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2)班专题计划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幼儿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孩子的心灵还是“软蜡”的时期,只要教育者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去培养,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小班新入园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孩子们今后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也这样强调过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
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因此,教师和家长很有必要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养成。
二、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51名幼儿,其中女生22名,男生29名,由于人数比较多,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也加大了难度。
开学一个多月来发现了许多不好的行为习惯。
有的幼儿虽然已经习惯了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但在离园的时候还出现哭闹的现象,有的没有很好的入厕习惯,有的孩子不爱喝水,不会排队。
部分幼儿还有咬衣服、吮吸手指,不认真倾听,喜欢插嘴的现象。
三、具体目标:
1、初步萌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形成“上课”意识。
上课时,能
在教师提醒下端正坐姿,不随意离开座位,并能将有意注意集中到教育活动中。
能大胆回答问题,知道插话、抢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2、爱护学具,尝试按教师要求使用学具,不随意损坏学具。
3.逐渐适应集体生活环境,能和同伴共同游戏,友好相处,有玩具大家一起玩(不独占、不争抢、不拿回家),不乱动和拿别人的东西。
4、学会有礼貌地与周围人交往,会用礼貌用语表达问候、告别和道歉,平时能大胆回答成人的问话。
5、培养幼儿爱家庭、爱幼儿园、爱父母、老师、同伴及家庭其他。
6、有初步的“好、坏、对、错”的观念,有做好孩子的愿望,能遵守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规则,听大人的话,不任性。
7、有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愿望,在成人的指导下,能完成洗手、穿衣、穿鞋、系扣子、等自我服务性劳动。
8、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改正不良的睡眠习惯(吮指、咬指、玩弄生殖器等)能安静、独立地进餐,不挑食,不剩饭,逐步学会饭后擦嘴、漱口。
9、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
10、有讲卫生保护自己健康的观念和习惯。
11、有自我保护意识,初步了解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的简单常识。
四、具体措施:
1、通过故事、儿歌等文学作品,帮助幼儿树立榜样。
2、以“考考谁的耳朵灵”、摸摸小脑袋,称赞等亲切的语言鼓励幼儿注意倾听,积极应答。
3、教师间、家长间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做幼儿的榜样。
4、通过教育活动,进行排队和不排队后果的对比,引导幼儿讨论,师生共同制定规则。
5、教给幼儿正确的排队方法,提出要求:排队时要耐心等待前一个小朋友做完了再做,不能中途跑开,也不能推挤前面的小朋友
6、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检查、提醒、鼓励
7、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树立榜样,班内物品摆放有序,随手捡起地上的玩具及废料。
8、玩具材料摆放合理,便于幼儿取放。
9、与幼儿共同整理玩具,学习整理玩具材料、叠衣服的正确方法。
10、在日常生活中以故事、儿歌、歌曲等形式帮助幼儿树立节俭意识,知道“好孩子要节俭”。
11、掌握幼儿进餐量,少盛多添。
鼓励幼儿不挑食,逐步克服挑食的毛病。
避免剩饭。
12、通过故事、儿歌等文学作品,让幼儿懂得要做一个讲卫生、爱清洁的好孩子。
13、每周一上午固定时间师生互查个人卫生:指甲、头发、衣服等。
14、请保健医讲述卫生常识,学习饭后擦嘴、漱口。
五、具体内容安排
九月份:
1、愿意上幼儿园,在活动中情绪愉快。
2、学习能自己入厕,自己脱裤子、提裤子。
3、学会洗手的正确方法。
4、认识自己杯子、毛巾的标记,使用自己的东西。
十月份:
1、学习拿杯子、洗手时,懂得排队,不推挤。
2、学习自己使用勺子吃饭,在老师帮助提醒下能吃得干净。
3、在教师提醒下不吮手指,不咬指甲。
4、懂得脏物,玩具不能放进耳、鼻、口中。
5、在成人提醒下不随地扔果皮、纸屑
十一月份:
1、上下台阶不推挤同伴,不往下跳。
2、离园时,不跟陌生的人走。
3、来园及离园时学会用礼貌用语,学习在老师提醒下招呼人。
4、在教师提醒下,能轻轻的搬椅子,积木。
5、懂得爱护玩具,玩完后放到指定的地方。
十二月份:
1、集体教学活动时,不乱动学具。
2、自己要玩别人的玩具会征求别人的同意,不争抢、独占玩具。
3、在老师提醒下,知道不能到危险的地方去玩。
一月份:
1、和小朋友友好的玩,不在活动室内大声喊叫。
2、能分清自己和幼儿园的东西,不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
3、能听懂老师说的话,发言时要先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