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为有效防御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理》(国务院第394号令)的有关规定,结合我乡实际,特拟定本预案。
一、地质灾害的重点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现已查明我乡共有处稳定性差、危害程度较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2004年发现的××发生的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重要防灾预案点。
二、防范措施及要求
(一)切实做好防灾准备工作。
认真宣传、贯彻、落实相关法规和文件精神,以人为本,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实行行政“一把手”领导下的防灾责任制,明确职责,层层签订防灾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把监测预报放在整个防灾工作的首位,切实把住第一道防线,各村(居)委会要根据辖区地质灾害情况,制定抢险方案(包括报警信号、报警方式、灾民登记、疏散路线、转移地点等),并做到家喻户晓。
(二)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预报。
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诱发
的因素外,还有地质条件的影响,往往因大量降雨及地表水的入渗所致,因此,在汛期内,各村(居)委会要加大汛期间的监测力度,坚持群测群防,任务到村到人,对辖区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加强监测预报工作。
1、滑坡灾害发生前的预兆:滑坡体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坡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后缘快速下座,四周岩体出现松弛、小型坍塌现象;滑带岩土体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泉水突然干枯、井孔水位突变等异(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常现象;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水平位移量和垂直位移量均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2、崩塌灾害发生前的预兆:崩塌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的脚部出现新发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地面冒出热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3、地面塌陷的发生前兆: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突然干枯或浑浊翻砂,水位突然降落等;地面变形,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起冒气泡、水泡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听见地下土层的垮塌声。
4、泥石流的发生规律:其一,季节性。
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受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诱发,因
此,其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一致。
其二,周期性。
泥石流的发生受雨、洪、地震的影响,而雨洪、地震总是周期性出现,因此,其发生发展也具有周期性。
其三,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三)防灾的应急措施。
1、成立现场救灾指挥部,各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乡国土资源所有关人员要及时赶赴现场调查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划定受灾范围,发展趋势;公安派出机关要派人驻守现场,维护社会治安,处置突发事件,稳定社会秩序;电信部门要保障通讯畅通;电力部门要及时撤除灾区范围内的供电设备,同时保证灾民的正常用电;民政部门要做好灾情的调查、统计、上报工作,并及时救济灾民;各村(居)委会要组织专班实行24小时监测,准确预报灾情,同时做好危险区财产转移及灾民安置工作。
2、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应急措施:一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及时制止致灾动力破坏作用,在发生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时,要组织有关监测人员研究分析成灾原因,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应立即停止采矿活动,因开挖坡脚诱发的应立即停止开挖工作,因渠道漏水诱发的应立即停止放水;三是所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带,相关村(居)委会要制定防灾撤离预案,一旦出现危险,立即按撤离路线有计划地疏散人员、搬迁物资,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3、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应急措施:泥石流灾害具有突发性特点,在连降大暴雨时,要加强监测工作。
一是发现险情必须首先将危险区群众撤离至安全地带,以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二是组织抢险突击队,紧急加固或抢修各类临时防护工程,排除或减轻灾情。
三是及时向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调集抢险突击队对灾区人员进行紧急救护。
三、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乡人民政府成立以乡长××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为副组长,乡安全生产办公室、派出所、民政办、水利站、国土资源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乡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各村(居)委会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主题词:地质灾害预案
抄送
发至
共印30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