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专业《政治学》考点答案整理

政治学专业《政治学》考点答案整理

党校2012级政治学专业《政治学》考点答案整理写在前面的话:各位同学,考试将至,鄙人在各位同学们总结的要点上,将答案梳理了下,因为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于这门课很陌生,看到卷面估计很难有超水平的发挥。

希望大家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将考试圆满、顺利、到位的完成,另外,其中如果有错别字请及时修改。

亲,你们可要好好支持我们班委的工作啊!!谢谢。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对经济关系起反作用。

2.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

3.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阶级社会,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非阶级社会,主要是人民内部的关系。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政治的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与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他们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

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

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

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3、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1.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特征: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因此,政治学与伦理学合二为一;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因此,可以认为西方政治学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特征: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特征: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强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所谓的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臵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

特点其一,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

其二,方法体系多样。

其三,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

二是行为主义政治学。

特点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研究对象;其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实证性政治研究;其四,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在于政治的实然。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出发,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指导方法,从政治内在矛盾和矛盾运动入手,揭示了政治现象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

(2)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深入到对阶级的分析,并由此发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从而构成了其理论体系。

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公开宣称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3)革命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不满足于解释政治现象,而是着眼于改造社会政治(4)实践性。

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认识社会政治和改造社会政治的理论武器,还体现在它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

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

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主要是围绕统治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

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并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推进到如何统治。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

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最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胜。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导内容。

,我国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政治学展开了广泛而具体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1、政治权利的概念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用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2、政权的合法性(这个貌似有点问题,大家自己再补充下)所谓政权合法性,归根结底是当权者凭什么掌权、别人凭什么服从的问题。

合法性理论把合法性归纳为三种来源,一种是来自神意、宇宙秩序、绝对观念……如“君权神授”、“奉天承运”等;一种是来自人的契约,如公民选举、公民对宪法原则的同意等;还有一种是所谓对价值准则的反射式认同。

(主要是要补充合法性的实现方式和手段)第三章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征,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一,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个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2、政治文化的功能(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政治体系能够维持和延续的重要保证是其合法性的存在,这种合法性主要来源于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心理上的认同意识。

政治体系得以维持和延续的另一个条件是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稳定。

这需要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中政治角色、政治结构的地位以及行为规则形成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认识。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文化可以解释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会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政治机构的设臵上,此外还表现在各种政治机构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将会产生不同的机制和效力。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变革的目标、方式的认识水平和情感、价值取向直接制约着政治体系变化的进程及结果,二者的变动速度并不总是同步的。

3、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4、政治社会化的功能1.赋予个人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政治成长和发展的持续过程,包括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

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进入、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

2.维护、改造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

正是通过这种灌输、传递,政治社会化使既有的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延续。

同时政治社会化过程又是通过一定的政治实践来完成的。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具有重要影响,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

反之,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第四章1、四种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内容。

(1)现实性:意识形态总是指向现实,要么维护、要么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

(3)阶级性: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A:意识形态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B: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D: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依赖性: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掩蔽性。

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