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

唐宋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

唐宋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
摘要:唐宋时期由于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从唐宋史书中列女传的撰写、列女的评价标准、列女的人物出身及事迹三个方面分别对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分析。

关键词:唐宋时期女性社会地位
女性是创造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女性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尺度之一。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的社会里,女性从来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而存在的,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社会地位较低。

一、列女传的撰写
在中国古代社会,将女性的历史作为独立的一部分而写进史书,体现出对女性的重视。

西汉刘向编写的《列女传》的成书,把女性从寄附他者的传纪划归出来,独立而书之,使妇女像男子一样,在史书中争得一席独立的地位。

南朝史学家范晔《后汉书》,沿袭刘向列女列传的体例,在列传里增立《列女传》,使女性史在史学上第一次纳入正史的行列。

唐宋时期的女性亦有在正史中专门的立传,《宋史•列女传》云:“女子生长环堵之中,能著美行垂于汗青,岂易得哉。

故历代所传列女,何可弃也?”列女传的撰写是不可取代的。

刘昫《旧唐书•列女传》,共载30人,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列女传》计有54人,脱脱的《宋史•列女传》共记47人。

由此,唐宋时期女性被列入传纪以及入传人数的增多,体现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二、列女的评价标准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下,载入史册的女性人数较当时社会上女性的总人数而言少之又少。

然而,《列女传》能够被撰写并且这些传主们也得到了史家的认可。

以下从列女的贞节、忠孝、和义举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贞节
《旧唐书•列女传》对女性贞节有一番总体的评介,其中说道:女子禀阴柔之质,有从人之义。

前代志贞妇烈女,盖善其能以礼自防。

至若失身贼庭,不污非义;临白刃而慷慨,誓丹衷而激发;粉身不顾,视死如归,虽在壮夫,恐难守节,窈窕之操,不其贤乎!
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贞节对于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被看作是她们的生命。

对于贞节的维护,显示出了女性在人格上需要被尊重,从而对女性有了新的认识。

唐宋时期女性拒绝改嫁,体现出其维护自身贞节的强烈愿望。

《旧唐书•列女传》李德武妻裴氏,德武坐,其父欲夺其志。

于是剪断自己的头发以至于绝食。

之后,其父知无法夺其志,乃止。

《宋史•列女传》包繶妻崔氏,丈夫和儿子都已死去,母亲要把她嫁给其族人,然而她发誓如若强迫,则必死。

(二)忠孝
忠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忠即忠于夫、忠于国,在危难之时为夫、为国牺牲自己;孝即赡养父母、奉养公婆,虔诚的孝行要做到“五备”,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言”。

1.忠于夫,忠于国
《旧唐书•列女传》记载忠于夫者,如:楚王灵龟妃上官氏怕夫孤魂无托与夫同葬。

《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其夫贬岭南,董用绳束发,封以帛,二十年后直言还,帛依然如初。

忠诚于丈夫是为人妇的本分,而其妇以徳义感其夫,可见当时社会看待女性时,并不将其作为丈夫的附庸,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被认同。

2.赡养父母,奉养公婆
赡养父母、奉养舅姑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在祸患、危难降临时,愿以身代死的做法是令人敬仰的。

《旧唐书•列女传》中侍养后母和因疾丧明的父亲十五年的夏侯氏,愿代父死的原武尉卢甫妻李氏,为寻父兄尸葬之而历经艰难的孝女王和子,楚王李灵龟妃上官氏“朝夕侍奉,恭谨弥甚,凡有新味,非舅姑吠讫,未曾先尝”。

(三)义举
在面对战乱,人心惶惶、争欲逃命之际,有远见卓识,心怀国家的女性往往挺身而出,奔赴战场,加入到与敌斗争的行列中。

她们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以生命为代价,身体力行,鼓舞斗志,同仇敌忾。

《旧唐书•列女传》邹保英妻奚氏在契丹贼进犯平州时,邹保英任刺史,领兵讨击,就在孤城就要陷落,军队增援还没有到达的危难时刻,奚氏率领家僮和城内妇女,共同来守护城池。

《新唐书•列女传》卫州女子侯、滑州女子唐、青州女子王,在史思明叛乱时,“相与歃血赴行营讨贼”。

这些女性不畏强暴,勇猛机智的英雄气概,她们忠君报国、血酬圣主的刚柔之气在此体现的淋
漓尽致。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女性社会地位有较大的提高,除开放的社会环境外,更多的是女性自我努力的结果。

她们维护尊严时的倔强,在家、国利益前的忠孝两全,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三、列女的人物出身及事迹
无论出身于官宦之家还是平民之家的女性,能被载入史册并以其事迹教化被统治下广大的女性,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

她们的行为定是得到了当时社会上下的一致赞同,希望将其美行永垂于后世。

(一)出身于官宦之家
唐宋时期,《列女传》中记载的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女性人数较之前没有大的变化。

《旧唐书•列女传》共有16位女性出身于官宦之家,如:楚王灵龟妃上官氏,父怀仁,为右金吾将军。

“宋庭瑜妻魏氏,定州鼓城人,隋著作郎彦泉之后也,世为山东士族。

父克己,有词学,则天时为天官侍郎”。

《宋史•列女传》中共14位官家之女,有:“师氏,彭州永丰人。

父骥,政和二年省试第一。

宣和中,为右正言十余日,凡七八疏”和“刘仝子妻林氏,福州福清人。

其父公遇,知名士”。

(二)出身于平民
《旧唐书•列女传》出身于平民的女性共14位,有:以孝闻的李氏,在公婆、丈夫相继去世之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家境十分贫困,李氏则白天去田间干活,晚上在家纺织,数年间葬舅姑、丈夫、叔侄兄弟者七人,她的行为深为远近所崇尚。

唐太宗听说后,令所在州县赏赐帛二百段来抚恤。

《宋史•列女传》较前代而言,平民妇女入传人数明显增多,共33位。

有:“彭列女,生洪州分宁农家。

从父泰入山伐薪,父遇虎,将不脱,女拔刀斫虎,夺其父而还”,卖巾屦簪珥来养家的民妇朱氏。

此外,还有不愿继续为娼的娼家女郝节娥和因不愿侍奉叛臣而被杀的妓女毛惜惜。

唐宋时期,平民女性入传人数远远超过了之前其他任何的朝代。

这些女性虽出身贫寒,但她们的孝悌忠信、勤俭持家、维护贞节的行为却不会因她们出身的卑微而被忽略。

由此可知,唐宋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当时社会上层女性地位的提高,而且生活在社会下层出身于平民家庭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

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