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课教案《增广贤文》第1课时教学内容:两人一条心,有钱堪比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教学目标:1、理解几句话蕴含的深刻含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语言,弘扬国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里的内容。
二、新课:1、师范读。
2、学生练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句子意思。
5、师讲析句子含义:(一)、“两人一条心,有钱堪比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师:“堪”怎么解释?(能够、可以)意思是两个人一条心,日子越过越好;反之则越过越穷,一事无成。
(二)、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师:“犹”、“岂”、“枉”的意思?(怎么、白白地、度过)意思是莺花最怕春光逝流过,我们怎么可以让人白白度过大好时间呢?(三)、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师:阿魏指的是什么?(一种药用植物。
)意思是黄金没有(不容易)造假,阿魏无真(容易造假)。
喻义常见的东西不容易作假,人们易被不熟悉的东西欺骗。
黄金虽然贵重,但分布广泛,且特征明显(比一般金属软,且重得多,不生锈)很容易与其它物质区分,几乎人人都认识,很难作假。
阿魏是稀有药材,过去靠从西亚进口,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阿魏"是什么,见过真阿魏的人更少。
阿魏呈胶质,用动物皮和树胶可以做出与真阿胶演色、比重、形态完全一样的假阿胶。
三、交流:1、组织讨论交流,你有那些感悟?(团结、珍惜时间)2、老师讲小故事,学生再深入理解。
(故事一、某落头首领有三个儿子,都十分勇敢彪悍,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
首领老了,担心自己死后三个儿子争位而导致部落分裂。
有一天,首领把三个儿子叫来,表示准备传位给他们三个中的力气最大的一个。
测试的方法是放一堆羽箭,让三个儿子同时测试,看谁折断的多。
折断一根箭时,三个儿子都能很轻易做到。
折断五根箭时,三个儿子用用力也都能做到。
折断十根箭时,三个儿子费了九年二虎之力才能办。
但等到二十根箭时。
没有哪个儿子能办到。
首领对三个儿子说,你们看自己折断箭。
如果把这二十根一根一根折断,是不是能容易。
而要一下子折断二十根箭,是不是就很难甚至办不到。
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父亲希望你们无论是谁当了首领,其他兄弟都应当服从他而不是拆他的台。
三兄弟听了很感动,发誓在父亲百年之后,一定不为了首领之位而自相残杀。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
)3、再读原文,感悟文意4、指导背诵四、总结:《增广贤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
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熟读成诵,把我国优美的文萃传承下去。
第2课时教学内容: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
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温馨的港湾,同时,家里也会有客人的到来,那我们做为主人,应该怎样接待客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1、领读“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1、“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这句话中的“顾”、“恐”和“痴人”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师:主人见客人来了不去打招呼,恐怕这只能是愚人。
这是讲接人待物方面的,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
在家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如何迎接宾客,那么外出的时候,才知道你要拜访的地方缺少主人的关心。
2、“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又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师:闹市可以发财,但是清净之地才是安身立命的佳处,来的时候像风雨一样轰轰烈烈,但是离开的时候(死亡)就像细微的灰尘一样,轻且静。
这句话是说,人要能够享受清净与淡泊,这样才能说是人生的升华形式,钱财、利禄,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身外之物,不必太在意。
人就是轻清于世的,要看清自己,甘于淡泊。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如果客人来访,那待人接物的礼仪是什么?师:1、有人敲门,应回答“请进”或到门口相迎。
2、客人进来,应起立热情迎接。
如果家中不够干净整齐,显得凌乱,要做些必要的整理,并向客人致歉。
3、敬茶须用双手端送,放在客人右边。
如果是夏天酷热,要递扇子,或开电扇。
4、吃饭时来客,要热情邀请客人一同进餐。
客人吃过饭后,要送上热毛巾,并另换热茶。
5、接受客人介绍对方时,姓名职务必须逐字清楚;须先将年轻者向年老者介绍。
6、客人来时,如自己恰巧有事不能相陪,要先打招呼,致以歉意,并安排家属陪着,然后再去干自己的事。
7、客人坚持要回去,不要勉强挽留。
8、送客应到大门外,走在长者后面。
9、分手告别时,应招呼“再见”或“慢走”。
3、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
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五、教师小结1、把今天所学的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2、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第3课时教学内容: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首先请认真听老师讲《苏东坡积极求学》的故事,然后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非常聪明,6岁就进入私塾。
有一天,一个从京城来的人拿了一首诗给苏东坡的老师看,诗里写的是当时著名学者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情。
苏东坡踮着脚尖也跟着看,他好奇地问老师:“这些都是什么人啊?”老师说:“小孩子别问大人的事情。
”苏东坡听了不高兴地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是天上的人,那我就不用知道了;如果他们是地上的人,那我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就不能问呢?”老师听他这么一说,感到惊奇,于是回答道:“这些都是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是最杰出的人,很受人们尊敬。
”苏东坡听了,很受鼓舞,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做那样的人。
他写了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1岁时,苏东坡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
当时的主考官恰好是欧阳修。
欧阳修非常欣赏苏东坡的文章,惊喜地说:“读苏东坡的文章,不知不觉竟然兴奋地流汗,真是痛快极了!老夫我应该为他让出一条路来,让他出人头地。
”果然,苏东坡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奋发志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老师讲故事,理解第二句话的由来。
(范仲淹是宋朝时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学问很好,能诗能文。
他写的《岳阳楼记》十分著名,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担任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
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
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
这时候,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
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
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又不便说。
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
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醒他: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
他吟诵着诗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
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它借自然景色来比喻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范仲淹很有学问,一看这诗句自然明白了苏麟的心思。
这两句诗后来就流传开了,经过压缩也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不过有了些贬义。
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牟利的情况。
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三、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学习苏轼,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志向。
第4课时教学内容: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明——明确学习内容1、出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三句话。
二、知——知晓文章本意1、领读。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意思是过去的人不会见到今天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曾经照耀过过去的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意思是先来后到,先入为主。
不要说他来得早,有人比他更早。
三、思——深入思考理解1、“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中的“行”、“更”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2、老师讲《枕戈待旦》的故事。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
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
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
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
“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武。
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