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长垣2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由到。
2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濮阳2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2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名句,请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赏析。
洛阳20.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的理解。
2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
2.“城春草木深”一句中“深”写出了景物的特点,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点出残破荒凉的景物。
B点出春天欣欣向荣的景物。
C点出草木茂盛的景物。
D点出城内春天美好的景物。
3.对“感时”“恨别”两句分析不当的是()
A这两句概括深广,痛于国破,忧思于家,家国命运在这里作了统一表现。
B看花溅泪,闻鸟惊心,都是上承“城春草木深”而来。
C“感时”是感春之时,感国家残破之肘,也是感离家长久之时,因此方引出“恨别”来。
D表现了诗人在现实基础上的幻想,花和鸟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思想。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1.对偶、拟人,承上启下,感时伤世的情怀。
2.A 3D
4.上句说战乱长久,战火连续不断;下句说音信隔绝,怎不令人担忧自己的家属,
抒发了作者对家破国残的悲伤之情。
5.满头白发,愁苦不堪。
30课第1首
归园田居(其三)
郸城22.“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23.“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1.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案:1.全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愿归隐山林、与世无争、醉心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2.塑造了一个人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使至塞上
固始2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22.这首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自选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兰考27.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从意境、修辞、语言等任何一个角度赏析资源。
商丘22.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
2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出征的季节是。
你是从看出来的。
2.尾联中两个字用典故流露出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4.这首诗叙述了,描绘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5.这是一首诗(体裁),作者,字,(朝)著名诗人。
他和并称“”。
6.该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诗句是:
7.
答案:
1.春季,归雁入胡天。
2燕然
3.“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直”“圆”两
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奇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4.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塞外奇特风光,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5.五言律师王维摩诘唐孟浩然王孟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0课第3首
渡荆门送别
永城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7.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本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请找出来说说好在何处?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了江上的美景。
请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行精彩的景物
描写。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情景?
5.本诗是一篇什么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写给谁的?
6.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随”“入”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夜晚,江面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水中明月,辽阔江岸,高远天空,把人们带入无穷的遐想之中。
4.这两句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情景,用游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到荆门,两岸地势由山脉过度为平原,山峦从作者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平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5.送别诗内容是写故乡的水写给诗人自己
6.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30课第4首
登岳阳楼(其一)
【阅读训练】: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融于一体。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3.(2分)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________”到“________”,写景由近及远。
4.(2分)全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5.诗的首联“东”“西”形象的说明了什么?“帘旌不动夕阳迟”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副怎样的图画?
6.“登临吴蜀横分地”从什么角度介绍了岳阳楼?
7.“万里”“三年”说明了什么?
8.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诗描述了“夕阳迟”“湖山欲暮”的景象,除交代登岳阳楼的时间外,还有什么用意?
10.登楼吊古,可以想到的东西很多,但诗人为什么只写当年的“吴蜀横分”?
【参考答案】:
1.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意近即可)
2.A(“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
3.“帘旌”、“夕阳”
4.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
5.说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按近景远景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慢下沉的宁静图画。
6.从历史的角度在说岳阳楼的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7.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跨度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的愤懑。
8.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的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9.用以暗示宋代政权的衰微。
10因宋王朝当时正处于于金人的对抗和战争之中,所以诗人自然联想到三国时的吴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