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计划(方案)主题名称 宝宝上幼儿园啦主题来源9月是新生入园的第一个月,他们从各个家庭来到幼儿园,开始了“社会生活”。
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有的怡然自得,有的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常和人发生冲突,有的因为找不到妈妈而号啕大哭。
我们通过主题中的一连串的活动,希望让孩子用眼睛、用手、用口、用耳,尤其用心去接触和感受幼儿园里的人、事、物和气氛,通过探索渐渐熟悉集体生活,减少不安全的感觉,也逐渐学习遵守集体中的纪律,愿意和人交流,建立同伴友谊,顺利地跨出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主题目标 1 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了解、熟悉幼儿园的生活。
2 认识幼儿园里自己的物品,认识环境。
3 享受和同伴分享食物、游戏的乐趣。
主题网络:宝宝上幼儿园啦各类活动安排:学习活动: 生成活动: 区域活动: 我的名字上厕所 神奇的魔术盒 神奇的魔术盒 洗洗手 颜色碰碰乐 我上幼儿园 我的标记 小动物吃食 幼儿园像我家 逛逛幼儿园我的名字 宝宝笑了 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哭哭笑笑颜色碰碰乐 今天我到了喂小动物吃饼干 亲亲我的幼儿园大家来上幼儿园 大家来上幼儿园 小河马吃饭 我的小手绢 吃饭歌娃娃家爸爸的大口袋 蛋炒饭 我和朋友班级:小一班幼儿园是我家 自己吃饭本领大宝宝笑了我的朋友环境创设1用亲切的目光、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接待孩子,为他们创设愉快、宽松环境。
2在主题墙面上贴“宝宝上幼儿园啦“的背景图,在”小花“上张贴每个幼儿笑眯眯的照片。
3 设置娃娃家、图书角、游戏角等活动区角供幼儿自由拿放。
4 创设“哭哭笑笑”环境,鼓励幼儿天天做笑娃娃,鼓励幼儿帮娃娃装饰房顶,学习颜色对应,在和墙面互动中初步学习撕贴家园互动1 家园互动:如何让宝宝爱上幼儿园2 家长在家多和孩子谈谈有关幼儿园的事情,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
3 每天及时和家长交谈幼儿入园后的表现,重点对情绪不太稳定的幼儿家长提出积极的建议。
4 每天让孩子带一块干净的手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 天天坚持送幼儿来园,不无故缺席。
调整和反思通过“宝宝上幼儿园啦”主题中的一连串的活动,让孩子用眼睛、用手、用口、用耳,尤其用心去接触和感受幼儿园里的人、事、物和气氛,通过探索渐渐熟悉集体生活,减少不安全的感觉,逐渐遵守集体中的规则,愿意和人交流,建立同伴友谊,顺利地跨出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在主题刚进入的时候,我们以情感体验为主线,让幼儿认识环境,熟悉老师和同伴,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通过各种游戏、唱歌、念儿歌、讲故事等活动,激发了他们爱老师、爱同伴、爱集体的情感。
我们发现:小班的幼儿生活经验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贫乏,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幼儿还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比较固执、任性,有时喜欢争抢玩具,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此目标需调整,因为大部分幼儿不会分享,他们社会性发展还很弱,缺少和同龄人分享的经验。
家长很关心幼儿,但是缺乏家庭教育和生活引导的科学方法,有必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和家长交流育儿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还需加强谦让、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本主题的展开帮助刚入园孩子稳定情绪、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生活能力,主题名称 香香的水果主题来源水果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每个孩子对水果都有自己的喜好,水果的颜色、外形、气味、营养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幼儿摸摸、闻闻、尝尝,探索水果的秘密。
