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社会调查题目: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性别歧视专业:工商管理分校: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日期:2011年9月28日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性别歧视现象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性别歧视的现象古往今来就存在,通过阅读与收集大量有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方面的资料,对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歧视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的原因,同时根据政府发布的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在借鉴发达国家女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具体对策,如建立各大学女大学生就业应聘模拟系统与就业信息库系统,从而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最终真正实现女性在就业中的平等。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别歧视解决对策就业平等目录摘要1.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研究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研究目的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研究目的1.2.2研究意义1.3国内外研究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国外研究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国内研究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1.4研究方法及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研究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研究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就业歧视的类型与研究理论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
1.5.1就业歧视的类型1.5.2研究理论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
2.成果2.1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2.1.1基本概述2.1.2客观题分析2.1.3主观题分析2.1.4总结2.2就业歧视原因分析2.2.1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高等院校教育的制约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相关法规不健全错误!未定义书签。
2.2.5对劳动力市场监管不到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3.对策与建议3.1政府3.2大学3.3社会3.4女大学生自身结论参考文献附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就业歧视是指当个人由于与工作毫无联系的个人特征而受到排除或其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得不到适当的承认,那么这些人就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他们的平等权这一基本人权就得不到尊重。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采用各种歧视手段,使女性在就业中丧失与男性平等的择业机会与机遇。
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因为一些用人单位为寻求最大利益,不愿意接受女生,或者向女生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从而使女大学生就业受阻。
研究作为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从中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了解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的状况,了解具体原因,寻求解决对策。
(2)使更多的人关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保障女大学生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3)促使国家关于平等就业、保护妇女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维护法律尊严。
(4)使用人单位更公正的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5)反对就业歧视,努力减少或消除就业歧视,创建公平合理的就业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研主要是针对女大学生采取不同的问卷发放数及发放方法。
问卷调研主要针对的是沈阳金融学院、辽宁大学大学、东北电子科技大学在校女大学生,主要采取定额问卷调查方法与网上问卷调查方法相结合的形式,问卷发放数量为250份问卷,其中定额问卷调查方法:沈阳金融学院120份、辽宁大学大学60份、东北电子科技大学20份,另外50份为网上问卷的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
(2)访问调查法:面谈调查可分为个人面谈和小组面谈两种方式。
个人面谈主要分布对象:沈阳金融学院在校女大学生等。
个人访谈以一对一的形式展开,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访谈提纲,并做好实时的记录工作。
小组面谈主要的分布对象:沈阳市内周边的服务性企业。
(3)文献检索法:主要通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搜索的方法,结合先前相关调研数据和资料。
对本次调研的数据和方向做以参考和对比。
2、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1)历年相关网络、书籍资料收集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及相关问题,然后通过对历年网络、书籍相关的资料的搜集。
展开对比性和互应性的分析,从中找出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2)定量统计分析法针对调研对象的问卷信息进行统计编号,形成数据信息表、图等。
1.1.1研究内容本研究针对的是女大学生求职和工作过程中面对的性别歧视,研究内容包括就业机会性别歧视、性别的职业隔离、“玻璃天花板”现象等。
(1)工作中的性别歧视首先表现在就业机会上面。
就业机会不均等、竞争不公平, 是女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
女生尽管对就业难早有耳闻, 但在毕业求职前, 大部分的女生对择业有信心, 敢于竞争。
她们想凭借多年寒窗得来良好的学习成绩, 通过锻炼而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 去参与人才市场的公平争。
然而, 令所有女生感到委屈和气愤的是, 她们的学习成绩不受重视。
据有关调查, 几乎所有院校中, 女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要高于男生。
但女生这种“优势”在现实中却不被世人所关注与接受, 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看成绩单。
(2)在劳动力市场中,基于性别的不平等对待主要体现为性别的职业隔离。
性别的职业隔离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当提到护士、幼教、秘书、售货员、清洁工等职业时,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女性的职业;与此对应的是,他们认为医生、律师、司机、飞行员、政治家等应该是男性的职业。
职业性别隔离影响到女性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是劳动力市场刚性和经济无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值得引起那些关注公平、效率和社会公正的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3)“玻璃天花板”现象。
在多数组织中,只有少数妇女处于重要的和很高的领导位置,广泛歧视的证据是明显的。
在提升到更高的领导位置上,男人优越于妇女的强烈倾向被称为“玻璃天花板”现象。
虽然公司高层的职位对女性来说并非遥不可及,却无法真正接近。
1.3就业歧视的类型1.3.1就业歧视的类型1.性别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歧视现象较为普遍。
很多企业招用员工时又明显的性别歧视。
无论在招聘广告中,还是在实际招聘活动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都有表现。
薪酬差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经常可以从一些调查资料中得到反映。
人们在一些报刊、杂志上也时常发现限制性别的招聘广告;有的单位招聘人才时往往提出招男性或男性优先的要求。
总的来说,女性的就业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女性求职者遇到不公平的待遇,遭到拒绝或刁难;或出现已经就业者下岗。
2.年龄歧视该种歧视现象也十分严重。
在一些招聘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年龄的限制性条件,比如招收文秘人员,一般要求是女性,年龄在22~28岁之间,招聘部门经理职位一般要求在35以下。
如果求职者年龄在40岁以上,求职将十分困难,以至于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户籍歧视这种歧视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
在招聘中歧视外来人口,大学生就业有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之别,有的根本不招收外地生源。
比较严重的还有“城市人”对“乡下人”的歧视,“城市人”往往能够就业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可以获得较稳定的工作,比较高的工资收入,而“乡下人”则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工资水平低。
二、成果2.1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2.1.1基本概述调研地沈阳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1份,回收率为92.5%,其中三份为无效问卷,实际统计108份。
发放形式为:网上发布问卷调查发放遵循原则为:定额抽样(按照不同专业进行调查)2.1.2客观题分析1单变量分析:调查对象性别、学历、工作情况统计等性别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男17 15.7 15.7 15.7 女91 84.3 84.3 100.0合计108 100.0 100.0硕士研究生 2 1.9 1.9 100.0 合计108 100.0 100.0是否找到工作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是33 30.6 100.0 100.0 缺失否75 69.4合计108 100.02.性别歧视原因分析女大学毕业生虽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但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却相对处于劣势。
这不是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影响男女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女性的精力与体力比不上男性。
此外,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
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都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女职工特殊的生理现象(经期、怀孕分娩期、哺乳期)和所承担的再生产劳动(生育、家务、家庭照顾性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背离,不但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也严重限制了其作为企业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所以作为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时必然会考虑招收女性所带来的一些负效应。
1.1.2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男权文化,即“男尊女卑”,严重阻碍了女性的进步和发展。
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重男轻女”的性别观念左右着劳动力市场,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严重作祟,为女大学生求职就业投下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深重阴影。
1.1.3高等院校教育的制约一是高等教育模式陈旧,市场化程度较低。
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学科型教学方式,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缺少对女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女大学生将学习能力转化为社会生存能力的水平相对不足,许多成绩优良的毕业生在面对完全市场化和职业化的选择时往往显得非常幼稚与无助,难以满足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1.1.4相关法规不健全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规定。
《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各单位在录用女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然而在实际求职中,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却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
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另外,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所应承担的后果并没有做具体的阐述。
1.1.5对劳动力市场监督不到位工商、税务、民政、劳动保障、卫生和城管等各个相关部门缺乏协调配合,重复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并存,尤其对外资、私营中小企业疏于监管,使得女性的就业权利和劳动权益遭受侵犯,并容易失去工作。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只有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才能尽可能多地保障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