来看,虚拟资本虽然代表着实际资本的价值,但其价格却不是由实际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

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际资本的价值变动相背离,而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状态。

虚拟资本的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

而且其价格与资本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相关:当货币供应量不足时,价格会下跌;货币供应量增加,价格则上涨。

6.地租的本质是什么?试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答:(1)地租的本质
任何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也不例外。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虽然是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所有制演变而来的,但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明显区别:
①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完全分离。

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从大土地所有者那里租来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耕种,从而使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存在着三个阶级,即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

②土地所有权和人身依附的分离。

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条件下,无论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之间,还是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之间,都摆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经济关系。

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并将其租赁给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工人耕种土地,因此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
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而农业资本家将资本投到农业如同将资本投到工商部门一样,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否则他就宁可把资本转移到其他部门去。

而大土地所有者所获得的地租就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价值部分。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样的资本投在优等地上会比投在中等地上得到更多的收益,投在中等地上又会比投在劣等地上得到更多的收益。

租赁不同等级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需缴纳的地租也就不尽相同。

这种同土地等级差别相联系的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着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只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条件。

(3)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农业资本家租种劣等地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级差地租,但并不是说不缴纳任何地租。

实际上,在土地私有制条件下,不论租种哪一类土地,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必须缴纳地租,否则土地所有者宁肯让土地荒芜,也不会白白地让资本家使用。

这种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获得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