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版教材 《读孟尝君传》《扁鹊见蔡桓公》原文、注释、习题及教参

北京版教材 《读孟尝君传》《扁鹊见蔡桓公》原文、注释、习题及教参

二十五读《孟尝君传》①王安石导读不足一百字的短文却多有转折,既驳斥了世俗的一般看法,又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想一想四个层次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②。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③,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④,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呜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①选自《临川先生集》。

《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

②[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

其,指门下士。

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秦昭王曾欲聘孟尝君为相,有人进谗,秦昭王又囚而要杀他。

孟尝君向昭壬宠姬求救,宠姬提出要白狐裘为报。

而孟尝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献给秦王。

于是门客装狗进入秦官,盗得白狐裘献给宠姬。

宠姬为孟尝君说情,昭王释放孟尝君,既而后悔,派兵追赶。

孟尝君逃到函谷关,关法规定鸡鸣才能开关,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动群鸡皆鸣,孟尝君才脱险逃出函谷关,回归齐国。

③[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只、仅仅。

雄,长、首领。

④[擅齐之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

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

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

鉴赏点拨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

(《唐宋文举要》引楼迂斋语)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

(同上,引沈德潜语)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

(同上,引李刚已语)感受和鉴赏一、世人认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理由是什么?王安石驳斥世人认为孟尝君能得士的根据又是什么?二、前人评《读(孟尝君传)》立意新颖,发前人所未发,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你写一篇读《读(孟尝君传)》后的小文章,提出你的看法。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卒.赖其力卒:2.岂.足以言得士岂:3.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4.擅.齐之强擅:四、将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归类。

1.鸡鸣狗盗之.力2.鸡鸣狗盗之.出其门3.士以故归之.4.虎豹之.秦5.擅齐之.强6.士之.所以不至也二十六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导读课文记叙名医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况。

文中是怎样叙述蔡桓公对待病情的态度和病情发展的经过的?想想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①,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恐③深。

桓侯曰:“寡人④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⑥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⑧深。

”桓侯不应⑨。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10。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1。

桓侯故○12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3;在肌肤,针石○14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15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6,无奈何也○17。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8。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9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注: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

《韩非子》,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

本文中的扁鹊指战国时的秦越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

蔡桓(huán)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侯)。

①[有间(jiàn)3一会儿。

②[腠(c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③[恐]恐怕,担心。

④[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⑥[居]停,过。

⑦[肌肤]肌肉和皮肤。

⑧[益]更加。

⑨[不应(yinɡ)]不给予回应,不理睬。

⑩(悦]高兴。

○11[还走]转身就跑。

还,通“旋”,回转。

走,小步快跑。

○12(故]特意。

○13[汤(tànɡ)熨(wâ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同“烫”,用热水焐(wù)。

熨,用药物热敷。

○14[针石]金属针和石针。

指针灸(jiǔ)。

○15[火齐(jì)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称火齐汤。

齐,通“剂”。

○16[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17[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

○18[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

意思是不再说话。

是以,以是,因此。

○19[索]寻找。

探究和练习一、桓侯为什么不同意扁鹊说他有病?二、扁鹊第四次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扁鹊对来人讲述什么医学道理?三、《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可以让你联想到下面的哪个成语?说说为什么。

(对不懂的成语可查词典)固执己见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病人膏肓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2.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五、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六、背诵全文。

教学参考二十五读《孟尝君传》课文研究一、文章驳斥“孟尝君能得士”这一传统说法,首先摆出这一论点,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

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是从具体事例说。

然后笔锋一转,用“嗟呼”慨叹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雄”,不是真正得士。

这一论点提出,主要是把“鸡鸣狗盗”排除在“士”之外,再从得一士可以“南面而制秦’’(只是设想)否定“鸡鸣狗盗之力”。

最后以推理方式更进一层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

教学建议一、课文的反驳的论点论据和作者的立论可由学生归纳。

二、体味文中几个虚词运用所表达的感情。

感受和鉴赏提示一、世人认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理由是孟尝君借助鸡鸣狗盗之士才从秦国逃脱出来。

王安石认为:1.鸡鸣狗盗不能算作士;2.依靠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真正的士,可以制服秦国。

二、本题可从几个方面考虑:1.王安石对战国时“士”的概念,理解不正确,《史记》中负贩、屠狗、引车、卖浆者流皆起过士的作用,侯赢、毛遂、毛公、薛公都出身微贱也都是“士”。

2.得一士可“南面而制秦”无根据,齐国得士也未必能制服秦国。

3.冯谖是孟尝君的士,以“狡兔三窟”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也不能说孟尝君不得“士”。

(以上只是启发性的)三、1.卒:终于。

2.岂:哪里。

3.特:只、仅。

4.擅:拥有。

四、(1)1、4、5 (2)2、6 (3)3教学研究资料一、《史记·孟尝君列传》节选齐滑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人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

人或说秦昭王日:“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于是秦昭王乃止。

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①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日:“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为②狗,以入秦宫臧③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昭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④,变名姓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⑤。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始盂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自是之后,客皆服。

注:①[抵]冒昧要求。

②[为]装作。

③[臧]同‘‘藏”。

④[更封传(zhubn)]更改封传。

封传,经过关的通行证。

“传,’用木板制成,在上面书写姓名等项,再用木板封起,加盖印章,故称封传。

⑤[驰传(zhuàn)之]驾乘传车急行。

传,驿站或驿站所备车马。

二、评论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

——楼迂斋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

——沈德潜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

——李刚已此文乃短篇中之极则,雄迈英爽,跌宕变化,故能尺幅中具有万里波涛之势。

——吴闿生(以上均见《唐宋文举要》)文不满百字,而抑扬吞吐,曲尽其妙。

——吴楚材三、《读〈孟尝君传〉》译文一般议论都称赞孟尝君能得士,士因此而归附他,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从凶暴的秦国逃脱。

唉!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而已,哪里说得上是得士!不这样,拥有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真正的士,应该可以南面称王制服秦国,还用得着借助鸡鸣狗盗之力吗?鸡鸣狗盗一类人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二十六扁鹊见蔡桓公课文研究一、篇章结构(一)课文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见面。

最后以桓公病死作结。

按时间顺序,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侯又不悦”。

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

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扁鹊判断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

交代事情的结果,桓侯临死前“使人索扁鹊”,已无济于事,桓侯终于病死。

(二)根据课文结构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次“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写扁鹊三次望诊,桓侯讳疾忌医。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结尾。

写桓侯病入骨髓,不可救药。

二、中心思想以下的五个中心思想,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的。

l.切勿讳疾忌医。

文章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说明有病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否则会耽误治疗,以致丧失生命。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让缺点和错误越来越严重,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不要盲目相信自己。

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老是认为自己没有病,一再拒绝扁鹊的忠告,不能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

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能盲目自信,自信应该建立在清楚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4.也可从扁鹊的角度,说明扁鹊医学高明,几次见到桓公就能判断病情,最后讲明桓公病不司医治的原因。

三、写作特点(一)按时间顺字叙述,写得波澜起伏。

文章按四次见面的顺序写,说出了蔡桓公病情的恶化是由于耽搁时间造成的,所以必须按照时间顺序写才能步步深人。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矛盾。

如果先揭了谜底,就无从引起读者的兴趣,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