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寓教于乐”(二)一、作为一种文艺创作原则的“寓教于乐”“寓教于乐”原本是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法则提出来的。
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指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
①作为一种文艺创作原则,“寓教于乐”要求文学艺术既要以善的内容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人情感净化,心灵升华;又要以美的形式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精神的满足,美的享受。
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看,文学艺术也是很重视美的形式,关注文学中形式美的。
最早的歌谣,是与音乐和舞蹈合为一体的,它是供人们娱乐和休闲的,给人以精神的、美的享受。
《尚书》中的“诗言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反映出古代的思想家对诗歌的特点和独特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两汉时的《毛诗序》,对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诗的“六艺”说,即“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属于从内容上区分诗的体裁、类别,后三者则属于诗歌的表现手法问题。
其中的“比、兴”实际上已接触到如何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问题。
在《史记》和《汉书》中有了“文学”和“文章”之分,当时的“文章”专指带有文采的词章,即文学作品,这里就突出了“文章”中美的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陆机的《文赋》提出要“意称物,文逮意”,即使作者的创作意图符合客观事物,又能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要重视文学本身的特点、规律,认真进行艺术构思,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②曹丕《典论.论文》指出“诗赋欲丽”,说明他是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的。
陆机《文赋》提出“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文学要构思巧妙、词藻华美、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刘勰《文心雕龙》指出赋的特点是“写物图貌”、“写气图貌”,就包含着刻画形象的意思,指诗歌、散文中寄寓着作家思想感情的景物的形象。
从隋唐至晚清,文学各种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都得到全面发展。
诗文创作中要“情景交融”,“思与境偕”,即把作家的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统一于艺术画面之中。
小说、戏剧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即要求刻画人物要富有个性、栩栩如生,做到“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③注重人物典型化。
清代天目山樵在《儒林外史新评》中提到:“不必确指其人,而遗貌取神”,这是现实主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要具概括性和典型性。
这与鲁迅提到的“要写一个人,脸在北京,嘴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人物”,异曲同工。
近代,王国维引进西方美学用“直观性”、“形象性”来概括文学的基本特点。
晚清的小说评论家徐念慈,则引用黑格尔等的美学观点来解释小说的特性,认为“所谓小说者,殆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而居最上乘者”。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观,也是要求文艺作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恩格斯主张文艺作品中“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的作品来说愈好”。
认为“倾向应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出来”。
这说明文艺作品要有艺术性,要有美的因素。
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因此,我们要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
”④这就证明文学作品既要有善的、向上的内容,给人以教育,又要有美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寓教于乐”。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鸣大放,多是些标语口号式的文学,因此当时的文学百花园处于萧条时期。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也有类似的论述:“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
”⑤还说:“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
”⑥“寓教于乐”涉及文艺的审美娱乐作用和审美教育的有机统一、协调规律,涉及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的问题。
二、文艺的审美娱乐功能哪里有艺术,哪里就有欢乐。
人们读小说往往废寝忘食,观画留连忘返,看电影、电视如痴如醉,仿佛被摄魂勾魄一样。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艺术的美的反映,能帮助读者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情感,提高对生活中美、丑的感受鉴别能力,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精神上的陶冶、愉悦、休息。
最先的歌谣,就是人们在休闲之余,为了娱乐而伴随音乐、舞蹈产生的。
艺术的产生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美,也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人们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成为下一次创造的动力。
古代的诗歌总结《诗经》中就有很多描写农事、爱情的诗,如《七月》、《蒹葭》、《氓》等,读后轻松愉悦。
先秦时代就以“乐”作为艺术的总称,其中包含文艺,并且指出“乐者乐也”。
唐诗、宋词、元曲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比较美的,人们在休闲之际,总爱诵上几首,感受诗情画意。
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有“鲸鱼碧海”式的佳作,《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也有“翡翠兰苕”式的诗歌,《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前者雄浑刚健,给人一种壮美之感;后者绮丽纤巧,给人优美之感。
