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莆田市经济

浅析莆田市经济

浅析莆田市经济摘要莆田史称“兴化”,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盛产多种海产品,且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本文采用文案调查法浅析莆田经济,简单介绍了莆田市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莆田市具有多个经济发展优势,如区位优势突出、妈祖文化独特等。

其中重点介绍和分析了2010年的经济。

关键词:莆田经济; 经济特征; 文案调查法一、基本概况莆田,史称“兴化”,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21℃。

现辖仙游县,荔城、城厢、涵江和秀屿四区,以及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有汉、回、畲、壮、苗等33个民族,年末户籍人口306.97万人,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34.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271.6公里,海岛岸线长262.9公里。

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

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湄洲湾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秀屿港是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台轮停靠点,已建成5万吨级多用途等各类码头19个,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港口通航。

二、经济现状及基本特征1983年莆田建市时是一个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的农业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9.2∶26.4∶24.4,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为79.8∶9.5∶10.7。

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莆田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民资回归工程,加快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步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2002年,全市生产总值226.57亿元,位居全省第九位。

2003―2008年,我市经济连续几年在高位平稳运行,全市生产总值增幅分别为12.1%、13.1%、15.3%、16.0%和16.5%,均居全省前列,呈现出逐年提速的稳定性。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9.91亿元,连超宁德和南平,跃居全省第七位。

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全市生产总值609.96亿元,仍保持15.0%的高增长,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财政总收入52.78亿元,增长15.6%,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地方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6.0%;三次产业比例为12.3∶56.5∶31.2,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结构比例为36.1∶33.3∶30.6。

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十百千”目标。

即财政总收入增量10亿元,GDP增量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量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为11.5:57.4:31.1。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320.7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5.2%,增长12.0%,增幅居全省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8.8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6.9%,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8.8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7.2%,增长23.7%;财政总收入31.26亿元,完成代编预算的49.8%,增长3.0%,其中,地方级收入18.54亿元,完成代编预算的52.7%,增长7.0%。

从现有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判断:莆田已经从一个农业市上升为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城市。

三、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分析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6.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90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462.29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266.80亿元,增长10.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466元,比上年增长14.4%。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1.1:54.2:34.7调整为10.8:56.6:32.6。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见表1),其中服务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4.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9%。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000人,完成省下达指标的104.8%。

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15人,完成省下达指标的100.7%。

“4050”人员再就业227人,完成省下达指标的113.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6%,比上年末提高0.02个百分点,控制在预期目标3%以内。

财政总收入7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7.63亿元,增长25.7%;财政支出79.09亿元,增长26.4%。

全年财政用于农林水、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25.94亿元,增长14.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2.8%。

全市国税总收入(含海关)46.89亿元,增长27.1%,其中税收收入(含海关)46.87亿元,增长27.2%;全市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43.51亿元,增长33.5%,其中税收收入32.80亿元,增长32.0%。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服务业发展基础偏弱,供给能力不足,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港口优势尚未充分体现,临港产业还不发达;土地、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趋紧等。

(一)、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46.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

粮食种植面积82.34万亩,比上年减少0.5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3.71万亩,增加0.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0.65万亩,增加1.81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30.62万吨,比上年减少0.41万吨,减产1.3%;油料产量4.39万吨,增产0.7%;蔬菜产量107.11 万吨,增产5.8%;水果产量18.29万吨,增产13.9%(见表2)。

完成人工造林总面积3.66万亩,比上年增长21.3%。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造林面积1.50万亩,占人工造林总面积的41.0%,比上年提高11.0个百分点。

人工迹地更新面积1.99万亩,下降55.2%。

全市森林覆盖率58.0%。

商品材产量13.52万立方米,增长17.7%。

肉蛋奶总产量19.18万吨,比上年增长2.9%。

肉类总产量12.89万吨,比上年增长4.0%,其中猪肉9.41万吨,增长3.8%,牛肉增长5.1%,羊肉增长5.3%;蛋产量4.54万吨,增长4.0%;奶产量1.74万吨,下降6.6%。

水产品产量72.62万吨,增长2.5%。

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8.86万吨,增长2.4%;淡水产品产量3.76万吨,增长3.2%。

除险加固水库22处,强化加固海堤29.30公里,整治农村河道47.80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5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2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1万亩。

(二)、工业与建筑业初步统计,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39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0%。

工业总产值1366.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66.21亿元,增长30.9%(见表3)。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20%,比上年提高0.59个百分点。

表3: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主要分类情况全社会工业用电量28.39亿千瓦小时,增长22.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非金属矿物制品工业增长19.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1.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0.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0.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4.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5.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38.5%,家具制造业增长123.9%,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30.5%。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涂料5.45万吨,增长73.3%,发电量80.69亿千瓦时,增长47.2%(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7.25亿元,比上年增长45.2%。

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20.30亿元,增长59.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5.88亿元,下降8.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02亿元,增长3840.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1.80%,比上年提高15.93个百分点。

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福建省名牌产品17个、福建省著名商标30个。

至2010年末,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国家出口免验产品2个,福建省名牌产品151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22个。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2.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5%。

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商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4.29亿元(按注册地口径),增长44.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49.98万平方米,增长21.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40.52万平方米,增长1.5%。

(三)、贸易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56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净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31家,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78.4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3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5%。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0.79亿元,增长1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9.58亿元,增长9.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76.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6.8%,化妆品类增长62.2%,日用品类增长87.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5.0%,家具类增长68.6%,汽车类增长63.2%。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3、本公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年均常住人口计算;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中GDP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

参考文献:[1]莆田市人民政府.莆田概述[EB/OL](.2009-05-25).http://www.putian./a/20090525/00006.html.[2]莆田之窗.气候特征[EB/OL]./Fujian_w/city/putian/gb/hjzy/1_1.htm.[3]莆田市统计局.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8-2010)[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