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让压缩空气直接在假想的一个空气透平中做功,直接膨胀到环境压力,即一个大气压计算的。
实际上这个计算方法不合适,压缩空气,尤其是高压力的压缩空气,完全可以释放出比这更多的能量——能够多接近一倍。
首先,我给出热力学上的绝热膨胀功计算公式:
每公斤气体的膨胀功W=T3*Cp*i*{1-[1/(e^m)]}
式中,
T3为膨胀前的温度(开氏温度),
Cp为膨胀初、终温度之间气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常温空气为1.05左右(零下30度到零上200度左右,为1.005,温度超过200度则温度越高比热越大。
但零下40度则为1.05,再以下我没有数据),
i为等熵效率,高效率涡轮,比如先进燃气轮机的大型多级轴流式涡轮,等熵效率能够超过90%,甚至达到93%以上。
但小型涡轮等熵效率较低,空气流量千克/秒数量级的轴流式涡轮,等熵效率氦比不上柴油机增压器的涡轮——向心式涡轮,其等熵效率只有70-80%;内燃机常用的曲柄连杆机构,传动效率也大约是85%;这里按照85%计算吧。
e为膨胀比,m为(k-1)/k,其中k为工质比热比,就是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的比值。
对于常温空气,k=1.4。
以计算7大气压压缩空气膨胀做功为例,假设外界环境温度为1标准大气压、15度(这是核定发动机技术指标的国际标准大气条件),则W=288*1.05*0.85*{1-[1/7^0.286]}=109.7千焦/千克。
按照此计算方法,压缩压力为300公斤左右(30MPa)的气体膨胀时,每公斤空气膨胀功为:W=288*1.05*0.85*{1-[1/300^0.286]}=206.7千焦/千克
但是,换个思路。
300公斤的压缩空气,不一次性膨胀,而是先膨胀一定的膨胀比,此时由于对外做功,气体的温度下降。
然后利用热交换器将其加热,再膨胀......
仍以300公斤的压缩空气计算,将其膨胀分成3次进行,每次膨胀比均为6.7,并且前二次膨胀后均将其排气升温到室温(仍取为15度),则总膨胀功为:
W=3*288*1.05*0.85*{1-[1/6.7^0.286]}=3*107.8=323.5千焦/千克
与直接膨胀的膨胀功206.7千焦/千克相比,增加了56.5%
如果分成4次膨胀,每次膨胀比4.16计算,总膨胀功为344.3千焦/千克,与直接膨胀的膨胀功206.7千焦/千克相比增加了66.6%.
当然,有一些因素使得多次膨胀的实际收益率有所降低,这些因素包括:
膨胀后气体从环境吸热,由于换热器必然存在换热端差,因此实际上涡轮排气不可能升高到环境温度,肯定低一点;(不要提用火焰加热,那违背了压缩空气环保的初衷)
每次膨胀后,气流要经过管道、换热器,而二者必然存在流动损失,使总膨胀比有所降低;由于膨胀是间断进行的,因此上一级涡轮出口的其流动能有所损失,而在多级轴流式涡轮中,这部分动能是不损失的。
另外,在结构上,每增加一次膨胀,就需要增加一套管道和热交换器,装置的体积、重量都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