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压强测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如果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现分别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将两个正方体切去一部分,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为p甲和p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质量,p甲可能大于p乙B.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体积,p甲一定小于p乙C.若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质量,p甲可能大于p乙D.若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体积,p甲一定小于p乙2.如图所示,甲、乙是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容器,其中一个正放,另一个倒放,里面装有等质量的同种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和p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F甲和F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甲>p乙,F甲=F乙B.p甲<p乙,F甲<F乙C.p甲<p乙,F甲>F乙D.p甲=p乙, F甲=F乙3.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分别侧放和平放着完全相同的两块砖A和B.在砖B上放有重力不计的圆柱形薄壁容器C(不考虑容器的厚度),C中装有水,密度为ρ水,砖A和B的密度均为ρ、上表面到水平地面的距离分别为h1和h2,C与砖B和砖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分别为S C、S B,且S C=S B.已知砖B和砖A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薄壁容器C中水的深度为A.B.C.D.4.如图所示,一圆柱容器上部圆筒较细,下部的圆筒较粗且足够长。
容器的底部是一可沿下圆筒无摩擦移动的活塞S,用细绳通过测力计F将活塞提着,容器中盛水。
开始时,水面与上圆筒的开口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提着活塞的同时使活塞缓慢地下移,在这一过程中,测力计的读数A.先变小,然后保持不变 B.一直保持不变C.先变大,然后保持不变 D.先变小,然后变大5.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的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和压力F的大小关系为()A.p甲< p 乙F甲< F乙B.p甲< p乙F甲> F乙C.p甲> p乙F甲> F乙D.p甲> p乙F甲= F乙6.如图为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高度之比为2:1,底面积之比为1:2,则它们的质量m A:m B和对地面的压强p A:p B分别为()A.m A:m B=2:1,p A:p B=2:1B.m A:m B=1:1,p A:p B=2:1C.m A:m B=1:1,p A:p B=1:1D.m A:m B=2:1,p A:p B=1:17.今年2月13日,我们国家出动11架运输机,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人员和物资。
下列关于运输机说法正确的是()A.运输机水平正常飞行时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大B.运输机起落架装有宽大的轮子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力C.运输机起飞时在跑道上加速滑行,是为了增大运输机的惯性D.运输机停在水平地面上时,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8.如图甲是西南大学校内的一座塑像,其基座结构类似于图乙和丙的模型。
若A、B是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其边长分别是20cm、30cm,密度之比ρA:ρB=3:1。
将A放在水平地面上,B放在A的上面,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5100Pa(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乙中,物块A对地面的压力为204N:②.物块A的密度为1.2×103kg/m3;③.图乙中,B对A的压强为6000Pa;④.若将物块B放在水平地面上,A放在B的上面(如图丙),要使B对地面的压强为2800Pa,应将物块B沿竖直方向切去1 3A.只有①、②、④正确B.只有①、②、③正确C.只有①、②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9.如图,开口向上的两个“凸”形管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的,除了凸部分在竖直管上的位置有高低之外,其余完全相同.现将甲管装盐水,乙管装等质量的蒸馏水,两管液面都超出各自的凸出部位,且液体都已将各管的凸出部分充满.则两管底部受到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是A.P甲>P乙B.P甲< P乙C.P甲= P乙D.无法判断10.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分别沿水平方向截去相等厚度后,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压力分别为F甲和F 乙,则A.p甲<p乙,F甲>F乙B.p甲=p乙,F甲>F乙C.p甲>p乙,F甲>F乙D.p甲<p乙,F甲<F乙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A、B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面上,A的边长比B大。
如果从其正中间水平或竖直方向打通一个横截面积大小相同的圆柱形的小孔,使其剩余部分对水平面压强相等。