孩子在自主活动中不断丰富知识经验,提升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并养成喜欢吃水果的生活习惯,感受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生活的乐趣。
主题目标 1 调动各种感官,感知水果的明显特征。
2 喜欢和同伴一起参和操作活动,在游戏中提高动手能力。
主题网络:水果各类活动安排:学习活动: 生成活动: 区域活动: 水果服装 漂亮的水果树 大大的苹果 给水果穿衣服 我给水果穿衣服 水果好又多 香蕉、葡萄 摸箱苹果 水果饮料 我的五官 果宝宝排队 剥桔子 小手帕 剥桔子 秋的水果 大花脸 水果拼图 分一分 滑滑梯 水果树 水果宝宝洗澡 香香的水果 请小动物吃水果 水果盘 香香的水果 给娃娃吃水果 水果在哪里 请小动物吃水果 吃水果 猜一猜 水果屋班级: 小一班苹果、梨剥桔子香香的水果漂亮的水果树环境创设1将老师和幼儿收集的多种水果贴在教师一角,布置“香香的水果园”。
2 布置“水果树”,将幼儿制作的水果粘贴在“水果树”上。
3 创设“香香的水果屋”环境,老师粘贴出各种水果的轮廓,引导幼儿在中进行撕贴。
家园互动1 家园互动: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2 带孩子去水果超市或水果店观察,认识各种水果,鼓励幼儿将选购的水果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交流、分享。
3 帮助幼儿收集一些水果的图片、图书。
4 鼓励孩子喜欢吃多种水果,并自己动手洗水果、剥水果、分水果。
5 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孩子参观果园,并进行采摘。
调整和反思调整:现在大部分孩子比较懒,动手能力差,也许是小班幼儿校肌肉发育不完善,在游戏时他们不愿选择撕贴类活动,故在提供操作材料时注意轮廓不易太大,撕得纸要细,便于操作,这样孩子们在短时间内能完成作品,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自信心。
反思:<<幼儿教育課程設計>>中强调老师应鼓励幼儿表达意见,共同完成课程的设计,成为课程的主人,才是开放的教育信念。
在这个活动中,能鼓励孩子参和设计活动,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设计出“香香的水果”,能达到开放的教育理念。
苹果、生梨、桔子是常见的水果,幼儿对它们比较了解和认识,所以收集资料和课程的展开都容易把握,而且这些水果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研究价值,在活动中能调动各种感官通过看、闻、摸、讲、尝来认识水果的外观,品尝水果的味道,尝试自己动手剥水果、洗水果,丰富知识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养成喜欢吃多种水果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感受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生活的乐趣。
主题活动计划(方案)主题名称 小宝宝主题来源三岁,是人的生命历程中重要的阶段,幼儿在头脑中强烈的求知欲、求自主的欲望和实际生活中离不开成人呵护的矛盾冲突,常成为这一时期幼儿成长的烦恼。
“小宝宝”主题通过让幼儿从认识自身着手,在各种活动中体会自己正在长大。
主题目标 1 知道自己长大了,学用普通话说出自己的姓名,能关注自己和同伴的五官和四肢。
2 保护自己的五官和手脚,享受用手和脚游戏的快乐。
主题网络:小宝宝各类活动安排:学习活动: 生成活动: 区域活动 小时候的故事 我帮玩具找到家 小时候的我 小时候 小宝宝有礼貌 漂亮的小手 我用过的东西 滑滑梯 我的衣服 我的衣服 我的五官 衣服排排队 我自己 看看周围有什么 小手真能干 拍拍踏踏 我的小手真能干 漂亮的衣服 小小手 可爱的娃娃 小脚 小手印 我的小小手 娃娃的五官 五官歌 五官地用处 我的身上有 好吃的糖果 照镜子 喂娃娃吃饼干 这就是我 插小手班级:小一班我的五官小手慢慢长大 小脚环境创设1 在教室里悬挂孩子们的作品:“可爱的娃娃”,让幼儿感知不同表情的娃娃。
2 创设“我的一家”环境,贴有爸爸、妈妈和我,请幼儿用多种材料装饰衣服。
3 创设“我的五官”环境,请幼儿找出相应的卡片,感知五官的作用。
家园互动1 请幼儿带小时候的照片。
2 请家长为孩子讲小时候的故事。
3 请家长准备一些幼儿小时候的用品。
4 请家长利用平时的时间引导幼儿观察人的身体部分的外型特征,每个人的异同等。
