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

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

同时,周子将“乾元”规定为“诚”之“源”,而“乾元”也就是太极,就是宇宙本体。

因为“太极”是就天地自然说的,它必须转化为性,于是就有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斯诚立焉”,于是“诚”便得以确立。

P16-17 2、如何理解周敦颐的孔颜之乐?首先,从心而言。

“孔颜乐处”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便是虚。

心中没有欲望,所以能虚。

没有欲望,就更不至于悲、怨、淫、伤,只是“淡且和”,平淡而中和。

第二个特征是直。

这里的“直”周敦颐实际是指心里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达到了率性而为,“从心所欲,不逾距”的程度,一切都是符合“正道”,都与仁义礼智信相符。

第三个特征是公。

《公第三十七》说:圣人之道,至公而矣。

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其次,从境而言,则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明。

由于没有了私欲的遮蔽,内在一切的本质都可以清楚看到。

“万物各得其理”,天理昭然,什么是大者、高者、尊者,什么是小者、低者、卑者也都泾渭分明;第二是通。

“纯粹至善”的“诚”对于自然万物而言,是自然而然的真实无妄的,无不顺应天道,自然无为的。

但是当人也达到这样的修养时,人与万物便相通了。

不仅如此,这种自然无为,真实无妄也正是天道,所以人的修养达到这样的层次时,人不仅是和万物相通,而且还与天地相通;第三是溥。

天地万物都是相通的,不仅个人自己要得其所,人类也要得其生,而且万物都要得其长。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所描述的正是这种万物生生不息的情形。

因此,周敦颐实际是把“孔颜乐处”分成心与境两个方面和虚明、通直与公溥三个特征。

第三讲邵雍的数学第一节了解:邵雍的人格、问题与方法邵子的人格安而乐,其哲学问题是外在的道德内在化,其方法是客观观察与象数方法。

第二节掌握:邵雍的观念体系邵子以数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先天心学系统,将外在世界道德化了。

第三节理解:邵雍的哲学贡献邵子是一个重视象数之学的理学人物,具有强烈的知识兴趣。

思考题1、如何理解邵雍的以物观物之法?邵雍提出的以物观物其实与庄子的以道观物差不多,两者都是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中,排除自身对于该事物的情感认知,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全然将该事物的本然状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即所谓以物观物是指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不要将自己的好恶掺杂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之中,不要有任何基于“我”的情感、要求、意见掺杂其中。

邵雍的“以物观物”的核心要求就是“无我”。

2、先、后天之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内涵:先天意谓自然的本然的原则,后天意谓人为的规定。

伏羲《易》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的图式,即“先天图”,由此引出先天之学,先天之学是心法;汉《易》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只是文王对伏羲《易》的推演,即“后天图”,由此引出后天之学,后天之学是效法。

相互关系:3、如何理解二分法与二进制的相似性?第四讲张载的气学第一节了解:张载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张子的人格厚而重,其哲学问题是世俗社会如何转化为道德社会,其方法是批判与体悟。

第二节掌握:张载的观念体系张子以气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变化气质的工夫系统,将世俗世界道德化了。

第三节理解:张载的哲学贡献张子是开启了以性观念作为价值判断基础的思路,具有强烈的道德救世理想。

思考题1、如何理解太虚与气的关系?张载提出“太虚即气”,这是他宇宙本体论思想的一个核心命题。

气与太虚的关系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性本原,“太虚”是气的自然状态,其聚而为有形为万物,散而为无形即为“太虚”。

P33太虚与气并不是有无相生的关系,不能像道家那样将太虚与气理解为“虚能生气”,更不能像佛教那样将宇宙万象理解为凭空起见的产物。

2、性与知的关系是什么?3、如何理解张载建构的儒者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五讲二程的义理之学第一节了解:二程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大程的人格和乐,小程的人格庄严,其哲学问题是理情成性,其方法是积学与体悟。

第二节掌握:二程的观念体系二程以天理为核心建构了一个灭欲存理的心性系统,将情欲世界道德化了。

第三节理解:二程的哲学贡献二程融会诸家,贯以天理二字,在北宋道学的开创中起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思考题1、程颢与程颐思想的根本差别是什么?根本区别:程颢有我,程颐无己。

