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顺磁共振(EPR2006-B)

电子顺磁共振(EPR2006-B)


回答了哪些物质是顺磁性的!
EPR—基本原理三
物质的磁性
B0 — 指外磁场强度; B’ — 外磁场作用下,被诱导产生的附加磁场强度。
• 逆磁性(B’<0,即B’与B0反向) • 顺磁性(B’>0,即B’与B0同向) • 铁磁性(B’>0,即B’与B0同向, B’随B0增大而 急剧增加, 但当B0 消失而本身磁性并不消失)
影响H’ 的因素:
EPR—共振波谱三
空间因素:
∝ (1-3cos2θ) / r3 θ=(r· H)
r —自旋体之间的距离
通过降低溶液浓度,使自旋体的r 增加, 则H’减少。
减少H’值的方法: a、稀释; b、提纯。
动态因素
EPR—共振波谱三
δH = δE/g β = (ћ/g β) ·1/δt ∆H = (ћ/g β) ·1/t, 这里t(驰豫时间)包括两部分,即S-L和S-S时间。
因此,要尽可能减少自旋—晶格作用,如:使用降 温方法。
b、久期增宽 (Secular broadening) (自旋—自旋,S—S相互作用)
EPR—共振波谱三
顺磁粒子本身周围存在许多小磁体,每个小磁体 除处在外加磁场H中外,还处于由其它小磁体所形 成的局部磁场H’中,真正的共振磁场为: Hr = H + H’ = hυ/g β 因υ一定,所以Hr = hυ/g β一定,而H’有一个分布, 即不同顺磁粒子周围变化的局部磁场也不同,则H 也因此有一个分布,不再为一定值。