5 请家长平时引导、督促幼儿应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调整和反思调整: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感知自己慢慢长大有困难,关键经验放在关注自己和同伴的五官和四肢。
幼儿对单调的撕纸不太感兴趣,在材料投放时添加皱纸、印章、棉签等,鼓励幼儿用多种材料进行装饰。
反思:《小宝宝》是反映小班幼儿认识自我的教育内容。
由于认识、探索的对象来自于认识主体的自身,这对小班幼儿来讲无疑是件神秘又充满情趣的乐事,因此全体幼儿始终情趣盎然地投入活动。
在目标的定位上,我们将认识、技能、情感三要素有机地结合,立足于让幼儿在多种感官的参和,提升其以有的经验,并通过各门学科的整合初步了解身体的构造,知道五官、四肢的外型特征以及其用途,并教育幼儿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通过主题系列活动的学习,孩子们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了解了自身或和自身有关的人、事,而且思维活跃,乐于探究,乐于表达,充分展现自我,重要的是他们对周围事物更为敏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教师和孩子在主题活动中共同学习成长。
”这就是我们最深刻的体会。
整个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主题活动计划(方案)主题名称 娃娃家主题来源家对年幼的孩子来讲永远是一个甜蜜温馨的地方,父母永远是他们依靠的大山,妈妈爸爸给了他们许多的关怀和爱护,使得他们对家有一种很深的依恋。
让幼儿从亲子之间的亲密无间的的美好情感出发,萌生亲近,关爱自己生活周围的人的情感。
主题目标 1 了解自己的家和家庭成员,亲近父母和长辈。
2 尝试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爱妈妈,爱爸爸,爱家人的情感。
主题网络:娃娃家各类活动安排:学习活动:生成活动: 区域活动: 花儿送给爸爸妈妈 我的家花儿送给爸爸妈妈 打扮爸爸妈妈 我家的电视机 装饰相框 飞呀飞我的朋友 我的爸爸妈妈 鸡蛋变娃娃 爷爷奶奶好 帮妈妈绕毛线 爸爸妈妈好 小鸡的一家 小宝宝在长大 小宝宝在长大 学做小客人小围兜 小围兜 小圆饼 逗蚂蚁 炸薯条布娃娃宝宝家的卫生间 别吵,小宝宝睡了娃娃家班级:小一班我的家摇篮曲爸爸妈妈好喂娃娃吃饭环境创设1 创设“娃娃家”环境,贴有爸爸,妈妈和我,让幼儿装饰衣服,打扮爸爸,妈妈和我。
2 布置“我的爸爸,妈妈”的墙面,请幼儿装饰相框,并贴上小花,在操作中激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3 创设“我的家”环境,粘贴对应物品,在和墙面互动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激发爱家的情感。
家园互动1 带一张“全家福”照片,说说小时候的故事,感受家带来的美好回忆。
2 带一些爸爸妈妈的用品或衣物,让幼儿试试爸爸妈妈的东西,模仿他们的样子。
3 收集厨房、浴室、客厅、卧室的图片,在游戏中剪贴,了解家的结构。
调整和反思调整:在促进社会性交往的基础上,融合动手、动脑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地、自主地操作。
例如:在游戏“娃娃家”中,可以烧饭、给娃娃洗澡,扮演成爸爸、妈妈,也可以将原来单一的“指环串联”的游戏也融入到“娃娃家”中,注入了“挂窗帘”的游戏内容,“指环变窗帘”不仅让娃娃家变得更加漂亮、而且使游戏的内容更显出立体、生动、感性,同时,孩子们的动手操作和生活体验以及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反思:家,是温馨舒适的地方,我们从前主题《好宝宝》入手,引导孩子先认识自己,然后再关注到家庭成员,在一连串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自己换鞋、自己取点心,自己洗手、擦鼻涕,尝试了自己穿脱衣服、叠被子。
孩子一步步地成长,不仅增加了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有效促进了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
主题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我们通过《家园信息栏》、《家校联》介绍主题开展的情况,家长们也热心地带来全家福照片,在《娃娃家》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集体活动固然是一种形式,但更适合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情境中、在点点滴滴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