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资料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债发行史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国债的发行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50年到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种国债。
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
又于1954年~1958年间每年发行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
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
第二个阶段,从1981年至今。
中国政府在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债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
1981年~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且发行日都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
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
即财政部将国债发行任务按一定标准分配给各级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将任务层层分配给具体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或者是财政部委托人民银行将一部分国债分配给各专业银行,在这种行政分配发行方式下,利率杠杆几乎不起作用。
而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
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年~9年的中长期国债。
1988年~1993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并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
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
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
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
另外发行方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1991年我国开始尝试国债承购包销发行方式,全年以承购包销方式发行国债66.44亿元,占当年总发行额的65%。
这种发行方式在1992年~1994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承购包销发行国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
在1993年推出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通过国债一级自营商的承销、分销与零售来发行国债;1994年开始实行柜台销售方式,主要是各专业银行承购包销后利用各自银行的柜台进行凭证式国债的发售工作。
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等违规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
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
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
行,并新增了最短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国债。
第三是在承购包销的基础上,对可上市的8期国债采取了以价格(收益率)或划款期为标的的招标发行方式。
第四是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账式国库券为主,逐步使国债走向无纸化。
此后我国国债一直采用承购包销、柜台销售和招标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方式。
1996年以后,国债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
同时,国债市场出现了托管走向集中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非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分离的变化,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即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深沪证交所国债市场和场外国债市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走出通货紧缩,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
1998年~2002年,国家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
国债投资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
与此同时,国债流通市场也迅速发展,成交额迅速上升,有资料说,过去10年中,中国国债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100%,成为仅次于股票市场的第二大证券市场。
而今,国债和国债市场已融入中国经济之中,成为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民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对国债投资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同时长期大规模发行国债必然会增大财政风险,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98年的1.9%,上升到2002年的30,达到国际公认的赤字警戒线。
以增发国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毕竟只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需要逐渐减少国债的发行规模。
纵观中国的国债发行历史可以看出,国债发展是相当迅速的。
从发行额看,改革开放初每年只有几十亿元,而到1994年国债发行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1998年国家启用积极财政政策,当年国债发行就超过3000亿元,2002年达到5679亿元,2004年超过7000亿元。
从发行方式上看,最初全部采用行政摊派方式,现在是承购包销、柜台销售和招标发行三者相结合。
从国债种类看,实现了由以中长期国债为主到短期、中期、长期不同种类相结合的转变。
资料来源:何德军,《我国国债发展简史》,《理财周刊》2003年12月4日。
思考:
1.在不同时期,发行国债的目标与作用是否相同?
2.过量发行国债可能对经济发展带来什么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