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事故车辆行驶速度鉴定(2008课件)

第六章事故车辆行驶速度鉴定(2008课件)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0
第二节 事故车辆速度简单推算法
一、利用制动拖印长度计算制动初始速度 二、制动过程中发生碰撞 三、碰撞速度的计算 四、根据车辆塑性变形推算碰撞速度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1
一、利用制动拖印长度计算制动 初始速度
㈠制动终止速度为零的V计算
㈢计算公式
v1 2 g ( 1 m1 s1 k 1 f 2 m 2 s 2 ) /( m1 m 2 ) 3 . 6 m 2 [ 2 17 . 9 x 2 /( m1 m 2 ) 4 . 6 / m1 ]
v2 2 g (1m1s1k1 f 2 m2 s2 ) /(m1 m2 ) 3.6 2 17.9m1 x2 /(m1 m2 ) 4.6
3.6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7
v1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式中: V1、V2—— 汽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单位为千米 每小时(km/h); m1、m2—— 汽车质量,单位为千克(kg); —— 汽车纵滑附着系数; 1 、 2 k1 、k2—— 汽车附着系数修正值; s1 、s2—— 汽车碰撞后的滑移距离,单位为米
v 2 g 1S1 2 S 2
1 ——第一种路面附着系数;
S1 ——车辆在第一种路面遗留制动拖印长度,m;
2 ——第二种路面附着系数;
S2 ——车辆在第二种路面遗留制动拖印长度,m。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3
一、利用制动拖印长度计算制动 初始速度
前部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中部碰撞
38
后部碰撞
四、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 速度计算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㈢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的要求 ㈣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 定方法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月26日星期三24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㈠正面碰撞的概念 正面碰撞是汽车与相向行驶中的汽车迎面 发生的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9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㈣现场勘查及车辆检验 1.现场勘查要点 ⑴车辆碰撞后的运动状态; ⑵车辆碰撞后滑移距离;单位为米(m) ⑶路面种类及状态,确定附着系数及滚动阻力系数。 2.车辆检验 ⑴分别测量两汽车塑性变形量,单位米(m) ⑵分别称重两汽车的总质量,单位公斤(kg)
36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四、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 速度计算
㈠直角侧面碰撞的概念 直角侧面碰撞,是指碰撞车垂直于被撞 汽车的车身侧面发生碰撞。一般情况下是 二维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7
四、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 速度计算
㈡直角侧面碰撞的类型
22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3.有效碰撞速度 从交通事故车辆发生碰撞至各车达到相 同速度时各车辆所产生的速度变化。 4.制动协调时间 在急踩制动时,从脚接触制动踏板(或 手触动制动手柄)时起至车辆减速度(或制 动力)达到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或制动 力)的75%时所需的时间。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3
(m);
X1 —— 汽车塑性变形量,单位为米(m);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8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注:上式中用到了轿车正面碰撞有效碰撞 速度和塑性变形量的经验公式,实际工作 中可以对其进行修正。 碰撞后2车沿原有方向运动时,取“-” 号;碰撞后2车随1车沿1车方向运动时,取 “+”号。
注:上式中用到了轿车追尾碰撞有效碰撞速度和塑性变 形量的经验公式,实际工作中可以对其进行修正。
为千米每小时(km/h); m1、m2—— 碰撞车、被碰撞车质量,单位为千克 (kg);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34
10月26日星期三
式中: V1、V2—— 碰撞车、被碰撞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单位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9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 鉴定》标准(GA/T643—2006) 2006年8月29 日发布,2006年11月1日实施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0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㈠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 速度技术鉴定的要求,给出了典型交通事故 形态车辆行驶速度的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 派或委托的专业技术人员、鉴定机构对车辆 行驶速度的技术鉴定。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5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㈣现场勘查及车辆检验 1.现场勘查要点 ⑴车辆碰撞后的运动状态; ⑵车辆碰撞后滑移距离;单位为米(m) ⑶路面种类及状态,确定附着系数及滚动阻力系 数 2.车辆检验 ⑴分别测量两汽车塑性变形量,单位米(m) ⑵分别称重两汽车的总质量,单位公斤(kg)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1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㈡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纵滑附着系数 _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在 路面上纵向滑移时的附着系数。 2.横滑附着系数_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在 路面上横向滑移时的附着系数。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6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㈢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推荐计算公式:
v1 105.3x1 m1 21 gs1 k1 m2 2 2 gs 2 k 2 m1 m2 3.6
v 2 105.3x1 m1 / m2
m1 21 gs1 k1 m2 2 2 gs 2 k 2 m1 m2
三、速度鉴定的方法与步骤
㈡基本步骤 1.查阅现场勘查资料和听取案情介绍 2.选择鉴定方法 3.检验事故车辆 4.勘验事故现场 5.确定事故有关数据 6.分析车辆运动状态 7.进行计算分析 8得出鉴定结论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9
四、速度鉴定的基础知识
㈠碰撞力学基本知识 ㈡汽车运动特性的基本知识 ㈢汽车构造知识 ㈣人体工程学知识 ㈤摩擦系数(附着系数)
17
三、碰撞速度的计算
碰撞速度的计算(两小客车正面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8
第三节 典型碰撞形态车辆行驶速 度鉴定
一、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标 准(GA/T643—2006)简介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四、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五、摩托车与汽车车身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 度计算 六、汽车与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侧面碰撞类型车 辆行驶速度计算 七、汽车与行人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5
一、速度鉴定的概念
㈡速度鉴定的特点
鉴定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现场痕迹和车
辆变形; 现场路面附着性能应通过现场实验获 取; 速度计算必须明确事故车辆运动状态 事故车辆速度鉴定一般采用多种方法推 断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6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2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如汽车碰撞前无滑移痕迹,则碰撞前的 瞬时速度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 车碰撞前有滑移痕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 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3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25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㈡计算方法 根据汽车碰撞地点至停止地点的滑移距离,依据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两车碰撞后的瞬时速 度。然后再根据任一车辆塑性变形量与有效碰撞速 度的关系式和动量守恒定理关系式,计算出两车碰 撞前的瞬时速度。 如汽车碰撞前无滑移痕迹,则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车碰撞前有滑移痕 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0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㈠追尾碰撞的概念 追尾碰撞是汽车前部与前方汽车尾部的 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1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㈡计算方法 根据碰撞车和被碰撞车从碰撞地点至停 止地点的滑移距离或滚动距离,依据能量 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两车碰撞后的共同 速度。 根据被碰撞车变形量与有效碰撞速度的 关系式和动量守恒定理关系式,计算出两 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1 —— 碰撞车纵滑附着系数; k1 —— 碰撞车附着系数修正值; s1 、s2—— 碰撞车、被碰撞车碰撞后的滑移距 离,单位为米(m); f2—— 被碰撞车的滚动阻力系数; x2—— 被碰撞车塑性变形量,单位为米 (m); g——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v 2 gk ( i ) S
(m/s) (km/h)
v 254( i )kS
S——制动拖印长度,m; i ——道路纵向坡度;
——路面附着(摩擦)系数。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k——制动系数
12
一、利用制动拖印长度计算制动 初始速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