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哲学在中国_到_中国的哲学_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从_哲学在中国_到_中国的哲学_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是: 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 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
明的, 便是哲学。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史, 当然有悠长的 人性活动与创造, 亦有理智及观念的反省说明, 岂可说没 有哲学? ②在论证了中国有哲学后, 围绕中国哲学的普
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牟宗三提出了颇具理论特色的 通孔 说 。在他看来, 中西哲学之所以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
进一步确立中国哲学学科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
牟宗三着力于论说中国哲学之特殊性, 与此前胡、冯更为 注重凸显中国哲学之普遍性, 堪称构成中国哲学学科建
设的整体过程中具有相互承接关系的两个必要环节。
与同为确立中国哲学学科重要代表人物的胡适、
冯友兰相比, 正是在牟宗三这里, 中国哲学的书写方式
发生了一个翻转: 不再是如何更为彻底地接纳西方, 而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学界出现了关于 中国哲学 合法性 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 不仅有论者提出了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问题, 而且有论者进而认为中国 哲学存在着 合法性危机 。而之所以如此, 乃是因为 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 其产生和发展从始至终
为西方哲学所笼罩, 因此它只能被看作是 哲学在中 国 , 而不能成为 中国的哲学 。这场讨论关涉的问 题, 在一定意义上对面向 21 世纪重新反省作为现代学 科的中国哲学, 如何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主体性的基 础上, 建构更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特质的中国 哲学, 确乎具有积极意义。但是, 讨论中出现了过分渲 染所谓的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对在 20 世纪中国 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注重 不够的偏向, 则是我不能同意的。本文将以胡适、冯友 兰、牟宗三、成中英为代表, 对不同时代中国哲学家的 相关理论努力作进一步的梳理, 以求对中国哲学在 20 世纪的整体理论进路予以更完整的把握。在我看来,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学科产生、发展 的历程, 那就是: 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
个基本的原因, 就是因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提出都是
关联于作为有限存在的人, 而作为有限存在的人( 不论是
个体还是民族) , 都不可能不受到 感性的存在形态 与 外部的存在环境 等内外两方面的限制, 而 在限制中表
现就是在一通孔中表现, 所谓一孔之见。也好
由于人各
但是, 牟宗三的有关理论亦有其内在限制。其中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 他在对 西方中心论 的批判中, 走向了 华夏中心论 。这在他对中西方哲学的基本分 判中可以清楚见出。在牟宗三看来, 哲学本当是 生命 的学问 , 其基本使命是通过内省反求, 以心、性、天相 贯通的理路, 来为人提供足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托。 由此, 牟宗三认为, 只有以儒家哲学为正宗的中国哲学 才是真正的哲学, 而西方哲学则因为囿于向外在对象 追寻的传统, 归根结底只能是 见物而不见人 的 不透 之论 。立足于这样的观念, 牟宗三给西方哲学的未来 走向下了这样的断语: 我看西方哲学在这一方面的活 动所成就的理想主义的大传统, 最后的圆熟归宿是向 中国的 生命之学问 走, 不管它如何摇摆动荡, 最后向 这里投注。⑥不难看出, 牟宗三显然是以中国哲学的某 些价值取向为基本标准, 来论衡西方哲学。由于牟宗三 表现出了过于亢进的民族意识和深层文化心态上的 华 夏优位论 , 因而其有关理论活动固然较为充分地凸显了 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特别是优长之处, 但却很难被认为 是持平之论, 难免具有相当程度的独断色彩。这就不能 不对确立中国哲学学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007 年 4 月 第 39 卷 4 月号
哲学关注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 nt hly
A pr. , 2007 Vol. 39 No. 4
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李翔海
( 南开大学 哲学系, 天津 300071)
[ 摘 要 ] 概括而言, 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 走过了一条以 哲学
是如何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哲学自身的精神特质。虽
然在一定意义上, 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的学理特质是冯 友兰与牟宗三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两者仍有一个基
本差别: 在冯友兰那里, 凸显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是服
从于把中国哲学纳入以西方哲学为范型的 哲学 之普
遍性框架这一更为根本的目的; 对牟宗三而言, 其整个 理论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属, 恰恰是要通过与西方 哲学的对比, 来反衬中国哲学之特殊性。从这个视角, 可以把牟宗三终其一生的基本理论活动归结为三大方 面: 其一, 在中西哲学对比反省的整体背景下, 通过对 中国哲学的系统梳理而揭示其自身的理论特质; 其二, 立足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 哲学地揭示中国 哲学何以具有这些理论特质; 其三, 在此基础上, 力图 会通中西哲学传统而达成在根本精神归趋上皈依于中 国哲学的 新的综合 。迄今为止, 牟宗三的有关工作 已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以至于有人明 确指出: 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也就关涉到如何消化牟 先生的论著, 如何超越牟先生理路的艰巨任务。⑤
56
定的内容。直至晚年, 他还明确自认, 境界说 是新 理学的中心思想 ⑥。可见, 冯友兰虽然自觉地以西方哲 学为建构 中国哲学 的范型, 但在哲学之为哲学的理论 指归上, 他却又是归宗于中国哲学之基本精神的。
