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在中国摘要:本文从国内普遍存在的性教育现状和外国现状方面阐述性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唾弃传统观念、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性教育的实施和落实,真正做到从小就开始正确的性教育。
关键词:中国性教育现状他国性教育现状传统性教育性教育关键引言选修性教育除了新鲜之余更多是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说实话虽已是成年的大学生,自己身体方面也趋向成熟可对于性这个所谓“禁忌”的话题却了解的很潜。
回顾学业历程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关与性方面的教育可谓是零,最多了解的渠道也是书上网络上或是朋友间偷偷私聊。
其实这种现状是很不好的,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在进步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对这方面的了解是迫切的也是应该的。
上了大学学校安排了这方面的课程是心喜若狂的,虽然背受着同学的取笑可自从上了这课后觉得无知的他们其实应该取消自己,明明很想了解却不敢还反过来取笑。
想到这自己不免有些可悲,可悲中国现在对性教育的不足而导致很对悲剧的诞生。
60年代曾风靡美国和西欧的所谓性解放,就是放弃对性欲的传统束缚,以后影响世界各国,造成难以收拾的健康与社会问题性病、艾滋病、吸毒,未婚或婚外怀孕,少女妈妈,心理上与人际关系上的困境,辍学、失业,穷困与犯罪等等。
任何人一旦与另一个人有过性关系,就好象与此人背后所有的"性链锁牵连者"有性关系一样,其危害显而易见。
一、中国与他国性教育现状目前我国青少年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书刊、网络的占30%,来自母亲的只有3%,来自父亲的仅有1%。
记者还了解到,在我国,10~24岁的青少年占人口的1/6,他们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最健康的人群,如今他们的健康特别是生殖健康,正在日夜受到自己的生殖行为,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播疾病、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威胁.我国目前的性教育现状却是令人尴尬的,全国连一本统一的性教育大纲都没有。
“当前青春期教育已无法满足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聂振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说,“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比10年前提高了1岁。
但青春期教育尚没有普及(家庭、学校教育都有限制)这就使在性自我保护方面尚未启蒙的青少年,面临受到伤害的危险更大。
”他指出,在学校中,对青春期教育认识不统一,或认为青春期教育可有可无,或认为青春期教育不好进行,应属家庭教育的范畴;青春期教育科学性不足,内容不足,没有理想的教材,教育内容狭窄,强调知识的灌输,缺乏特色,而且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除单纯知识讲授外,较少参观展览,观看标本、录像等,缺少超前教育的意识,性教育思想错误、教育方法缺乏,常常使青春期教育陷入盲区中。
”根据美国有关专家的研究,性行为活跃的12~16岁少女可能涉入诸多的危险行为,失贞少女与纯贞少女涉入危险行为的危机对比是:企图自杀6倍;离家出走13倍;被警察逮捕9倍;停学5倍;吸食毒品10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叶雷介绍,欧洲国家比美国性教育开放得多,欧洲性行为上出现的问题,比如高中女生的怀孕率却比美国低,主要原因就是欧洲的中学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
“男孩+女孩”,不仅成为中国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还正在蔓延成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
在俄罗斯,每年有4万多新生儿的母亲是15~17岁的少女。
法国1999年共有1万宗少女怀孕案,堕胎的6700人次。
在18岁前,少女的子宫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少女怀孕的后果是很危险的。
一般少女缺乏有关生理知识,大多数怀孕少女都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受孕的,她们常常存在侥幸心理,待发现怀孕为时已晚,又迟迟不敢告诉家长,就容易错过人工流产的最佳时机,要中止妊娠时,须冒很大的风险。
另外,怀孕少女即使及时做了人工流产,也有可能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引起大出血、子宫穿孔、感染等,而严重损害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险,还可能留下后遗症,如生育时难产或引发不孕、失去生育能力等。
既然中学生的性行为已经不可避免,后果那么严重,在无法杜绝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前提下,该不该采取一些积极的避孕措施减少尤其是对少女的危害,比如该不该给中学生发放避孕套?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对中学生的性暗示,应当采取积极的引导措施,避免发生性行为,也应该让中学生知道一些避孕知识。
目前,我国中学生发生的性行为自杀事件比较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家长、老师和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不同造成的。
在我国,中学生一旦发生性行为,往往会被老师、家长和社会一棍子打死,被视为不良少年或者品德有问题。
他们有的人因此自杀、有的因此走上犯罪。
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黄琳琳介绍说,这种做法危害非常大。
她刚办理了一个四川女学生自杀事件。
女孩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说她与某某男生谈恋爱。
黄琳琳介绍说,未成年的小杏为什么能“合法”地与她未成年的男友同居,其实就是传统的“贞节”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小杏,以及她的家长和邻居们。
她建议,女性尤其是女中学生更多地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给自己的未来造成任何伤害来自美国的经验表明,通过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确实起到了作用。
过去4年来,美国40多个州的初中和高中都通过各种课程,教育学生加强对婚姻生活的理解。
一些课程还劝说男孩、女孩采取谨慎态度,正确对待生活。
亚洲也在攻克这一难题,早在1992年台湾院校就发起了“性教育”活动,效果也非常显著。
