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培训课件

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培训课件


四、研发费的归集及辅助账设置
自主研发“研发支出”辅助账(样式)
资 本 化、 费 用 化 支 出 选 项:
项 目 编 号:
二、可加计扣除企业范围
研发项目异议的处理
税务部门应加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后续管 理,定期开展核查,年度核查面不得低于20%(我省 要求) 税务部门事中、事后对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研发 项目有异议的,应及时通过县(区)级科技部门将项 目资料送地市级(含)以上科技部门进行鉴定;由省 直接管理的县/市,可直接由县级科技部门进行鉴定。 鉴定部门在收到税务部门的鉴定需求后,应及时组织 专家进行鉴定,并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原渠道将鉴定意 见反馈税务部门。 企业承担省部级(含)以上科研项目的,以及以前年 度已鉴定的跨年度研发项目,不再需要鉴定。
房屋租赁 费不计入 加计扣除 范围。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一
研发费用归集口径比较 费用项目 研发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 会计规定 加计扣除 认定 备注
用于研究开发 活动的仪器、 用于研 设备和在用建 发活动的 用于研发 折旧费用与 筑物的折旧费。 仪器、设 房屋折旧费 活动的仪 长期待摊费 研发设施的改 备、房屋 不计入加计 器、设备 用 建、改装、装 等固定资 扣除范围。 的折旧费。 修和修理过程 产的折旧 中发生的长期 费。 待摊费用。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一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之间的关系
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的企业不一定是高新技术 企业,但高新技术企业必定有研发项目且要享 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二
一般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二
执行期限不同:一般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 是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是长期的;科技 型中小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目前是三 年,即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1)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
费用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
计扣除。 (2)企业研发费用各项目的 实际发生额归集不准确、汇总 额计算不准确的,税务机关调 整。
二、可加计扣除企业范围
企业从事行业要求
排除行业
1.烟草制造业 2.住宿和餐饮业 3.批发和零售业 4.房地产业 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娱乐业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二
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四大“直通车”
企业拥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 企业近五年内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并在获奖单位中排 在前三名 企业拥有经认定的省部级以上研发机构
企业近五年内主导制定过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二
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方式
1.企业自主评价:在线填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表》; 2.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上表进行确认; 3.信息完整且符合条件的,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在服务 平台公示10个工作日; 4.公示无异议的企业,纳入信息库并公告;有异议的, 进行核实处理; 5.省级科技管理部门为入库企业赋予科技型中小企业入 库登记编号。
注意:若确实无法区分是研究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 应将其所发生的支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归集及辅助账 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申请认定高 新技术企业应按照“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 设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用研究开发费用辅助核算账目, 提供相关凭证及明细表。 研究开发费用是以单个研发活动为基本单位分别核算 对包括直接研究开发活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研究开发活 动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
行业判定标准
1.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 代码确定 2. 主营业务占收入总额50%
以上,该收入总额需减除
不征税收入和投资收益 3. 原则上按年确定
7.其他
采取“负面清单”管理办法,除规定不宜适用加计扣除的活动和行 业外,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均可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即一些新兴业态 只要不在排除范围之内,都可以实行加计扣除。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一
研发费用归集口径比较 费用 研发费用加计 高新技术企业 会计规定 项目 扣除 认定 用于研究开发 用于研发活 用于研发活动 活动的仪器、 动的仪器、 的仪器、设备 设备的运行维 设备、房屋 的运行维护、 护、调整、检 等固定资产 调整、检验、 直接 验、检测、维 的租赁费, 维修等费用, 投入 修等费用,以 设备调整及 以及通过经营 费用 及通过经营租 检验费,以 租赁方式租入 赁方式租入的 及相关固定 的用于研发活 用于研发活动 资产的运行 动的仪器、设 的固定资产租 维护、维修 备租赁费。 赁费。 等费用。 备注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一
研发费 用的会 计核算 口径
高新技 术企业 认定口 径
研发费 用加计 扣除口 径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一
政策依据不同
1
会计核算归集口径: 《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 〔2007〕194号 )