自宇宙论言之,大程主一元论,小程主二元论;自人生论言之,大程近惟理派之说,小程近经验派之说;自心性论言之,大程专论气质,小程于气质之性外又立义理之性;自方法论言之,大程强调认识本体,注重综合,小程强调积累,注重分析。

2、二程所说的天理是什么意思?“天理”是反映二程学术独创性的核心观念.是奠定二程理本论哲学体系的基石。

二程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理”,有其所以为一物的根据、准则,即“凡物皆有理”,f1卜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二程说:“天者理也。

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同时天理也有自然而然的意思。

3、为什么要灭欲存理?宋程颢认为,人欲是恶而有害的,“蔽于人欲,则亡天德”,只有去欲之蔽,才能“复天理”。

(《二程语录》十一)程颐也指出:“甚矣,欲之害人也。

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因此,只有去欲之蔽,才能“复天理”。

第六讲朱熹的理学第一节了解:朱熹的人格、问题与方法朱熹的人格端而正,其哲学问题是安顿人心,其方法是静坐理会。

第二节掌握:朱熹的观念体系朱熹以理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存天理、去人欲的中和系统,强调人心听命于道心。

第三节理解:朱熹的哲学贡献朱熹不唯在理论整理方面有独特之表现,且在编注经籍及北宋资料方面,作全盘性之工作。

所谓道统之面目,在朱熹手中方确定显现。

思考题1、如何理解理一分殊?“理一分殊”原是程颐概括张载《西铭》伦理思想时提出的命题,在朱熹已成为一般的理论构造之方。

“理一”即本原之一理,“分殊”则指现实之万理。

“理一分殊”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最终又不得不受同一的宇宙本体支配。

这一理论在维护社会“等级之别”方面有特定的价值,不同学派的学者后来事实上都接受了这一主张。

该思想解释了天理的唯一性与儒家伦理规范和道德德目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它也是程朱格物穷理观的本体论基础。

2、如何理解人心听命于道心?如果将人心比喻为船,道心就像像舵,如果船无舵,任其自由航行,那么就有时进入波涛,有时进入平流,没有定向,但是有了舵,就算进入波涛,也可以从容操纵,不至于有害。

3、如何理解知先行重?朱熹基本上承接了程颐的“知先行后”的主张,认为: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朱熹这里的“先后”,与其论理气关系的先后一样,并不是指时间意义上的先后,而是指理论逻辑上的先后。

但就其重要性而言,朱熹则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

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

”第七讲陆九渊的心学第一节了解:陆九渊的人格、问题与方法陆子的人格信而实,其哲学问题是执守本心,其方法是心念落实。

第二节掌握:陆九渊的观念体系陆子以心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尊德性的大人之学,强调知了就行。

第三节理解:陆九渊的哲学贡献象山立说,重要处在透露一确定方向,而此方向又正是宋明儒学运动中应肯定之方向,即归于孟子是也。

思考题1、心即理的内涵是什么?所谓的“心即理也”,并不是说理由心产生的,而是说心与理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心即理”命题中的“心”是指“本心”,“理”则兼具二义,一是指道德法则,二是指普遍规律。

因此,“心即理”的内涵是指人心之理与宇宙之理具有本质的同一性。

2、易简工夫如何践履?所谓简易工夫就是发明本心,他认为本心就是理,本心的认识就是理自己的表现。

首先通过存心、养心等反省内求,使此心之理彰明。

还要剥落物欲,即克服人的欲望,解除人心之蔽。

“剥落”是陆九渊发现人心有蔽后而提出来的一种修养方法。

“剥落”实际上是一种去恶存善的个体道德修养方法。

他说:“将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

”他把解除心蔽的方法称为“剥落”。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

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

又剥落,又清明,颈是剁落得净尽方是。

”3、朱陆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朱熹把独立于人的知觉之外的“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本源。

陆九渊把人的知觉(心)作为世界本源。

朱主张“道学问”“即物穷理”,通过向外的“格物”去启发天赋的“在心之理”。

陆主张“尊德性”、“发明本心”的向内路线,并否认认识有个过程,“顷刻而知之”。

两派对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进行反复辩论。

朱认为“无极而太极”即“无形而有理”;陆则怀疑“尤极”为周本人的思想,并认为《太极图说》未必是周敦顾所作。

朱强调“分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以圣贤著作为“理”的完备体现。

陆则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