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CPAP及常频呼吸机
•
此方式由于机器送气经常与患儿的呼气相冲 突即人机不同步,故可导致小气道损伤、慢性肺 疾病、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的发生
21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 是指呼吸机通过识别患儿吸气初期气道压力
或气体流速或腹部阻抗的变化,触发呼吸机以预
设的频率进行机械通气,即与患儿吸气同步
•
当患儿呼吸暂停或无自主呼吸时,呼吸机则以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 经鼻间歇正压(NIPPV) 同步经鼻间歇正压(SNIPPV) 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 经鼻高频通气(NHFV)
9
CPAP的应用指征
(1)呼吸窘迫,在头罩吸氧时需氧浓度>30%。 (2)早产儿呼吸暂停。 (3)在近期拔出气管插管者,出现明显三凹征或 (和)呼吸窘迫
设定的频率控制通气
• 患儿的吸气只有在呼吸机按预设频率送气后的较
短时间内(时间窗)才能触发呼吸机的机械通气
• SIMV解决了人机不同步现象,避免IMV的副作用
• 患儿接受正压通气的频率=呼吸机的预设频率
23
患者诱发机械通气 患儿自主呼吸
时间触发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间隔
机械通气 间断间隔
辅助-控制通气(A/C)
15
参数调节
• 临床上以血气分析、胸部X线摄片等评估CPAP 的最佳水平。 • 尽管CPAP属无创性的治疗方法, 但临床应用中 也可出现并发症 , 包括鼻塞或导管的位置不正、 堵塞、局部刺激和损伤、鼻粘膜脱落或坏死、气 胸、腹胀、压力过高(>8cmH2O)引起心输出量降低 和CO2 潴留等。
16
生儿最常用的无创通气方式。 是指有自主呼吸的患儿在整个呼吸周期中接受高于大气压
的气体。由于呼气末增加了气体存留,功能残气量增加,
防止了呼气末肺泡萎陷,从而提高肺氧合及减少肺内分流。 通过鼻子实现呼吸支持,在很多患儿可以避免机械通气
CPAP仅提供一定恒定的压力支持,不提供 辅助通气功能,患者的呼吸形态包括呼吸频率、呼 吸幅度和潮气量完全由患者自行控制。 因此,凡应用CPAP者,其呼吸中枢的驱动必 须正常,具有较强的自主呼吸能力。
机械通气患儿在拔管后可出现呼吸衰竭, 表 现为呼吸暂停、CO2 滞留、呼吸做功增加、需氧 增加而需要再次插管。在上述情况出现时,CPAP 常被首先试用,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再次插管及 机械通气。
(4) 有下列指征插管使用呼吸机: • 吸入氧浓度(FiO2)>80%以上,动脉血氧分压 <50mmHg。 • 动脉血中二氧化碳浓度(PaCO2)>65~70 mmHg。 • 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 • 临床仍持续出现胸部凹陷体征。 • 持续出现呼吸暂停、心跳过慢。
吸气时---抵抗气道塌陷,保持气道通畅,改善 肺顺应性,气体易于进入肺内,降低气道阻 力,减少呼吸功 呼气时---可防止病变肺泡萎陷,增加功能残气 量,改善肺泡通气/血流,从而升高PaO2 优点:无创使用,避免气管插管,减少损伤 和感染
目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CPAP使用越早,越可 能避免气管插管、机 械通气,减少肺表面 活性物质的应用,甚 至可能降低支气管肺 发育不良的发生率。
11
CPAP的禁忌症
(1)进行性呼吸衰竭不能维持氧和,PCO2>60mmHg, pH <7.25。 (2)先天性畸形:先天性膈疝、气管食管瘘、后鼻 孔闭塞、腭裂等。 (3)心血管系统不稳定(低血压、心功能不全)。 (4)呼吸驱动不稳定,如中枢性呼吸暂停。
CPAP的早期应用
1、对确诊为RDS的者,早期应用CPAP可减少后续使 用机械通气的机会 2、对早产儿生后立即预防性应用CPAP是有利还是有 害尚无临床证据。 3、INSURE(intubate-surfactant-extubate-CPAP )技术: 一般来说, RDS患儿在用CPAP时需FiO2 在0.35 ~ 0.40或以上者, 都应气管插管, 并应用肺表 面活性物质和机械通气, 但也可以气管插管、应 用表面活性物质然后拔管,再应用CPAP
常频机械通气
间歇指令通气 ( IMV )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 SIMV )
辅助-控制通气 ( A/C )
19
间歇指令通气 IMV
• 也称间歇正压通气
• • • • •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 呼吸机以预设频率、压力、流速和吸、呼气时间 施以正压通气 无自主呼吸,呼吸机以预设参数正压通气 有自主呼吸,在正压通气间歇按自主呼吸频率和 形式进行呼吸 总通气量=自主呼吸通气量 + 呼吸机正压通气量 正压通气频率=呼吸机预设频率
增加MAP,提高PaO2
• PIP>30cmH2O 增加肺气伤危险性
36
PEEP即呼气末压力:防止肺泡萎陷,保持FRC,
改善肺顺应性
提高PEEP:减少潮气量,P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2增加
增大MAP值,PaO2升高
PEEP>10cmH2O 降低肺顺应性和影响循环
37
