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一.名词解释1.药物2.药效学3.药动学4.选择作用5.副作用6.毒性反应7.变态反应8.二重感染9.首关消除10.肝药酶11.药酶诱导剂12.药酶抑制剂13.生物利用度14.表观分布容积V d15.清除率CL16.血浆半衰期(t1/2)17.稳态血药浓度(Css、坪值)18.极量(最大治疗量)19.治疗量20.常用量21.安全范围22.效能23.效价强度24.治疗指数25.耐受性26.耐药性27.依赖性二.填空题1.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2.药物的基本作用有、两种类型。
3.药物作用的类型:、、。
4.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常与有关。
5.药物的两重性指:和。
6.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分为:和。
7.受体的调节中,向下调节是指长期用药使相应受体数目减少,成为某些药物产生的原因,而向上调节是造成某些药物停药后出现的原因。
8.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下列环节:、、、。
9.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方式有:、、和。
10.停药后,经个半衰期药物基本消除;每隔一个半衰期重复恒量给药一次,经次后基本达到坪值。
11.量反应量效关系用对数剂量作图,量效曲线呈型,此曲线可用以观测药物的、、,有利于对同类药物性能进行比较。
质反应量效关系以对数剂量为横坐标作图呈形曲线,当纵坐标用累加阳性反应频率则曲线呈形曲线。
12.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的结果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
13.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中,机体的个体差异中量的差异表现为和,质的差异为和。
三.是非题()1.药物的基本作用中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是绝对的,对机体只有其中一种表现。
()2.多数药物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由于用量过大造成的。
()3.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的原因多数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等造成的结果。
()4.减少给药剂量可以避免变态反应的发生。
()5.受体的向下调节是因为长期用受体激动药引起的。
()6.舌下给药有首关消除,因此第一次给药要加大剂量。
()7.药酶诱导剂可加速其本身的生物转化,因此给药剂量应增加。
()8.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排泄多。
()9.不同给药途径出现作用的快慢顺序为:静注>舌下> 皮下>肌注>口服>直肠>皮肤给药()10.有依赖性的药物要避免长期应用。
四.选择题A型题1.以下对药理学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B. 药理学又名药物治疗学C. 药理学是临床药理学的简称D. 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E. 是研究药物代谢的科学2.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A.药物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B.药物的作用及原理C.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给药方法D.药物的用途、用量和给药方法E.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3.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A.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B.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C.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D.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E.以上都不是4.根据药物是否吸收入血,药物作用可分为:A.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B.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C.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D.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E.副作用和毒性反应5.药物的吸收是指:A.药物进入胃肠道 B.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或器官C.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D.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E.静脉给药6.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和被机体排出体外统称为:A.代谢B.消除C.解毒D.灭活E.排泄7.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学基础是:A.用药剂量过大B.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C.用药时间过长D.安全范围小E.病人对药物反应敏感8.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说明该药容易产生:A.吸收作用B.后遗作用C.过敏反应D.副作用E.以上都不是9.药物的副作用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发生的:A.极量B.治疗剂量C.LD50D.最小中毒量E.最小有效量10.下列对药物副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危害多较严重B.多因剂量过大引起C.不可预知D.与防治作用可相互转化E.属于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特异质反应11.药物的排泄过程是:A.药物的解毒过程B.药物的重吸收过程C.药物的再分布过程D.药物的彻底消除过程E.以上都不是12.青霉素治疗肺部感染是:A.对因治疗B.对症治疗C.局部治疗D.全身治疗E.直接治疗13.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治疗结核,用药一个月后病人出现耳鸣、继而听力丧失是:A.副作用B.继发反应C.后遗效应D.变态反应E.毒性反应14.用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后出现口干是:A.副作用B.继发反应C.后遗效应D.变态反应E.毒性反应15.药物的变态反应与下列哪项密切相关:A.剂量B.年龄C.体质D.治疗指数E.用药时间过长16.药物的特异质反应出现于: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B.长期用药所产生 C.遗传缺陷的病人使用某药D.过敏体质的病人使用某药E.药物在停药后的反应17.受体部分激动剂的特点是:A.不具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B.蒹有较强内在活性和亲和力C.有较强的亲和力仅有微弱的内在活性D.既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E.