诗歌讲究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给人宏壮之美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⑦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使读者安祥平和,给人一种宁静的优美之感。
从诗发展而来的词、曲,形式更自由,所表现的主题是美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些词曲,都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内容美,意境美,让人遐思,使读者读后真有点“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小说、戏剧,更是形式自由,寓意更深,让人喜闻乐见。
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个性鲜明,创作个性化典型化。
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阿Q;《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红岩》中的江姐等,这些人物的塑造很鲜明,有个性,是一个“这个”。
悲剧中的人物给人崇高之美,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震撼读者的心灵。
喜剧是把人物丑的一面展示出来,让人在轻松愉快的笑中,感受人性的渺小和丑恶,给人一种优美之感。
直到今天,艺术的发展很快,文学作品又以不同的媒体、载体联姻,使艺术的形式多样化,人们在轻松愉悦中感受艺术的美。
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发展,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更受读者的喜爱,也使文艺的审美娱乐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文艺的审美教育功能艺术美的价值在于,第一、充分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获得审美享受,使人身心愉悦。
第二、在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艺术美的欣赏,易于提高人的审美感受的敏感性。
艺术美是美的高级表现形态,对艺术美的感受,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解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
第三、艺术美还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即审美教育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艺术能够再现生活,而且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强烈、更具有普遍意义,因而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
“通过艺术美的欣赏,不仅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使人在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活本质的认识,陶冶人的灵魂,使人有高尚、健康的生活理想,并影响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⑧孔子所提出的“诗教”、“兴观群怨”中的“观群”就是指文学艺术的认识,教育的作用。
亚理士多德谈到音乐时举到了“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席勒1795年在发表的《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而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是把审美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乐”中、美中要有“教”,使人受到情感道德的教育,心灵得到洗涤,升华。
鲁迅弃医从文,就是要通过艺术唤起国民的觉醒,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民众苏醒。
鲁迅的杂文、小说把矛头指向反动统治和封建社会,使反动、落后的势力闻风丧胆,让国民认清局势,明确方向。
当时像鲁迅一样的进步作家,还有郭沫若,茅盾等,他们用犀利的笔给了反动、落后势力致命的打击,同时也鼓舞广大民众为自由而战,为幸福而战。
而像梁实秋、周作人之流的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是为反动派效力的,这样的作品愚弄人民,挑拨人民关系,与进步的势力相违背。
再如《水浒传》和《荡寇志》,它们所描写的都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故事,但作者的立场不一样,前者是把它写成正义的人民战争,而后者把它写成草菅民盗、一帮污合之众。
这给读者的影响是迥乎不同的。
因此,作家要写进步的作品,思想健康的艺术品对接受者才有益。
读者要选择作品,欣赏美的、善的、真的,要分清“香花”与“毒草”,摒弃思想落后、反动、腐朽的作品,就如远离毒品一样远离艺术的糟粕,特别是思想性差的作品。
所谓“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⑨文艺对人的教育作用,对个体而言,能移化心灵,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青少年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被主人公坚强的意志所震撼,从而也可锻炼读者的意志,磨砺心志,激励自己做一个坚强有理想的人。
学生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除了优美之外,其寓意也深,让学生在读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道理,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团结友爱等思想教育。
从宏观来看,文艺唤起的积极情感能够对抗异化,使人性得以重建。
它一方面创造着宏大而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为人们培养着各种理想的超越倾向。
如《诗经》中的不少佳作,屈原的《离骚》,杂剧《窦娥冤》、《西厢记》,小说《水浒传》,《红楼梦》等,不但在旧时代,就是对今天的读者依然具有教育意义。
当代的优秀作品,《红岩》、《青春之歌》、《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主人公,成为广大读者学习的榜样,教育了一代年轻人。
文艺的教育功能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
它是通过有个性的形象来感染人,让读者在自觉自愿的审美活动中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艺术的作用靠的是生动形象的描写,从情感上打动人,使人发生喜、愕、悲、涕、歌、舞的情感反应,从而作用于人的理性道德,使人在道德上有所改进和转变。
审美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情实现的,以情动人。
由动情而移情,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四、如何在新形势下的审美教育中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社会、科技在迅猛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