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海市育才中学张继龙论文摘要:高中生词汇量小、搭配贫乏、常常出现误用、错用词语的情况,这是一线教师感觉头痛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词汇输入模式制约了学生的词汇输出模式,即词汇教学一直在脱离目标语文化的环境下进行。

语言、文化、教学的关系已为现今的外语教学所公认,本文从教学一线出发,结合课本素材,探讨课堂词汇教学如何渗透文化意识,以期学生词汇学习的原汁原味和语言运用的完整贴切。

高中词汇教学应特别关注那些概念相同但内涵不同的词语,逐渐养成跨文化意识。

除此之外,在词汇教学中加入词汇的社会意义和搭配意义则可以保证学生词汇运用的恰当性,防止学生乱用词语。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文化意识一、引言长期以来,词汇教学都受到诸多关注和重视,但却因为讲解形式单一、操练过程乏味、相互关联缺失、复现率偏低等问题,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厌倦,却又不能置之不理。

尽管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投放到词汇学习上,可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并不见长,经常看到学生因为词汇运用方面的问题而不能很好地完成简单的阅读和翻译等语言活动。

常常表现为单个单词吧,都背了,但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却不能正确理解;看似简单的翻译练习,却无法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要么用错词、要么用词不当,更不用说在写作时出现的大量中式英语了。

词汇输入模式的局限性影响了学生对于词汇文化因素的吸收,从而造成了许多学习者词汇理解及使用上的偏差,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上海市二期课改明确提出,英语语言教学需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意识,尊重异域文化和习俗,形成开放包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

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

但是,当前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还不能很好地将词汇学习与文化浸润结合起来。

所以,词汇层面的文化熏陶,能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综述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因此,如果只是讲解一些基本搭配、仅仅落实词汇的音、形、义这些表面属性不可能胜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

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邓炎昌,刘润清,1989)。

作为英语构成要素的词汇也被深深地打上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烙印。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很难在对方语言中找到意义完全对应的词语,即使概念一致,其文化意义有可能相差很远。

这就要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知识、提供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胡文仲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

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及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别的敏感性,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提高实际交流能力。

三、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1. 在介绍英汉概念意义相同的词汇时,特别注意内涵意义不同的词汇词的概念意义,亦可称为认知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

没有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

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所谓内涵意义,指的是通过语言所指事物传递的那一部分隐含的或附加的联想意义,即“词的所指内容具有某种交际价值”。

如“猪、狐狸”在汉英两种语言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正好相似,但大多数概念相同的词语其内涵完全不一。

如“龙”在中国的内涵就完全不同于其在英语中“邪恶、凶猛”的涵义。

在上海新世纪版高中英语第三册Animal这一章当中,介绍了两个很有灵性的牧羊犬,它们为了回家,克服了重重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成功返回。

课文引发很多关于义犬救主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学到了好多关于dog的词语,如“lucky dog, watchdog,a gay dog,top dog等等”,再引导学生列举汉语中的带“狗”的词汇,学生自然发现,同样为“狗”,但在英语中常常表达褒义,指“忠诚、诚实”等内涵,而在汉语中则常常表达负面的含义。

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狐朋狗友等等”。

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中英文化方面的深层根源,学生发现西方狩猎社会狗的作用的确大大高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狗的生产功能,由此发展而来,两个文化对相同的概念慢慢加入了截然不同的内涵意义。

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看到中国馆热烈吉祥的中国红,引发了学生对于不同文化中相同颜色的不同内涵意义进行探讨。

帮助学生明白,文化差异同样赋予相同的颜色以不同的内涵。

在中国,用“红”字作语素的词一般都包含顺利、圆满、兴旺、发达等受欢迎的意义,如“红利、红运、红包、红榜、走红、开门红、满堂红、红得发紫等”。

中国人把结婚称作红喜事。

新娘要穿红衣裙,头盖红头盖;新郎要身系红绸带,胸戴大红花;门上贴红喜联,屋内贴红喜字,洞房点红蜡烛。

而在英语中red根本不具有汉语中“红”所包含的那些文化内涵,在欧洲国家,新娘的结婚礼服为白色,象征纯洁。

在过圣诞节和新年元旦等节日也没有用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

2. 通过情景、上下文,使学生明确词汇的社会意义词汇的社会意义是指语言所使用的社会环境。

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的场景和语言使用的话题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充分反映出语言的使用环境。

例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就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在英语文化中的含义是“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

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sman。

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

而politician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或“政治贩子”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再比如:同义词week,feeble,fragile在概念意义上都是当“虚弱、易碎”讲。

但是week常用于日常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际中;feeble是源于法语的借用词,用于正式的文学语境中;fragile是源于拉丁语的借用词则主要用于学术著作或法律、宗教和官方文件中。

高中新世纪课本里关于“通知、宣布”的词语有announce, notice, declare等,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注意其使用的社会环境,如果是官方的、正式的、负责的“宣布、声明”则用declare,如declare war,declare peace等;announce指宣布公众期望或与公众有关的事情,如书籍的出版,物品的发售,人的死亡、结婚,暴风雨和危机的来临等。

3. 重视学生的语词搭配,明晰词汇的搭配意义基本上所有的词汇均具备搭配意义。

所谓搭配意义,是指由一个词经常与它连用的词语身上引起的联想组成。

很多高中生在识记sound asleep和wide awake 等短语时会出现较大困难,关键是对于另外一种语言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不甚了解的原因。

如汉语可以说“吃饭”,也可以说“吃药”,但在英语中可以说eat a meal,却不可以说eat medicine。

再如英语中“漂亮”有pretty、handsome,但两者所修饰的名词却各不相同。

同样都是讲食品变质,说“奶油”变质,用rancid butter,讲“鸡蛋”变质用addled eggs。

尽管这两个英文单词是同义词,都有“变质”的意思,但rancid eggs和addled butter在英语里是不可接受的搭配。

英语中关于“执行、进行”的词汇很多,有carry out,perform,conduct,undertake等等,但“进行访问”的英语,与名词visit搭配的却是pay (a visit)。

词与词的搭配本身就是约定俗成的,没有道理可讲。

所以高考很多题型均以搭配为考察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强化词块概念,明确词汇的搭配意义。

词块或者意群也是学生词汇量倍化的有力武器,是提高阅读速度、增强表达效率的必由途径。

另外,词汇的搭配之间还受到词性的制约,这对于外语学习来说极具指导价值。

如可以说very high,但不可以说very height。

very是副词,不可以修饰名词。

用副词修饰形容词、动词、副词,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代词尽管说起来简单,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碰到大量的词汇搭配违反语法规则。

四、结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尽管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只是给学生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

但惟有如此,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才能得以加强和完善。

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

总之,没有一定的词汇人们无法交流。

但是,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并不等于就能进行流畅有效的交流。

我国外语教学界对于语言、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定位明确,这不仅反映在国家的课程标准当中,更体现在各级教材的编纂当中。

那就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有机载体,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而词汇的学习和使用最能反映出使用词汇的文化,也能反映出使用这一词汇语言的文化特征。

我们要鼓励学生对词汇承载的文化意义进行认真的研究,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深人了解词汇所承载的文化。

教学中可以把英语中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即文化承载词,作为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精选素材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操练,做到寓文化教育于词汇的学习之中,是跨文化交际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外语必须掌握的内容。

参考文献:Leech, G. 1983. Semantics. 李瑞华,等译《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邓炎昌、刘润清,1995,《语言与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康立新,2006,词汇习得与外语交际能力,《英语研究》第一期。

胡文仲,1998,《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年09月,发表于教育科研期刊《读写算》2011年09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