EPR—基本原理三
共振条件可简化为:
Hr (Gs) = hυ/g β = 714.484 ×υ(GHz) /g
或写:
g = hυ/Hβ = 0.0714484×υ(MHz)/H(mT)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关系式β= eћ/2mc, 也即β与m有关(成反比),由此也可以了解 为什么核磁共振所使用的激发能(射频MHz) 比顺磁共振的激发能(微波GHz)要小得多 (小~103)。 (βN = eћ/2mNc ) 因为mN ≈ 1836me
Microwave Band L S X K Q W Frequency (GHz) 1.1 3.0 9.5 25.0 34.0 94.0 Hres(G) 392 1070 3390 8900 12000 34000
EPR—基本原理三
L波段: 有机体、小动物等大生物和水溶液样品;
S波段: 生物,水溶液和过渡金属络合物样品;
EPR—共振波谱三
δt·δE ~ ћ 即δE ~ ћ / δt 又因δE = g βδH, δH = δE/g β = (ћ/g β) ·1/δt 自旋—晶格作用越强,δt越小, 则δH 越大,即谱线越宽。
EPR—共振波谱三
对过度金属离子而言,其自旋—轨道偶合作用一般
很强,t很短(小),从而导致谱线线宽很宽。
2000 4000 6000 Magnetic Field (Gs)
8000
EPR—共振波谱三
2000
1500
1000
1000 500
0
0 -500
-1000
-1000 -1500
-2000 300 350 400
3220
3230
3240
3250
Magnetic Field (Gs)
Magnetic Field (Gs)
2006研究生课程— EPR
电子顺磁共振(EPR)概论 或电子自旋共振(ESR)概论
陈 家 富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顺磁共振室
二00六年十月
EPR—基本原理三
二、 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概述
电子自旋的磁特性:
EPR—基本原理三
安培定律(Ampere’s Law):
EPR—基本原理三
EPR—基本原理三
EPR现象的严格论述,必须运用量子力学。 电子自旋体系的哈密顿算符为:
Ĥ = gβHŜz
Ŝz的自旋本征函数为│α > 和│β >,其本征值分 别为1/2和-1/2。 Ŝz│α > = 1/2│α >
Ŝz│β > = -1/2│β >
EPR—基本原理三
因此,两自旋态的能量为:
Eα = < α│Ĥ │α > = < α│g βHŜz│α > = (1/2) g βH Eβ = < β│Ĥ │β > = < β│g βHŜz│β > = -(1/2) g βH 两能级差: ΔE = E - E = g βH α β 若在与H垂直的方向施加一微波hυ,使得 hυ= gβH,即产生磁共振吸收。
2)固定H, 改变υ — 扫频法
EPR—基本原理三
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均可实现共振,但由于技术原 因,现代EPR谱仪总是采用扫场法,因为磁场
的变化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均匀、连续、易控(细微
改变)。改变υ,则难以做到这些。
EPR—基本原理三
ESR Spectra obtained from organic radical
若分子轨道中所有的电子都已成对,则它们
的自旋磁矩就完全抵消,导致分子无顺磁性;
若至少有一个电子未成对,其自旋就会产生自 旋磁矩。 因此,EPR研究的对象必须具有未偶电子。
EPR—基本原理三
H =0时,每个自旋磁矩的方向是随机的,并处于同一个平均能态。
H≠0时,自旋磁矩就有规则地排列起来(平行外磁场—对
二萘嵌苯
N O
TEMPO N-O自由基
Perylene cation radical 共125条线
EPR—共振波谱三
三、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
1、线宽
固定微波频率υ,改变H,当H = Hr = hυ/g β时,产生EPR共振吸收信号,即EPR 吸收线。 电子受激跃迁产生的吸收信号经处理可以 得到EPR吸收谱线,EPR谱线的形状反映 了共振吸收强度随磁场变化的关系。
EPR—基本原理三
电子自旋能级的分裂
EPR—基本原理三
hυ = g βH
hn
ΔE = g βH
铁 磁 性 物 质
顺 磁 性 物 质
反 铁 磁 物 质
EPR—基本原理三
例如:采用υ=9.5 GHz的微波频率,对自由电子 Hr = 714.484(υ/g) = 714.4849.5/2.0023 = 3390 Gs = 0.339 mT 或 = hυ/g β = 6.626 10-34 9.5 109/2.0023 9.274 10-28 (J.s)(1/s) / J/Gs = 3390 Gs
EPR—共振波谱三
通常情况下,EPR波谱仪记录的是吸收
信号的一次微分线形,即一次微分谱线。
EPR—共振波谱三
理论上讲,这EPR吸收谱线应该是无限窄
的,而实际上EPR谱线都有一定的宽度,且不
同的样品,线宽也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a、寿命增宽 (Lifetime broadening) (自旋—晶格,S—L作用) 电子停留在某一能级上的寿命只能是个有 限值。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关系式:
EPR—基本原理三
Fe3+
High spin state (S=5/2)
Low spin state (S=1/2)
Intermediat e spin state (S=3/2)
EPR—基本原理三
EPR—基本原理三
2、共振条件(Resonant Condition)
顺磁性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中存在未成对 电子,其电子总自旋角动量Ms不为零。
其中: m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其值 ms = S,S-1,S-2,…,-S。 和带电粒子运动能产生磁场一样,电子的自旋运 动也产生磁场,使分子成为一个小磁体,其磁矩:
EPR—基本原理三
μs = γMs
在z方向的分量:
μsz = -γMsz = -γmsћ = - gβms
(由于电子的电量是负值,使得电子磁距在z方向 的分量值与ms符号相反。 γ—电子旋磁比)
应能级的能量较低,或反平行于外磁场—对应能级 的能量较高)。
EPR—基本原理三
若物质分子(原子、离子)中存在未
成对电子,其自旋产生磁矩,亦称永久磁
矩。通常情况下,该分子磁矩的方向是随 机的,不呈现顺磁性。 当其处于外加磁场中,分子的永久磁矩 随外磁场取向,产生与外磁场同向的内磁 场,这就是物质顺磁性的来源。
EPR—基本原理三
其中:电子旋磁比:
γ= gee/2mec;
= 9.274×10-24 J/T
β—Bohr磁子: β= eћ/2mec 自由电子的g因子为2.0023,无量纲;
e电子电荷;me电子质量;c光速。 根据电子自旋量子数ms 的取值为S,S-1, S-2,…,-S,共2S+1个值,可见电子磁矩 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
1/t = 1/2t1 + 1/t2,
∆H = (ћ/g β)(1/2t1 + 1/t2) = ∆H1+∆H2 ∆H1 S—L作用,寿命增宽,降温;
∆H2
S—S作用,久期增宽,稀释、提纯 。
EPR—共振波谱三
2、线型
洛伦兹(Lorentz)线形和高斯(Gauss)线形两类。
洛伦兹线形Lorentzian lineshapes 与高斯线形Gaussian lineshapes的比较
EPR—基本原理三
如果体系中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则ms 只取 ±1/2两个值,
其两种可能状态的能量分别是:
Eα = (1/2)gβH; Eβ = -(1/2)gβH 显然, H = 0时, Eα= Eβ = 0,两种自旋的电子具有相同的能量
EPR—基本原理三
H ≠0时, 分裂为两个能级Eα和Eβ ,能级分裂的大小 与H成正比 ;它们的能量差为。 ΔE = Eα - Eβ = g β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