在欧美,同样是女学生发生性行为,结果却与发生在中国不一样。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中学生一旦被家长发现与异性发生性行为,他们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避免因为女孩怀孕而造成相应的身心伤害。
下面是几个国家性教育的例子:1.法国:法国学校为了避免怀孕对女中学生带来身心危害,决定向有需要的女学生免费派发事后避孕丸,引起沸沸扬扬的一片争议。
在美国有些州,则给学生提供避孕套。
一位持赞同观点的家长说,孩子发生性行为,如果无法杜绝的话,我认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避孕套。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预防女孩怀孕流产造成的身体伤害,另外,至少可以减少性病的传播。
但是有些专家仍然认为,教育青少年如何与异性正常地交往是最关键的。
而这种教育的实施要通过学校和家庭两种途径完成。
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黄琳琳认为,从小就要开展性保护的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告诉孩子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不允许别人乱摸的,如果发生这样的事,应该告诉父母或老师,以及生殖器的清洁卫生常识。
中学要普及性教育,使中学生避免发生性行为,以及让孩子知道一些避孕常识。
2.英国:英国的性教育根据“国家必修科学课程”规定分四大阶段:5~7岁,主要是初步了解人体外部各种器官的名称,知道人类可以孕育下一代,并会区分他们身体上的异同等。
8~10岁,主要掌握人类生命周期的各个主要阶段,包括生殖、生长发育等。
11~13岁,让学生懂得青春期所带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情况,以及什么叫月经和受精等。
14~16岁,了解激素对人体的作用,医学上使用激素控制与提高生育力的情况,以及男女性别的决定因素等复杂问题。
英国专家麦姬·沃瑞克认为,孩子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孩子本身也是很内疚的,这时候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行为意识,和采取正确的方法以减少对孩子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关键。
既然已经发生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最重要的。
”3.芬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政府和教育部就实施计划,教育少男少女建立正确的友情,并从性保健的角度对男孩女孩开展性教育。
70年代芬兰性教育进入了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连幼儿也有正面性教育图书,还建立了青少年咨询电话、儿童保护机构等等,随时为青少年提供帮助。
芬兰的经验说明,只有用疏导的方法去教育青少年才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可见正确的教育方法,剥去“男孩+女孩”的神秘色彩,还孩子们一个正常的、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有利于他们的生活和事业。
20世纪70年代芬兰将性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连幼儿也有正面性教育图书,还建立了青少年咨询电话、儿童保护机构等。
1975年到1994年,15~19岁的芬兰女孩千人堕胎率从21.2下降到9,性病也大幅降低。
4.瑞典: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全国性教育组织的国家,其早期学校性教育的成功模式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教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游戏式的教学方法,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大学则把重点放在恋爱、避孕与人际关系上。
1966年,瑞典又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
5.荷兰:荷兰的儿童从6岁进小学就开始接受性教育。
他们不仅学习有关性的各种知识,甚至还自己做研究写报告。
对他们而言,学习性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没有什么特别。
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与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
看了这些例子发展飞速的中国在这方面是不是也应该飞速发展?国家质量监察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安全套产品合格率仅为12.1%。
针对安全套产品合格率低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我们不仅要反思为什么没有建立规范的、有效的性用品市场管制机制,而且还有必要深入到我们现有的性教育机制去反省——性伦理、性道德的背后是科学,在疾病面前,我们需要的是更科学的性教育,更科学的性观念,更符合生物规律的性教育动机。
“仅有安全套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科学的性教育。
”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指出,现在我国大力推行的避孕套策略可以称之为“泰国经验”,但其实这种经中国是不可行的。
由于传统道德等因素的制约,实际上避孕套在中国发挥的作用并不那么充分。
我国的传统性教育一直处于支离破碎的境地,在尊重人性和隐私与对性的禁锢之间挣扎,没有建立系统的、各种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性的性教育机制。
虽然有电台、电视、书籍、报刊杂志等各种形式性的知识传播,但因为人们的心理,以及这些传播形式本身的局限及阅读的习惯,人们也只停留在理论和书面的理解上,没有对性建立生动的、形象的理解。
而且在我们传统的性意识上,性是可耻的,是一种禁忌,更是一种道德问题。
在强烈的耻辱感面前,人们对性的理解就不可能大大方方地进行。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由于人们观念的开放,以及互联网等开放性的传播工具的大力发展,人们对性的态度发生较大的改变,婚外情、一夜情、虚拟性爱等各种非正常的性现象不断涌现,有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原来的刻意禁锢,走向现在不经意的放纵。
二、早期性教育的关键性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家庭是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儿童性教育的启蒙老师做父母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进行教育。
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去进行:孩子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
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