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
1能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2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内涵。
3.领略比喻论证的妙用。
4 体味鲁迅杂文辛辣活泼的语言艺术。
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内涵。
2.领略比喻论证的妙用。
难点:
“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喻体内涵的正确解读。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景导入
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都有一种恐惧心理。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二、自主探究
1.论证的方式有哪些?驳论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2.文章在提出“拿来主义”前提出了了哪几种主义?其实质和危害分别是什么?哪些是“破”?哪些是“立”?批驳的对象分别有什么具体表现?
3、文章在哪些段落具体的谈到了“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大宅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作者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三、理清课文思路
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找办法
闭关主义——排外——误国因为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都不好
因果论证
拿来主义——所以只能拿来主义
四、走进文本
1、完成探究3
“拿来主义”的观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也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2分析自主探究4:大宅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作者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列举了三种态度: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
3大宅子里的遗产有哪些?“拿来主义者”对大宅子里的遗产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大宅子里的遗产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请从“送去主义”思想根源、具体做法、实质和危害方面进行说明。
5、阅读3、4段想一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五、揣摩语言
1第一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2、第三自然段中的“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等语言运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这里用了反语的修辞格,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
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第四自然段中的“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六、本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1 举例论证(1) 2 比喻论证(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 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 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七、拓展延伸 1.试举历史上运用拿来主义的成功事例。
2.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反思: 反思一:研究学情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如果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我没有对学生学情的调查,后面的讲课就没有针对性,那讲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反思二:搞好教学需要换位思考,讲述要有针对性。
假如你是学生,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这些词语的深刻含义你是否会懂。
只有进行了这样的追问,我们在讲课文之前,才会详细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的目的。
讲述背景时就会重点强调鲁迅是针对“文化遗产”继承存在的问题写的这篇文章。
这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
学生明确了这一背景,理解后面的“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的深刻含义就轻松多了。
反思三:要根据教学重点调整教学内容,要善于打破常规,运用新思路进行创新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本文的主旨总是把握不准,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之所以把握不准,是因为学生已适应了立论文的学习,还不适应驳论文的学习。
为此我采取重点突出的方式,在理清思路的情况下,直接讲课文后半部分的“拿来主义”,然后再回到前面讲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事实证明这样处理的效果很好。
反思四:语文老师是杂家,不仅要懂得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
教学本课如果不懂历史,政治方面的知识,要想把这一课教好是很难的。
故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课余时间多摄取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能教得得心应手,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自如。
反思五:要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做好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面对中国游客在国外疯狂抢购,假如鲁迅生活在今天,你认为他会怎么看?结果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进一步加深了对鱼翅、鸦片、烟灯烟枪的理解。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老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调查好学情,备好教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难的文章也会教得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学生也会学得轻松愉快,不但不怕周树人,反而会喜欢周树人了。
破
反 送去主义(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