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为贯彻我县“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公司发展相关业务需要,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我们对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对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第一节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概况分类及特点旅游文化资源是能够引起人们旅游兴趣的具体物质和意识形态的总称。

它上交天文,下融地理;既在追溯历史,又紧跟时代潮流;既能感受物质世界的博大与神奇,又能追逐精神领域的浩翰与深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旅游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石城县地处武夷山中段西侧,是千里赣江的源头地,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客家先民的集散地。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地处赣州、抚州、三明、龙岩两省四地市的交叉点,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

四周山岭环绕、中部山峦起伏、河流星罗密布,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4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标GB/T18972-2003)对旅游资源的划分,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不仅数量多,类型广,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品味高,据专家论证,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绿色旅游资源1、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洋地管理区,距县城约60公里。

是集自然保护和源头探险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是江西人的母亲河——赣江的源头,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1582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002公顷,缓冲区面积2343公顷,实验区面积9481公顷。

保护区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7.5℃,全年无霜期246天,年均日照数1942小时,年均降雨量达2100毫米。

保护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

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下往上分别为以松柏为主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阔叶林、灌木林、山顶草甸,成片分布的原生榉树群落为全国罕见。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高等植物78科145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伯乐树、异形叶玉叶金花、水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野生动物有4纲18目10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等;保护区每年能为赣江两岸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I类水。

保护区内人文景点有七岭客家古村落、鸡公岽、天华山古寺、赣江第一泉、手工造纸作坊遗迹等自然、人文景观。

2、丹霞风光旅游资源——通天寨位于石城县县城东南6公里的琴江镇大畲村境内。

是以观光、健身、科普、客家民俗和佛教文化为主的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

景区山石险峻,峰峦璀巍,主峰海拔601.7米,整个地形中间高山突起,四周丘陵起伏,因寨上主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而得名。

通天寨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在方圆2公里的核心区内,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玉盂寺、净土岩、试剑石、石笋干霄、仙人犁田、钟鼓石、黄蜂吊薮等自然和人文景观30余处,通天寨丹霞地貌奇特,该山由上白垩统南雄组(k2)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所构成。

该组红层倾向E或SEE,倾角20o左右,常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貌组长、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黄进同志曾于1996年11月14日考察了通天寨,认为在考察过的中国丹霞地貌300余处中,只有通天寨见到如此典型的岩面龟裂地貌。

3、温泉旅游资源——九寨温泉石城县共有四处温泉旅游资源,其中开发条件较为成熟的是九寨温泉。

九寨温泉根据地质勘测报告水温为56.1℃,日流量为800吨。

经地矿部江西省中心实验室采集温泉水样检测分析,温泉水中含锰、钡、锂、锶、铁等20多种元素,由取样检测结果,按医疗矿热水水质标准评价,九寨温泉水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锰硅酸益于软化血管,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4、生态农业和农家乐旅游资源。

(生态休闲好去处)石城是“中国白莲之乡”,具有独特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资源。

正在规划中的龙岗水庙村,位于日东水库的边缘,石城、瑞金两县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

水庙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莲文化、农耕文化和渔文化是其文化的主体所在。

(二)红色旅游资源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

红军长征前夕在石城展开的阻击战有力地迟滞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南进步伐,为中央红军主力顺利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209名。

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

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1、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旧址位于琴江镇(县城)北部1公里处。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一开始便陷入了被动。

1934年8月30日,地处广昌、石城之间的战略要地---驿前(与石城小松毗邻)被敌占领,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中央红军已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为迟滞敌北路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瑞金进犯,赢得时间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敌人,当时红三军团的军团长为彭德怀,政委为杨尚昆。

1934年9月26日拂晓,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至10月7日结束,历时12天。

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

在此期间,不但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迟滞了南犯敌军的进攻步伐,红军阻击敌人进犯石城的实际时间,比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原定计划多了7天,为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若没有石城阻击战,敌北路军便可长驱直入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后果是不堪设想。

2、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位于横江镇秋溪村,是当时中央临时委员会驻地。

1931年12月中旬,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准备起义,并与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得了联系。