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18.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B.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快E.以上都不是19.何种给药途径存在首关消除:A.静注B.肌注C.口服D.舌下E.直肠20.一般而言,同类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者:A.起效慢,作用时间短B.起效快,作用时间短C.起效慢,作用时间长D.起效快,作用时间长E.以上都不对21.大多数药物的生物转化部位是:A.血浆B.肺C.肝D.肾E.消化道22.药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药物的:A.药物活性B.分布C.起效快慢D.作用持继时间E.以上都不是23.一次给药后约经几个半衰期可消除97%:A.1B.3C.5D.7E.924.反复多次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称为:A.耐药性B.耐受性C.习惯性D.成瘾性E.以上都不是25.下列何种给药方发法吸收最快?A.口服B.皮下注射C.肌注D.舌下含服E.吸入26.药物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以兴奋受体,亦可以抑制受体,其结果取决于药物的:A.作用强度B.剂量C.脂溶性D.内在活性E.亲和力27.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下列哪一过程有关: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药物效应28.机体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是:A.肾B.汗腺C.唾液腺D.胃肠道E.胆汁29.药物血浆半衰期的长短取决于:A.给药剂量B.原血药浓度C.吸收速度D.消除速度.E.与上述均无关30.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A.习惯性B.成瘾性C.耐药性D.过敏性E.以上都不是31.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是:A.抗生素杀死一半细菌的剂量B.抗寄生虫药杀死一半寄生虫的剂量 C.使50%人产生作用的剂量 D.使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E.致死量的一半32.主要影响药物作用强度的是:A.肝功能B.吸收的快慢C.药物的性状 D.药物的剂量 E.给药方法33.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可决定药物:A.药效发生的快慢B.不良反应的多少C.自消化道吸收的速度D用持续时间的久暂 E.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34.某药半衰期为12小时,按半衰期给药达坪值的时间应为:A. 0.5天B.1天C.1.5天D.2.5天E.5天35.引起毒性反应因素的叙述不包括:A.一般剂量应用过久B.用药剂量过大C.肝肾功能不良D.特殊体质有关E.药物安全范围小36.血药浓度达到坪值(稳态血药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的吸收过程达到平衡B.药物的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C.药物的作用最强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的消除过程已经开始3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是可逆的B.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是永久性的D.对药物主动转动有影响E.促进药物排泄38.对同一药物而言,五者中的最大剂量是:A.最小有效量B.最小中毒量C.常用量D.极量E.治疗量39.药物的内在活性是指:A.药物的脂溶性高低B.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大小 C.药物水溶性大小 D.药物激动受体的能力 E.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40.能使机体机能活动增强的药物作用称为:A.防治作用B.治疗作用C.兴奋作用D.抑制作用E.预防作用41.为了维持药物的疗效,应该:()A.加倍剂量B.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给药C.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D.每2小时用药一次E.不断用药42.当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时,为了迅速达到稳态的血药浓度可将首次剂量:A.增加半倍B.增加一倍C.增加两倍D.增加三倍E.增加四倍43.属于后遗效应的是: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地高辛引起心律性失常C.呋塞米所致的心律失常D.保泰松所致的肝肾损害E.巴比妥类药催眠后所致的次晨宿醉现象44.某降压药停药后血压剧烈回升此种现象称:A.变态反应B.停药反应C.后遗效应D.特异质反应E.毒性反应45.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是: A.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 B.代谢减慢C.血药浓度升高D.代谢加快E.毒性增大46.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用药剂量应为成人:A.1/2B.1/3C.2/3D.3/4E.4/547.肺炎患者咳嗽应用镇咳药是:A. 对因治疗B.对症治疗C.补充治疗D. 安慰治疗E. 以上都不对48.安慰剂是一种:A.可以增加疗效的药物B.阳性对照药C.口服制剂D.使病人在精神上得到鼓励和安慰的药物E.不具有药理活性的剂型49.利用药物协同作用的目的是:A.增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B.增加药物在受体水平的拮抗C.增加药物的吸收D.增加药物的排泄E.增加药物的疗效50.药物相互之间的拮抗作用可用于:A. 使药物原有作用减弱B.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C. 解决个体差异问题D. 增加其中一药的疗效E. 以上都不正确51.利用药物协同作用的目的是:A.增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B.增加药物在受体水平的拮抗C.增加药物的吸收D.增加药物的排泄E.增加药物的疗效52.药物的配伍禁忌是指:A.吸收后和血浆蛋白结合B.体外配伍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C.肝药酶活性的抑制D.两种药物在体内产生拮抗作用E.以上都不是53.以下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是A.有效量B.极量C.最小致死量D.半数致死量E.治疗指数54.量效关系是指A.药物化构与药理效应的关系B.药物作用时间与药理效应的关系C.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的关系D.半数有效量与药理效应的关系E.最小有效量与药理效应的关系55.短期内应用数次麻黄碱后其效应降低,属于:A.习惯性B.耐受性C.成瘾性D.耐药性E.以上都不对56.对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药物时着重考虑患者:A.对药物的转运能力B.对药物的吸收能力C.对药物排泄能力D.对药物转化能力E.以上都不对57.下列情况可称为首关消除:A.苯巴比妥纳肌注后被肝药酶代谢,使血中浓度降低B.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