设想了下列四种做法:①两个正方体均水平打孔;②两个正方体均竖直打孔;③A竖直打孔、B水平打孔;④A水平打孔,B竖直打孔;以上想法中能实现目的是______________。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③ D.③ ④请你简单说明你选择这两个做法的理由: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在充满油的密闭装置中,可自由滑动的两活塞的面积之比S1∶S2为1∶10。
小刚和小峰分别用力F1、F2推该装置两侧的活塞,活塞正好保持静止,则两力的大小之比F1∶F2为_________,两活塞对油的压强之比p1∶p2为_________。
13.如图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沿水平虚线切去部分后,使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均为h。
若此时甲、乙的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则甲、乙原先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的关系是p甲______p乙,压力F甲、F乙的关系是F甲______F乙(均选填“>/</=”)。
14.分析大气压强的变化可以判断大气环流的方向,预报相关气象情况。
气象站用气压计采集某区域同一时刻近地面不同地点的大气压,并将气压相等的各点连起来,绘成“等气压线”,如图所示。
等气压线的特征一般天气特征等气压线闭合,四周气压低于中心气压晴朗等气压线闭合,四周气压高于中心气压阴雨②根据A处风的方向,可判断A处气压_______B处气压;结合上表,可判断该区域一般天气特征为______。
15.如图装置,隔板在容器正中央,向隔板左右两侧容器分别倒入甲、乙两种液体,此时橡皮膜变平了,现将质量相等的小球A、B分别放入甲、乙液体中,小球均沉底,此时橡皮膜还是平的,则A、B两小球排开液体的质量关系m排甲_____m排乙,两小球的密度关系ρA______ρB(均选填“>”、“<”或“=”)16.如图所示, A是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其边长是10cm. A,B两物块的质量之比为m A:m B=3:1,将A放在水平地面上, B放在A的上面, 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4000Pa.物块A对地面的压力为_____N,物块A的密度为_______kg/m3.17.如图所示,一薄壁轻质圆柱形容器(重力不计),底部面积是8×103cm2,内放一重为5N、边长为0.1m的正方体木块(与容器底不密合),现向容器内缓慢注入一定量水后,当木块对容器底的压力恰好为0时,则容器内水的深度为_____cm;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为_____Pa.18.如图所示,在河中间固定一个细长圆管,管内有一轻质活塞,活塞下端位于水面,面积为1厘米2,质量不计,大气压强为51.010 帕.现将活塞缓慢提高15米,则在该过程中外力对活塞做功______J .(g 取10N/kg )19.科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在野生动物园游玩时,发现了大象行走(两脚着地)时留在平整沙地上的一串大小、深度基本相同的脚印。
同学们找来平底圆柱形容器,将它放在脚印边同样的沙面上,不断往容器中装小钢珠,使容器陷入沙面的深度和脚印深度相等,然后又用蜡浇注了脚印的模型。
回到学校后测得该容器的底面积为1×10−3m 2,容器和小钢珠的总重力为400N.测得脚印模型的质量是1.8kg,平均厚度为0.04m(蜡的密度为0.9×103kg/m 3,g 取10N/kg) (1)利用平底圆柱形容器可以算出行走(两脚着地)时大象对地面的压强为___Pa. (2)大象的重力约为___N.20.如图所示,边长为10cm 的正方体金属块,放在面积为1m 2的水平桌面上,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 时,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强为4×103Pa ,求此金属块的密度是_____kg/m 3.三、实验题21.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柱状容器内分别装有体积相等的两种不同液体,先将一个U 型管压强计改装为两端都装上扎有相同橡皮膜的金属盒(且两管液面齐平),分别放至两容器的底部,如图所示,据此可发现U 型管的左边管内液面位置相对较____(选填“高”或“低”),这说明____容器底部的液体压强较大;然后再将两个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同时都减少一半,则U 型管两管液面高度差将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到:①飞机在起飞和航行时机翼的仰角不同;②飞机越大其机翼越大。
他们想探究“机翼获得升力的大小与机翼仰角、机翼面积有什么关系”?(注:机翼仰角为机翼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机翼面积指机翼在水平面上投影的面积)他们利用塑料泡沫等材料自制了三个质量相同、形状相同、面积不同的机翼模型,把圆柱形空心笔穿过“机翼”并固定在“机翼”上,将一根金属杆从笔杆中穿过并上下固定,确保“机翼”能沿金属杆在竖直方向移动,将“机翼”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用鼓风机对着“机翼”吹风,模拟飞机在空中飞行,当鼓风机向右吹风时,以气流为对照物,飞机向______飞行。
(2)为了研究“机翼”获得的升力与仰角的关系,他们对同一个“机翼”吹风,并保持风速不变,只改变“机翼”______的大小,观察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更换面积不同的“机翼”重复上述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每次吹风前测力计示数均为3.5 N)机翼面积/cm2测力计示数/N275395566机翼仰角0(水平) 3.2 3.0 2.6较小 3.0 2.9 2.4较大 2.9 2.8 2.3最大 3.1 2.9 2.7①在上述实验中,吹风前后测力计示数的________即为“机翼”获得升力的大小。
②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质量、形状、机翼面积和风速相同时,仰角增大,获得的升力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增大;当质量、形状、仰角和风速相同时,机翼面积越大,获得的升力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