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以及肖劲光等从瑞金来到石城,在秋溪罗云山“西归堂”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二十六路军起义后的整编事宜。

12月14日,宁都起义成功,晚上,起义军向全军发出《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于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宣言—-中央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

17日,起义军到达秋溪、龙冈一带驻扎,并开始着手整编。

起义部队的整编主要是进行以建立共产党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中心内容的“换血”工作。

通过整编,起义官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能力显著提高,秋溪整编的成功,不但为中国工农红军增添了一支新的劲旅,而且为中国共产党改编旧式军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石寨旧址红石寨位于石城县屏山镇河东村。

该寨由大小两寨组成,两寨连成一体,小寨为大寨门户。

红石寨四面绝壁但寨顶宽阔平坦,有田有水。

1931年10月上旬,红军向石城挺进时,国民党石城县党部、县政府、县靖卫团等反动机构的骨干人员及县城、屏山、珠坑、大由等地的土豪劣绅,闻风逃往红石寨,并迫胁群众数百人上寨。

不久,宁都、瑞金、宁化、广昌等地的豪绅靖匪相继逃往寨内,红石寨也因此成为中央苏区北部数县反动势力云集的据点。

他们在寨上垒筑碉堡,开掘壕沟,安装栅栏,设置铁刺,制造兵器,企图以1 000余兵力和充足的粮食、弹药顽固抵抗,成为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

攻寨战斗打响前,三十三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对红石寨实施了包围封锁,团部分析研究了敌情,制定了长围久困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作战方针,1932年1月1日清晨,攻寨部队对红石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其时,宁都起义部队钢炮连赶来支援,攻寨部队持续激战6小时,大寨攻克。

红石寨战斗是红军在中共苏区进行的一次历时较长、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拔除白色据点的战斗。

4、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横江镇秋溪村红家垄赖氏祠堂,建于1908年,土木结构,一直两进。

1931年9月,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5万平方公里,总人都达250万左右。

其时,残存的反动武装如土豪劣绅纷纷转移到一些工事坚固,地势险要的土楼山寨,企图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破坏革命政权,阻碍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

10月初,红一方面军部署主力铲除分散于中央苏区的白色据点,肃清反动武装。

10月上旬,红四军第十、十一、十二师奉命从宁都、瑞金分三路进军石城,军部即设于此。

5、毛泽东、朱德观下旧居位于观下古樟村。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

一直两进,左右厢房,翼连横屋。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途经石城时,在此居住。

6、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位于横江镇秋溪村虎尾坑,宁都起义后,红十三军军部及军长董振堂驻此。

屋宇尚存完整,并保留有红军标语。

7、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

地处横江镇横市村东寮脑。

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批准,设太雷县,太雷县苏维埃政府驻此办公,太雷县辖原石城县横江,洋地、珠坑、大由、龙岗及瑞金县湖坡、日东和福建宁化县淮土等八个区,县苏维埃主席为温振兴,红军北上后, 1934年10月29日与石城县苏维埃政府合并。

旧址原为刘星星房屋,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条石为柱,栋宇相接,两屋楼房悬山顶,一直三进,面阔31.5米,进深28.97米,占地面积912.56平方米。

现为横江粮管占用。

他的保存,对于研究苏区是行区划有一定意义。

1996年1月列为石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金库旧址该旧址位于石城县横江珠玑烂泥坑圆岭寨旧纸寮处,房屋面积200余平方米,曾在此担任执勤的有原毛泽东同志的警卫员吴吉清(后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商业厅厅长)、廖治新、李德生(后曾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央副主席等职)。

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1932年8月亲自到横江珠玑视察地形并确定烂泥坑圆岭寨为中央的重要金库,进行工事伪装后,于1932年冬开始存放苏维埃中央政府的现洋、金银、国民党纸币及一些贵重物品,存放时间直至1934年9月红军长征前夕,红军长征时苏维埃政府将其取出分配至各部队保管,为红军顺利长征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

(三)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石城县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是早期(唐、宋)客家人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重要中转站和滞留地,素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钺曾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

这类旅游资源主要有:1、古驿道闽粤通衢位于县城角头街,“闽粤通衢”是客家人中转、南迁的见证物,名闻海内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