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括号里的为另一种答案忠恕:①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贯穿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思想。
②“忠”要求积极为仁。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恕”要求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其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行忠恕之道就是爱人,就是以“仁”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孔子提出的实行仁的途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儒家仁学的重要内容。
)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浩然之气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
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
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孟子提出的观点,即通过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并用理性把握道与义从而达到的理想的精神状态,即理性道德的高度自觉与意志的坚定作用。
)良知:明王守仁提出,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
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孟子的良知指先天的道德观念,王阳明的"良知"则上升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本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a.道德意识的主体,b.对天理得的觉察与意识,c.与物相对的精神本体。
)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而道无非是自然法则。
这里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
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精神。
(老子的观点,指万事万物都受着其自身的规律支配,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没有人为的成分。
这体现了无为的观念。
同时这种尊重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的精神。
)心斋: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哲学用语。
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虚集。
虚者,心斋也。
”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 供斋、节食斋、心斋) ,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
心斋对后来的禅宗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
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这一观念对后来的禅宗有很大的影响。
)坐忘:是庄老哲学用语。
《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状态。
是希望在大动乱时代中解脱人生所受的想桎梏一样的痛苦。
这种解脱不靠反抗,不靠同流合污,不靠积极进取,而靠'"远',靠忘",忘掉一切名利,忘掉一切悲哀,而乐而游。
(就是彻底地“忘”,不仅忘掉客观世界,而且忘掉自己的肉体,忘掉一切认识活动,真正做到“吾丧我”,庄子认为,如果忘掉人与人,人与物的一切差别、界限,那就达到了与天地混为一体,这样在精神上就绝对自由了,逍遥游了。
)(庄子的观念,指忘掉客观世界、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差异以及一切认识活动从而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这体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化性起伪:语出《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这是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的质朴材料,而礼仪道德是认为(伪)的,以原始材料为封建礼仪道德的加工对象,从而使人性变得美好,所以人性是恶的,所谓善是人为(伪)的结果。
)(荀子基于他的性恶论提出的后天的认为的精神启蒙方法或者说教育方法,来使人复归天性,启蒙道德之善。
)虚壹而静:《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虚”,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壹”,指思想专一;“静”,指思想宁静。
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
(“虚”即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就是要专一不要分心,“静”就是要宁静不要胡思乱想。
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
(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虚”就是"不以所己藏害所将受",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知识,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获得正确的知识。
)三表:1.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
2.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三表:墨子提出“三表”或“三法”来作为判别是非、真伪的客观标准。
首先,“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说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
其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墨子的“三表”说明他是个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
)谶纬:“谶”原是一种古老的迷信,指宗教预言,用神的启示的方式进行说教,应验社会人事;“纬”纯用宗教迷信附会、发挥儒家经典,刻意将儒学神学化了。
谶纬神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西汉哀、平之际,盛行于东汉。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今文经学: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慰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鲸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一个政策,被秦始皇执行了,于是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
与“今文经学”相对。
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
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汉代经学一派,与古文经学相对应,主要特点是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以符合当时的需要被列入学官,成为正统)(以训诂考据的方法,清除加诸经书的种种附会和随意解释。
)三玄:《周易》、《老子》、和《庄子》独化:指事物自己的变化,不假外力。
《庄子·齐物论》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
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
”认为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大宗师》注),事物自己产生,自己变化。
(“独化于玄冥之境”是郭象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强调了事物都是独立存在的自己发展变化而处于一个玄妙、深远的境界。
)太虚即气:张载《正蒙·太和》:“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太虚一词初见于《庄子·知北游》:“不游乎太虚”及《黄帝内经》:“太虚寥廓”,指广大空间。
张载认为虚即气,虚与气是同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状态,虚与气是统一的,“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张载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以物质性的气为世界第一原理,强调无形也是气,推进了气一元论思想。
广阔的天空无形可见,但充满了细微的物质性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聚与散是气的变化的暂时状态(客形),而气本身是永恒不变的,气作为实体就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2、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解释: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
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分析: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
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3、兼相爱,交相利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墨子的这一主张表现了他所代表的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4、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的"伪"即人为之意,此句意指人性是恶的,而人性之善是靠后天的学习和教化。
这种后天的的学习和教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这就是说,人性本来是有缺陷的,后来经过学习和教化逐渐完善,没有人性的缺陷,则学习和教化都没有用处,不经过学习和教化,人性的缺陷是不能自己弥补的,这里指出了人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教化而改变的,即通过学习和教化人性可以去恶存善。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贪图享乐的各种欲望,但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这些人的天质,使去恶存善、"涂之人可以为禹"成为可能。
但去恶存善不能存粹依靠自律、自省,还要靠外在强制的约束力,荀子指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待礼义而后治。
"荀子认为,只要"化性起伪",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但"化性起伪"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项社会事业:"从之人性,顺之人情,不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故必将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