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归集口径: 《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 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195号)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一
费用 研发费用加计扣 高新技术企业 项目 除 认定 会计规定 备注
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 与研究开发活动直 与研发活动直接 的其他费用,如技术 接相关的其他费用, 相关的其他费用, 图书资料费、资料翻 包括技术图书资料 包括技术图书资 译费、专家咨询费、 费、资料翻译费、 料费、资料翻译加计扣 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 专家咨询费、高新 费、会议费、差除政策 研发成果的检索、分 科技研发保险费, 旅费、办公费、及高新 析、评议、论证、鉴 研发成果的检索、 外事费、研发人研发费 定、评审、评估、验 其他相 论证、评审、鉴定、 员培训费、培养用范围 收费用,知识产权的 关费用 验收费用,知识产 费、专家咨询费、 中对其 申请费、注册费、代 权的申请费、注册 高新科技研发保他相关 理费,差旅费、会议 费、代理费,会议 险费用等。研发费用总 费,职工福利费、补 费、差旅费、通讯 成果的论证、评额有比 充养老保险费、补充 费等。此项费用一 审、验收、评估例限制。 医疗保险费。此项费 般不得超过研究开 以及知识产权的 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 发总费用的20%, 申请费、注册费、 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 另有规定的除外。 代理费等费用。 的10%。
3
一般情况下:1>2>3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一
研发费用归集口径比较
费用 研发费用加计扣 高新技术企业 会计规定 项目 除 认定
备注
企业科技人员 直接从事研发活 企业在职研 的工资薪金、 会计核算 动人员的工资薪 发人员的工 基本养老保险 范围大于 金、基本养老保 资、奖金、 费、基本医疗 税收范围。 险费、基本医疗 津贴、补贴、 人员 保险费、失业 高新技术 保险费、失业保 社会保险费、 人工 保险费、工伤 企业人员 险费、工伤保险 住房公积金 费用 保险费、生育 人工费用 费、生育保险费 等人工费用 保险费和住房 归集对象 和住房公积金, 以及外聘研 公积金,以及 是科技人 以及外聘研发人 发人员的劳 外聘科技人员 员。 员的劳务费用。 务费用。 的劳务费用。
二、可加计扣除企业范围
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活动 1、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升级 2、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如直接采用公开 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 3、企业在商品化后为顾客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 4、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 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 5、市场调查研究、效率调查或管理研究。 6、作为工业(服务)流程环节或常规的质量控制、 测试分析、维修维护。 7、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方面的研究。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税会处理及纳税申报
2018年3月9日
课程目录
01 02 03 04 05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沿革 可加计扣除范围及不适用加计扣除情形 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般、高新及科技 型中小企业) 研发费用的归集及辅助账的设置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备案和申报管理
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沿革
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归集口径: 《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 〔2015〕11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 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公告2015年第97号 )、《国家 税务总局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 (公告2017年第40号)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最初仅限于国有、集体工业企 业(1996年-2002年) 财工字〔1996〕41号、国税发〔1996〕152号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主体逐步扩大(2003年2007年) 财税〔2003〕244号、财税〔2006〕88号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逐步系统化和体系化(2008年2012年)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国税发〔2008〕116 号、国税函〔2009〕98号等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渐次扩大且核算申报不断简化 (2013年至今) 财税〔2013〕70 号、财税〔2015〕119号、总局2015 年97号公告、财税〔2017〕34号、总局公告2017年18号 公告、40号公告、国科发政【2017】115号等。
四、研发费的归集及辅助账设置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归集及辅助账
须建立研发费用专账(或辅助账),凭证与研发项目对应
与年度审计报告披露的研发费用的关联(利润表、附注) 与年度所得税汇缴报表的关联 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研究费用” A107041《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
加计扣除比例不同: 一般企业:50%、150% 科技型中小企业:75%、175%
三、易混概念梳理之二
符合条件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国
科发政〔2017〕115号)规定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 业。 2.职工总数不超过500人、年销售收入不超过2亿元、 资产总额不超过2亿元。 3.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属于国家规定的禁止、限 制和淘汰类。 4.企业在填报上一年及当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 质量事故和严重环境违法、科研严重失信行为,且企业未 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5.企业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所 得分值不低于60分,且科技人员指标得分不得为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