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简介再审申请人泉州日新流量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简称“日新公司”)持有“数显靶式流量计”、“内置式数显靶式流量计”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第一项专利于1998年10月27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1999年8月28日获得该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证号为346040号,专利号为ZL98241837.X(简称98专利)。
第二项专利于2000年1月6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同年10月7日获得该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证号为第406296号,专利号为ZL00201624.9(简称00专利)。
2006年5月9日,日新公司以再审被申请人泉州恒劲机械有限公司(简称“恒劲公司”)、泉州恒劲科博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科博公司”)侵犯其实用新型专利为由,向一审法院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证据保全。
翌日,一审法院作出(2006)泉民保字第5号民事裁定,裁定对再审被申请人送交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用于申办“智能靶式流量计”生产许可证的相关申请资料、实物样品及图纸等与本案有关的证据予以保全。
同年5月11日,一审法院执行上述裁定,到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保全了再审被申请人申办“智能靶式流量计”生产许可证时提供的有关申请资料、图纸等证据。
2006年5月23日,日新公司向一审法院起诉。
应再审被申请人的要求,在法院规定的期限内,日新公司分别就其所享有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提供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6年7月18日、8月10日出具的两份实用新型专利检索报告,以证明其所持有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均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再审被申请人在答辩期内于2006年6月12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申请宣告上述两项专利无效的请求,该委员会业已受理。
但是,本案各方当事人均不要求中止诉讼,同意本案继续予以审理。
再审被申请人虽在答辩时要求日新公司赔偿因其误告造成的损失,但又表示将另行起诉。
在一审法院主持下,经各方当事人一致认可,对日新公司所生产之专利产品及再审被申请人送检的涉嫌侵权样品进行当庭拆解,并参照日新公司专利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的内容,就上述产品的构造、形状及其结合等进行比对。
一审法院判决再审申请人日新公司败诉,日新公司不服提起上诉,期间98专利被全部宣告无效,日新公司虽放弃对98专利的侵权追究,二审法院仍判决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日新公司不服二审判决,于2008年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诉,最高院经审理裁定:指令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
二、案件焦点本案从一审、二审到再审,可谓跌宕起伏,其中涉及诸多专利法问题,笔者认为其中两个问题应当着重关注:一、再审申请人的00专利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将靶杆固定于传感器的筒体外”中的“固定”是否属上位概念,从而涵括被控侵权产品技术特征“将靶杆嵌入传感器的金属应变筒体的下孔腔内”的“嵌入固定”?二、再审被申请人(原审被告)的抗辩思路是否合理?三、焦点剖析1、再审申请人的00专利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中的“固定”应当涵括被控侵权产品技术特征中的“嵌入固定”,再审被申请人成立等同侵权。
笔者认为,就本案而言,专利产品技术特征中的“固定”是否属于上位概念,而涵括被控侵权产品技术特征中的“嵌入固定”?不是简单的物理上关于“固定”概念的界定问题。
因为从物理学角度考量,固定包括多种方式,“嵌入固定”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一种,如简单以此界定专利法侵权问题,会将诸多原属于“新颖的东西”认定为现有技术,明显过于保守,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再者,我们也不能像本案一二审法院一样,仅从形式上考量认定:因原被告在对应技术特征上形成了前者靶杆在“外”后者靶杆在“内”的区别,故被告不成立侵权。
因为这种认定方式没有深入剖析产品技术特征的本质,仅以外观的差异推导实质的差异,将原属于“不新颖的东西”认定为先进技术,显然过于激进,不利于专利权人的权益保护。
那在“固定”认定的问题上,如何才能做到既不激进,又不保守呢?笔者认为,我们还需从专利法本身的立法价值取向出发寻求答案。
众所周知,专利法虽为一个小部门法,但因其涉及发明创造,所涵括的产品不计其数,而每类产品各有特点,故专利法本身无法就各类产品作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制。
但这并不排除专利法就专利侵权问题进行类型化处理。
正如此案,我们在认定“固定”问题时,应当从专利法侵权理论寻求突破口,即以“是否构成侵权”来考量“固定”这个概念。
毋容置疑,本案不成立相同侵权,但能否成立等同侵权呢?笔者认为,如果本案成立等同侵权,则可反推专利产品技术特征中的“固定”属于上位概念,从而涵括被控侵权产品技术特征中的“嵌入固定”;否则,上位概念不成立。
而判断是否成立等同侵权,是专利法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即被控侵权产品对比专利产品,是否满足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结合本案,笔者认为:上述焦点针对的对象靶杆不管以何种方式固定,在整个装置中的主要功能仅为采样,而采样难以对流体流量的计量产生实质影响。
故被控侵权产品虽然采取不同于专利产品的螺纹方式固定靶杆,但对比专利产品,其在整体上仍满足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即采用固定的方式)、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即实现流体采样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即通过流体采样,为流体流量的计量奠定基础)而成立等同侵权。
