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检验技士-寄生虫学及检验 讲义 02

临床检验技士-寄生虫学及检验 讲义 02

第二章医学蠕虫一、线虫和棘头虫二、吸虫三、绦虫一、线虫和棘头虫线虫隶属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是无脊椎动物中一个很大的类群,不但种类多,而且数目也极大。

大多数线虫营自生生活,广泛分布在淡水、海水、沙漠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营寄生生活的只是其中很少的种类,常见的寄生于人体并能导致严重疾患的线虫约有10余种。

重要的有蛔虫、钩虫、丝虫和旋毛虫等。

线虫概述(1)形态成虫:典型的线虫呈两侧对称的圆柱形,前端一般较钝圆,后端逐渐变细,体不分节。

寄生人体的线虫,不同种类虫体的大小长短相差悬殊。

除极少数虫种外,均为雌雄异体。

雄虫一般比雌虫小,且尾端多向体腹面卷曲或膨大。

虫卵:寄生线虫的虫卵一般为卵圆形,卵壳呈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卵壳主要是由三层组成:外层较薄,来源于受精卵母细胞的卵膜,称为卵黄膜或受精膜,由脂蛋白构成;中层较厚,称为壳质层,含壳质及蛋白质,能抵抗外界的机械压力,是卵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层薄,称为脂层或称蛔甙层,含脂蛋白和蛔甙,具有调节渗透作用的重要功能。

自人体内排出时,虫卵内细胞发育的程度因虫种而异,有的线虫卵内的细胞尚未分裂,如受精蛔虫卵;有的已分裂为数个细胞,如钩虫卵;有的则已发育为蝌蚪期胚,如蛲虫卵;有的虫种,虫卵内的胚胎在子宫内已发育成熟,排出时已为幼虫阶段,如丝虫。

(2)生活史: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发育阶段。

线虫的生活史以有无中间宿主分为两种类型:①属土源性蠕虫的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期卵或感染期幼虫;②属生物源性蠕虫的线虫需中间宿主。

(3)致病:寄生线虫机械性破坏和毒性作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虫种、寄生数量、发育阶段、寄生部位以及人体对寄生虫的防御能力与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感染阶段为幼虫的寄生线虫,当幼虫侵入皮肤时,可以引起皮炎;当幼虫在体内移行或寄生于组织内时,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或全身反应。

成虫致病多与寄生部位有关,一般均可导致组织出现损伤、出血、炎症和细胞增生等病变。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此外,犬弓首线虫(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LM)。

(1)形态:①成虫:虫体为长圆柱状,头、尾端略细,形似蚯蚓;②虫卵:有受精卵(宽椭圆形)和未受精卵(长椭圆形)两种。

(2)生活史: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以空肠最多。

(3)致病:幼虫致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超敏反应。

成虫致病:是致病的主要阶段,可引起营养不良、变态反应、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和肠梗阻等并发症。

(4)病原检查:查见虫卵和成虫是确诊的依据,常用标本为粪便,方法有粪便直接涂片法、浓集法(饱和盐水浮聚法、自然沉淀法、加藤厚涂片法)。

免疫诊断可作猪蛔虫原体腔液或感染期卵抗原血凝试验(IH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5)流行: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蛔虫病人和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蛔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无需中间宿主而直接发育为感染期卵。

蛔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理、化等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强,在荫蔽的土壤中或蔬菜上,一般可活数月至一年。

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或儿童随地解便是造成蛔虫卵污染土壤、蔬菜或地面的主要方式。

鸡、犬、蝇类的机械性携带,也对蛔虫卵的散播起一定作用。

人因接触被虫卵污染的蔬菜,经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感染期卵;或者食用被虫卵污染的生菜、泡菜和瓜果等而受到感染。

人群感染蛔虫的季节与当地气候、生产活动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主要在春、夏季节。

(6)防治原则: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

经典例题似蚓蛔线虫的感染阶段是A.感染期蛔虫卵B.未受精蛔虫卵C.受精蛔虫卵D.脱蛋白膜蛔虫卵E.新鲜蛔虫卵『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似蚓蛔线虫的感染阶段是感染期蛔虫卵。

寄生性线虫卵卵壳多由几层组成A.1层B.2层C.3层D.4层E.5层『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寄生性线虫卵卵壳多由3层组成。

下列线虫中产卵量最大的是A.毛首鞭形线虫B.十二指肠钩口线虫C.蠕形住肠线虫D.美洲板口线虫E.似蚓蛔线虫『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蛔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理、化等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强,在荫蔽的土壤中或蔬菜上,一般可活数月至一年。

患儿女,10岁。

主诉白天短促呼吸,轻度干喘,夜间哮喘加重,出现端坐呼吸,体温正常。

2年前有排虫史。

体检:两肺有哮鸣音,肝脏轻度肿大,哮喘时伴有发痒性皮炎;上腹部触及一包块,较软,可活动。

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3%,痰液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粪便中发现有宽卵圆形、(45~75)×(35~50)μm大小的棕黄色虫卵。

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B超触及腹部包块,界限清;口服造影剂可见腹部反“C”形肠袢,内见“发束状”阴影。

最可能与哪种病原体相关A.吸虫B.蛔虫C.原虫D.绦虫E.蛲虫『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蛔虫虫卵形态:有受精卵(宽椭圆形)和未受精卵(长椭圆形)两种。

