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建名词解释

新建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的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所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

67789787678908907798907877897889078907890;】【】】
3.总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有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出总量与整体价格水平的关系。

4.实际GDP: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统计的GDP。

5.名义GDP:用实际市场价格统计的GDP。

6.潜在GDP:指一国经济所能持续地生产的最大的产出水平。

7.边际消费倾向:当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美元,人们所增加的消费量。

8.边际储蓄倾向:指每增加的1美元可支配收入种被用来增加储蓄的部分。

9.乘数效应:是指外生指出变化1美元对总产出的影响。

10.投资乘数:指投资增加1美元会使产出以若干倍增加。

11.商业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12.狭义货币供给量(M1):指在银行体系以外流动的硬币和纸币之和,再加上支票帐户存款。

13.广义货币供给量(M2):即M1加上储蓄存款、小额定期
存款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准货币。

14.货币的交易需求:为购买商品和劳务需要进行支付的货币量。

15.货币的资产需求:在资产增值和保持流动性之间选择而持有的货币量。

16.投资的风险:意味着投资收益的可变性。

17.名义利率:衡量的是每投资1美元所获得的货币收获。

18.实际利率:衡量的是今天我们所放弃的物品在明天能为我们带来的物品的数量。

19.通货膨胀:意味着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

20.通货紧缩:意味着总体价格水平的下降。

21.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在失业率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2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潜在的生产能力,使物价上升以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通货膨胀。

23.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十二个地区性联邦储备银行借款时的利息率。

24.法定准备金率:指银行必须持有一个比例的支票存款作为准备金,这个比例被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25.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指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失业率。

26.奥肯法则:相对与潜在GDP,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
失业率就大约会上升1个百分点。

27.摩擦性失业:人们在个地区、各种工作职位之间不停的变动,或者正在跨越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

28.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

29.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体对整个劳动力整体需求比较低而造成的。

30.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31.菲利普斯曲线: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当产出高、失业率低的时候,货币工资和价格快速上升。

32.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证券来降低或提高银行的准备金数量。

RANRAN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