2、原审被告的两点侵权抗辩思路值得学习。
一是通过在先使用权主张免责;二是通过申请宣告原审原告的专利权无效主张无责。
先谈主张在先使用权。
《专利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二)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
该条规定给予被控侵权方一个合法的抗辩事由。
因为在先使用权的行使必然会导致在先使用权人与专利权人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果过多地限制在先使用权,那么在先使用权人未能得到其应当享受的合法权利,这对在先使用权人来说显失公平;反之,如果在先使用权人的权利过大或不受限制,势必影响专利权人的权利保护,同时也会严重破坏专利制度,甚至导致专利制度形同虚设。
因此法律需要对两者权利予以平衡,确定在先使用权人行使在先使用权的合理尺度。
司法实践中,在先使用权的成立必须符合一定条件,且被控侵权方需要充分举证,否则无法实现侵权豁免。
正如本案,被告虽试图采用在先使用权抗辩,但原告拥有的00专利申请日为2000年1月6日,而被告提供的证据显示其在2007年2月才与案外人签订《专利使用许可协议》,故被告以在先使用专利权制造产品的主张无事实依据,无法免责。
进一步思考,假设被告的确在原告00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或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是否就一定可以实现侵权豁免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司法实践中,被告主张免责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作支撑,而一些企业防范意识薄弱,往往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忽视“证据保全”问题,最终在真正涉诉时,因举证不能而导致企业受损。
当然,企业如何积极进行拥有“在先使用权”的证据保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且实践中难题不断,需要进一步研究。
再谈主张原告专利权无效。
专利侵权实务中,作为被告一方为证明不构成侵权,常用的“前置程序”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所涉专利无效。
其逻辑出发点在于推翻原告作为专利权人的主体地位。
因为原告在诉讼中主张被告构成侵权的前提是自己享有合法有效的专利权,如果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原告的侵权请求便失去前提。
正如本案,两被告在法院审理中提出专利无效申请,且最终原告拥有的98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全部宣告无效。
这直接导致原告放弃对98专利侵权的主张。
本案被告通过专利无效程序有效应诉,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也控制了经济成本。
当然,实践中最难的是如何做好宣告专利无效工作。
笔者认为,此项工作最好由专利代理人与专利律师合作完成。
因为它不仅涉及专利相关技术领域的专业问题,还涉及专利无效程序中的代理技巧问题。
比如专利检索最好由具备相关技术背景的专利代理人参加;而进入代理阶段,如有律师参加,则在程序问题以及相关的举证问题上可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专利代理人与专利律师之间可相互协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专利无效申请,是侵权抗辩的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与否与诉讼方案的制定、服务团队的选择密切相关,是企业在维权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四、案例思考通过以上案件的焦点剖析,笔者引发如下两点思考:一方面,就本案而言,原审原告的专利文件撰写质量影响其维权。
原告作为专利权人,从一审、二审到再审,虽最终历经艰辛获得最高院的再审支持,但实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而回顾其00专利的专利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不难发现其专利文献对本案焦点中的“固定”的撰写存在一些问题,最终阻碍了维权之路。
这使我们联想到一对矛盾,那就是如何权衡“为成功申请而缩小专利保护范围”与“为有效维权而扩大专利保护范围”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专利代理人更关注的焦点,而后者是律师应当考量的重点。
但基于行业之间的定位不一,一份专利文件的撰写难以达到完美。
同时,企业为了尽早获得专利,也会放松对专利文件撰写质量的控制。
即便如此,笔者认为,专利文件是企业维权的根基,如果事先的防范工作不到位,真正进入诉讼阶段,会遇到很多瓶颈,严重影响企业专利权的保护。
当然,如何做到既尽早获得专利授权,又能保证专利权利益保护最大化,这是专利代理人和专利律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另一方面,就专利维权而言,企业任重道远,未雨绸缪是关键。
因为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专利纠纷层出不穷,且专利案件日益复杂,因此,依靠专利生存的企业在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时会遇到诸多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以上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经营并获取最高额经济利润呢?笔者提供如下建议:首先,企业应当具备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敢于投入成本,充分做好知识产权管理与风险防范工作;其次,企业应加强外部交流与协作,有效运用专利战略,为企业的发展和维权发挥最大效力;最后,在面对专利相关纠纷时,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专业团队以及切合实际的措施有效应对,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总之,二十一世纪充满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拔得头筹,未雨绸缪是关键。
(作者:周超)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