幼虫致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超敏反应,导致嗜酸增多。

毛首鞭形线虫(1)形态:①成虫:形似马鞭;②虫卵:为纺锤形,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的盖塞,刚排出的虫卵,卵内细胞尚未分裂。

(2)生活史:成虫寄生在人体盲肠内,也可见于阑尾、回肠下段、结肠和直肠等处。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3)致病:成虫以细长的前端钻入宿主的肠黏膜,甚至黏膜下层,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轻度感染一般无症状,严重感染可引起腹痛、慢性腹泻和贫血等。

(4)实验诊断:粪便中查到虫卵即可确诊。

方法有粪便直接涂片法、浓集法。

(5)流行:与蛔虫的分布和流行因素相同,常与蛔虫感染并存。

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6)防治原则:与蛔虫相同。

蠕形住肠线虫:又称蛲虫。

(1)形态:①成虫:虫体细小,乳白色;②虫卵:无色透明,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

卵壳厚,由一层脂层、两层壳质层组成,蛋白质膜光滑。

(2)生活史:成虫寄生在人体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回肠下段。

人睡眠后,部分雌虫移行到肛门外大量产卵。

可异位寄生于阴道、尿道等部位。

(3)致病:主要症状是雌虫在肛周爬行产卵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奇痒。

异位寄生可导致明显损害,如阴道炎等。

(4)实验诊断:根据蛲虫在肛周产卵的特性,检查虫卵应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取材。

方法有: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比棉拭子法效果好)、夜间肛周查雌虫、粪便中查虫体。

(5)流行:世界性感染,我国感染率高达30%,仅次于蛔虫。

蛲虫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国内各地人体感染较为普遍。

一般存在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在集体机构(如幼儿园等)生活的儿童感染率更高的特点。

儿童感染率在40%以上,但近年由于广泛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儿童的感染率均普遍下降。

病人和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肛门-手-口的直接感染和人群的间接接触感染。

蛲虫卵的抵抗力较强,在室内一般可存活3周左右。

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内和玩具、衣被上均可查到蛲虫卵。

此外,在儿童的指甲垢中亦可查见虫卵,这是造成相互感染和自身感染的重要途径,也是反复感染的原因。

(6)防治原则: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

经典例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蛲虫病临床表现的是A.食欲减退B.嗜睡C.子宫内膜炎D.夜惊E.肛周皮肤瘙痒『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蛲虫病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等表现。

有关线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错误的是A.晨起便前检查蛲虫卵B.晚间采血检查微丝蚴C.肌肉组织压片检查旋毛虫幼虫囊包D.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钩虫卵E.粪便检查蛲虫卵『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肛门擦拭法查蛲虫虫卵。

患者女,30岁。

因肛门周围和外阴剧烈瘙痒、伴灼痛感以夜间为甚,阴道分泌物增多就诊。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白带常规示黄色脓性分泌物,排除微生物感染所致,以透明胶拭子法找到虫卵。

诊断为寄生虫异位寄生阴道炎。

该寄生虫最可能是A.似蚓蛔线虫(蛔虫)B.十二指肠钩虫线虫(钩虫)C.蠕形住肠线虫(蛲虫)D.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E.毛首鞭形线虫(鞭虫)『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蠕形住肠线虫,又称蛲虫。

可异位寄生于阴道、尿道等部位。

主要症状是雌虫在肛周爬行产卵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奇痒。

异位寄生可导致明显损害,如阴道炎等。

诊断蛲虫病最常采用的方法是A.饱和盐水浮聚法查虫卵B.夜间采血查幼虫C.幼虫孵育法查幼虫D.肛门拭子法查虫卵E.ELISA查抗体『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蛲虫在肛周产卵的特性,检查虫卵应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取材。

方法有: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比棉拭子法效果好)、夜间肛周查雌虫、粪便中查虫体。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1)形态:①成虫:细长,略弯曲,体长约1cm左右;②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极薄,卵内含4~8个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明显的空隙;③幼虫:分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通称钩蚴。

(2)生活史: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上段,雌虫于肠腔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发育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主要经皮肤感染人体。

(3)致病:幼虫致病作用:钩蚴性皮炎;呼吸道症状。

成虫致病作用:消化道症状;贫血(慢性失血为主要特征);婴儿钩虫病。

(4)实验诊断:病原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

免疫诊断:方法有皮内试验(ID,敏感性高、特异性低)、ELISA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5)流行:世界性分布。

我国也有相当广泛的分布。

(6)防治原则:普查,药物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1)形态:①成虫:两种丝虫成虫的形态相似,虫体细长如丝线,乳白色,体表光滑;②微丝蚴:虫体细长,所以能在毛细血管内自由运行。

在新鲜血片上,虫体作蛇样运动;感染期幼虫(丝状蚴):虫体细长,尾端乳突。

(2)生活史:班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基本相似,都需要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及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

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特性。

(3)致病:急性过敏性炎症期(淋巴丝虫病);慢性阻塞期病变(象皮肿、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4)实验诊断1)病原检查:①血液微丝蚴检查: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法、浓集法和海群生白天诱出法等。

②尿液和体液中微丝蚴检查。

③成虫检查:直接检查、病理切片检查。

2)免疫检查:抗体检测包括ID、IFA、ELISA、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抗原检测。

(5)流行:分布:丝虫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曾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