这样, 冯友兰有关努力的理论意义, 就表现为表面 看来南辕北辙的这两个方面。而在相当程度上, 恰恰 是这种相反而相成的奇妙吊诡, 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共 同推进了确立中国哲学学科的工作。作为一个现代学 科的中国哲学, 是在 西方中心论 盛行的时代背景下、 以西方哲学为样本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它自建立之 日起就处在左冲右突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 中国哲学不 能不师法西方哲学, 否则就无从立足; 另一方面, 中国 哲学要想真正在学理上得以确立, 又必须与西方哲学 保持必要的张力, 通过凸显自身的独特理论价值, 来最 终获得作为一种哲学形态而得以成立的 自性 。在一 定意义上, 冯友兰上述两方面似乎相互矛盾的努力, 恰 恰正适应了处于特殊境遇中的中国哲学的特殊的两重 需要: 一方面, 更彻底地效仿西方哲学, 使其整体学科 框架得以体现更为完整、系统而深入的哲学素养; 另一 方面, 对中国哲学理论特质的凸显, 又使中国哲学在一 定程度上展示自身 哲学的 自性。借用金岳霖的话 说, 这一方面是以 哲学在中国 的方式确立了中国文 化传统中的特定内容与哲学的正向联系, 从而保证了 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普遍性( 亦即作为哲学存在的合 法性) ; 另一方面, 又是在一定程度上以 中国的哲学 的方式凸显了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质, 从而体现了中国 哲学作为 中国的哲学 的特殊性。这显然是为确立中 国哲学的合法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中国 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 中国的哲学 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
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 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
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 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
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 一方面, 还西方哲学 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 另一方面, 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
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
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
哲学特质, 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 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 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 中西哲学之间应
当达成双向互动的 诠释圆环 。
[ 关 键 词 ] 中国哲学 哲学在中国 中国的哲学 诠释圆环
[ 作者简介] 李翔海( 1962 ) , 男, 湖北省荆门市人, 哲学博士, 南开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哲学与儒家哲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B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439 8041( 2007) 04 0055 07
从 20 世纪初以迄于今, 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 已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世纪之初的今天, 重新 反省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 对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展望, 对于面向 21 世纪更好地加 强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 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哲学自 身的精神特质, 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就此问题略陈 管见, 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民族哲学通过 通孔 所表现的特殊性是关联于普遍性
的, 但其理论落脚点则在论说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弘
扬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 构成了其整个哲学活动的中
心意旨。显然, 在胡、冯等较为彻底地引进西方哲学的学 科框架、以初步确立中国哲学作为 哲学 的普遍性之后,
如何在此基础上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的精神特质, 就成为

胡、冯等人之后, 学界继续推进着中国哲学的学科 建设。在这方面, 牟宗三的相关工作颇具代表性。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牟宗三以颇具系统的理论形态, 论说 哲学的普遍性与具体哲学形态的特殊性及其关系问 题, 表现出了面向人类民族文化之林以确立 中国的哲
①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 第 215 页,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店, 1984。
得一察焉以自好, 于是 道术将为天下裂 ③。由于 道
就在一个通孔上显现, 并没有全体表现出来 ④, 以追求
普遍性为宗旨的哲学之所以出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与印度哲学等特殊形态, 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有如冯友兰, 牟宗三也十分关注中国哲学作为 中
国 之 哲学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与新儒家 民族
本位 的基本理论立场相关联, 虽然牟宗三明确承认各
1986。
哲学关注
学 的更为明确而深入的理论自觉。
牟宗三首先从 文化构成 的视角, 肯认了中国哲
学的存在。在他看来, 文化之范围太大, 可以从各角
度、各方面来看, 但向内收缩到最核心的地方, 当该是 哲学。哲学可以做庞大的文化这一个综合体的中心领 导观念 ①。那么, 究竟什么是哲学呢? 牟宗三的回答
②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蔡元培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③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 4 页。 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卷, 第 1 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⑤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 295 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⑥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 第 14 卷, 第 22 页, 开封, 河南人民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