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我国的“汽车大国”的梦想一度那么遥不可及。

我国成立之初,汽车工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起步格外艰难。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也逐渐成熟壮大,并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中流砥柱。

但国外汽车企业毕竟只是为了从巨大的我国市场上获取利润,“市场换技术”可以帮助我国汽车企业获得发展,但却也会扼杀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丢掉自主品牌,使我国的汽车企业仅仅成为国外汽车企业在我国的装配工厂。

因此,我国的汽车企业必须自主创新、自主开发,掌握属于自己的汽车关键、核心、前沿技术,拥有真正的自主品牌,才能使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壮大。

一、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的发展1.1 创建成长阶段我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奠基典礼,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起步;1958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东风牌轿车,奠定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迈出了它艰难但却坚毅的第一步。

虽然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汽车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使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但随后的20多年由于国家不开放,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轿车工业技术水平更是由于政策导向问题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1.2 初级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

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耗资266亿元。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汽车行业与国际上各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建立了600多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积累资本200多亿美元,占全国汽车工业资本总额的40%以上;同时,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1000多项汽车技术,这些技术大多与国外处于同等水平。

由于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生产、产品开发技术,还带动了汽车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世界一些著名的整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均加大了合资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和人才培训工作,并已将在华的合资企业发展纳入全球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1.3 高速发展阶段中共十四大和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确定将汽车工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汽车工业结构升级、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汽车工业在1992-2002的10年内平均年增长15%,是同期世界汽车年均增长率的10倍,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更是首次超过200万辆,2002年产量居世界第5位,2009年我国更是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产销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

轿车产销量为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增长54.11%和52.93%。

而且基础工业的技术进步使我国生产的主要汽车产品技术、性能与国际市场产品几乎没有区别,可以说此时的我国汽车工业资本已经是世界汽车工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汽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汽车市场、生产企业和产品已经开始参与国际竞争。

二、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2.1 取得的成绩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吉利、奇瑞、华晨、比亚迪、长城、江淮、力帆、中兴等为代表的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迅速崛起,一路披荆斩棘,由小变大、由弱变强[2],不仅在商用车领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在以轿车为主要代表的乘用车领域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并在普及型轿车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可以说,我国汽车的自主品牌起步较晚,底子也比较薄,但发展是很快的。

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不到15%到2009年达到29.7%。

更为可喜的是,曾经依靠模仿起家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近年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2005年10月,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自主品牌在奇瑞ACTECO诞生,让我国轿车发动机水平与世界差距缩短了30年,现已经搭配在东方之子、V5、A5、瑞虎、QQ6等多款产品上;2006年8月,吉利研发的JL4G18VVT 发动机投产;2006年2月,华晨与德国FEV公司联合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华晨1.8T汽油发动机正式批量投产。

而且这些发动机不逊色于同级别的国外品牌,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获得了在竞争中的主动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上市,成为了全球第一款上市的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电动车;2009年9月4日,长城汽车“炫丽”、“酷熊”和“哈弗5”、“风骏5”共4款车型,先后获得欧盟WVTA整车型式认证,创造了自主品牌汽车一次性认证车型数量之最,这也是我国汽车首次获得在欧盟国家的无限制自由销售权。

2.2 遇到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市场、品牌以及品质等方面取得飞速发展和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仍是外资品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自主品牌其发展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因为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自主创新的基础薄弱、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研发人才短缺以及缺乏技术积累,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汽车工业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离业界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自主品牌汽车的成本优势在不断缩小,竞争压力巨大;自主品牌汽车消费者认同度还不高等。

我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是跨国公司主导的结果。

因此我国目前形成的轿车规模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同等规模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如果没有自主品牌,不掌握核心技术,造多少车也是别人的辉煌。

通用总裁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与中国企业是各取所需,中国人得到GDP,我们得到轿车的利润。

应当承认,早期的“以市场换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纵观世界新兴汽车强国的汽车发展史,要想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汽车工业,这种模式终究是不可能的,而这只能依靠我国汽车自主开发企业。

拥有自主品牌是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发展的主要标志,而自主开发则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发展的唯一出路。

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说,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汽车品牌,是实现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如何做到自主开发,拥有自主品牌,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企业的自身努力发展。

由于起步较晚,又是靠仿制起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在技术上先天不足,实力有限,产品在低水平、低质量、低价位徘徊,企业的研发、生产、市场和售后等环节都无法与合资品牌抗衡。

多数自主品牌车企没有掌握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控制等核心技术。

近200个主要汽车零部件品种中,几乎100%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和90%以上的ABS系统均依赖外资或合资零部件供应商提供。

虽然奇瑞已经成为完全掌握底盘、发动机、变速箱和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四大关键技术的自主品牌企业,但与国外著名品牌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自主品牌汽车“三低”的现状使得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品的认知度和容忍度较低,这又直接影响自主品牌的市场形象,即使有些自主品牌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也无法获得品牌溢价。

市场占有率低进一步限制了自主品牌扩大影响力。

2009年自主品牌车企投放市场的产品为30余款,2010年大幅下降,投放市场的新车型仅有20款左右,与外资品牌差距巨大。

这与自主品牌车企在新车研发及规划投入不足有关系,也与合资品牌在全国到处布点,将扩张的目标指向二三线城市,打压挤占自主品牌市场有关。

为了掌握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党中央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培育发展自主品牌。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掌握汽车设计与制造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品牌产品产业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指出:汽车产业应“重点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汽车计算平台技术,高效低排放内燃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新能源汽车实验测试及基础设施技术等。

”国际化大生产中,处于高端的是标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处于低端的是加工、组装,而决定品牌价值的往往是技术含量。

自主品牌的核心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但核心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原创和继承。

国外的汽车企业经过百年发展,经历了从零部件到整车,技术水平从初级到高级的全过程,掌握着汽车开发的核心技术,在动力、车身、底盘、变速箱、汽车电子、新能源等核心总成的研发上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并不断改进和推陈出新。

为适应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普遍建有庞大的技术研发机构,有着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每年投入巨额研发资金。

相对于外方,由于起步晚,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基本上都是从仿制和装配起家,没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储备不足。

很多企业虽然都相继建立了研发中心,但投资力度与技术人才双重缺乏,要在短时间内突破外方的技术封锁,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汽车开发核心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的确困难重重。

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突破1800万辆。

这样一个重大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中国汽车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实力,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汽车产业要谋求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培育出过硬的自主品牌,就必须努力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与封锁,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掌握具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能培育中国人自己的知名品牌,中国汽车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一点上,当年日本与韩国依靠自主创新建立和发展自主汽车品牌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发展建议3.1 积极扶持汽车自主品牌企业针对我国汽车产业一直存在着产品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过分依赖引进的问题,政府须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专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措施,通过奖励以及提供公共实验室或实验手段的方式来支持自主开发企业提高设计能力[4],主要目的是通过国家的资金支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调整的步伐。

其次国家还应在税收和征费方面给予自主开发更大的优惠;同时还应尽快建立起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没有技术标准,技术经验的积累就难以标准化,就增加了建立相应数据库的困难,也阻碍国际交流和设计的引进与外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