I/E变化影响MAP,影响PaO2 其作用小于PIP或PEEP变化 Ti和Te足够,I/E变化不改变潮气量不影响PaCO2
呼吸机主要参数
• 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 RR) • 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P) • 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 • 吸气时间(Ti) • 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iO2)
25
辅助-控制通气(A/C)
• 患儿接受机械通气的频率≥预设的频率 • 当患儿自主呼吸较强和较快时,由于患儿接受机 械通气的频率大于预设频率,可产生过度通气, 故应及时调低压力或降低触发敏感度 • 因此只用于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显著不足 • 一般触发敏感度设置既要避免过度敏感,导致过 多触发,也要避免触发敏感度过低,造成费力触 发
CPAP:注意事项
经气管插管 CPAP 不推荐使用,特别早产儿, 因产生较高气道阻力而增加呼吸功。 产房内极早产儿,若心率< 100bpm ,或自主 呼吸功能不足,或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不宜 CPAP
CPAP可吞入较多空气,导致胃扩张,但不能因此 而停止喂养,可留置胃管,定期抽出残留气体,必 要时可保持胃管持续开放。
新生儿CPAP及常频呼吸机临床应用
中国医大一院 新生儿科 吴红敏
1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治疗呼衰重要手段
新生儿代偿能力低,患呼吸疾病时易呼衰, NICU
中使用机械通气的频率较高
呼吸机使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使用不当出现的 各种并发症增多
2
新生儿急救医生应熟练准确地掌握:
呼吸机基本通气模式 参数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参数调节原则 临床应用常规
初调参数
初调参数因人、因病相异。 各种疾病的初始参数有所差异,但尚无统一的 标准去借鉴。 参数设定是否适宜,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颜色、 胸廓起伏及血氧饱和度情况。
动脉血气分析是评价参数是否适宜的金标准。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初调参数
呼吸机参数监测
• 初调或参数变化后15~30分钟检测动脉血气
• 血气结果偏于下表范围,应立即调整参数,一般 情况下每次调节1 或2 个参数 • 每次参数变化的幅度(见下表) 。 • 如在上表范围内,可每4~6小时监测血气
经鼻塞 CPAP的患儿,若病情允许,应每 4-6 小 时休息15-20分钟,以避免局部组织受压或变形。
CPAP:撤离
尚无统一标准 但在Fio2>0.4或临床情况尚未稳定时,很难成 功撤离CPAP。
当患儿没有呼吸暂停及心率下降,需要FiO2较低 (<0.3),压力<4cmH2O时,可尝试停CPAP, 但有时需反复尝试,方能获得成功。
• 也称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 • 辅助通气(A):自主吸气触发机械通气,机械通气频率 是由自主呼吸频率所决定 • 控制通气(C):指呼吸机按预设的频率进行机械通气 • 辅助-控制(A/C):是将A与C相结合的通气模式 有自主呼吸时--自主吸气触发与自主呼吸频率相同 并且有同步的机械通气 无自主呼吸时-- 呼吸机按预设频率进行机械通气
新生儿呼吸机基本通气模式
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 CPAP )
常频机械通气(CMV) 定压、定容、容量保证压力控制 高频通气(HFV)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机械通气的一种方法,指利用正压通 气技术不经人工气道,主要采取经鼻或口鼻、面罩作为联
接方式进行机械通气也称持续气道正压的自主呼吸,为新
• 临床:动脉化足跟血PCO2代表PaCO2
经皮血氧饱和度代表SaO2
末梢循环不良者应行动脉血气检测
呼吸机参数调节幅度值
呼吸机参数 PIP PEEP TI RR 调节幅度 1~2 cmH2O 1~2 cmH2O 0.05~0.1sec 5bpm
FiO2
0.05
呼吸机撤离
当原发病好转,感染基本控制,一般状况较好, 血气分析正常时应逐渐降低呼吸机参数,锻炼 和增强自主呼吸。一般先降 FiO2 和 PIP ,然后 再降低呼吸频率,同时应观察胸廓起伏、监测 SaO2及动脉血气结果。
30
31
32
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原则
机械通气基本目的:
保证有效通气——排出CO2 保证有效换气——摄入O2
CO2的排出
• PaCO2增高: 增加PIP或降低 PEEP或提高 RR
O2的摄取
PaO2降低: 增加FiO2或MAP,可提高PaO2 和TcSO2。 FiO2是改善肺氧合的最简单而直 接的方法。 提高PIP、PEEP、TI、RR可增加 MAP。 MAP定义:一个呼吸周期中施于气 道和肺的平均压力 MAP范围: 5-15cm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