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上传: 张珍珍更新时间:2013-1-29 13:45:30爱心教育:爱是尊重,是信任,是鼓励,是宽容,是帮助,是奉献。

爱心是指关怀、爱护的思想感情,它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自然等内容。

当爱、爱心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教育精髓后,就形成了爱心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种用爱作为一种手段和把爱作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思想。

就狭义而言,爱的教育就是指充满感情的教育,指教育者用爱心关注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就广义而言,爱的教育则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它主要包涵有两个要义:一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教育爱的付出;另~是在教宵口标上,追求受教育者爱的情感的生成。

综上所述,爱的教育就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权利的,以求培养具有爱心的人的教育活动主要内容: (1)培养对人的爱心。

(2)培养对自然的爱心。

(3)培养对集体和社会的爱心。

(4)培养对祖国的爱心。

培养的途径: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和传媒五类。

在这五类的多项途径中既有区别又相互融通。

让学生历经“感知一体验一内悟一升华"的过程,从而真正领悟“爱"的真谛,培养学生爱心品质。

必要性:一、人的发展需要爱的教育。

: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幸福的道路。

一个有爱心的普通人比一个没有爱心的“成功人士”更成功二、社会需要爱的教育。

“小康社会”“大同世界。

人与自然的矛盾。

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三:教育的发展需要爱的教育(一)爱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堵塞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直接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教师的对的爱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不可少的环境条件。

(二)教师的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后进生是德育的难点,教师对后进生诚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后进生比较自卑、敏感,戒备心理重,往往认为教师轻视、讨厌自己的,甚至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三)教师的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亲其师而信其道道教育目标忽略了情感层面的追求,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唯理智教育占统治地位。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60年代中期批评日本的教育偏重理智,因缺少情感层面而成了“忘掉了另一半的教育”、“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 青少年情感体验没有能与理性认知一起同步发展,培养爱心是青少年完善人格的需求爱的教育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实验:自南昌市新建五中数学成绩和对数学兴趣接近的两个初中二年级平行班。

l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

结果: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两个方面。

(一)爱的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爱的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有促进作用爱的教育的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把爱作为手段;二是把爱作为目的。

作为手段,爱的教育着重运用爱的情感作用来促进认知教育:作为目的,爱的教育把培养爱心,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的目的。

爱的教育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育方面的要求和体现。

受爱者所领略的是人世间最纯净最无私的心灵奉献和情绪的感染,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会施爱于人的。

所以,爱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是和谐人际的中介“感知爱”是“实践爱”实现的关键和标志;“体会爱"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的统一和谐地发展。

后进生,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要在感情上亲近,兴趣上引导,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对后进生真正做到以情育情。

教师的爱,是启迪后进生心扉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动力,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交融的催化剂。

施以爱心教育提高特殊儿童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心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行干预的爱,绝不是溺爱。

让学生和谐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爱心教育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爱心”的施予是有条件的,要以具体的学生而决定施予的方式与“度”。

如果把爱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内容施予不同的学生,自然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爱的教育还是一种利他教育,人类利他行为(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行为,是指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或者获得良好印象的助人行为)的形式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都有所不同,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学生能感受得到的,尤其对那些不自制不自律的常犯错误的后进生,教师们更应该爱护他们、关注他们青少年爱心缺失的主要表现:朱小蔓教授。

100名来自湖南各地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就“学生爱心品质状况”作问卷调查(以下称调查[1]),结果表明,赞同“现代孩子智商越来越高,情感却越来越冷漠”的人有49.1%,有58.9%的老师在比较自己所教过的历届学生情况之后,赞同“学生爱心越来越少”的说法。

培养:一、寓爱心教育于教学中(一)运用情感因素融入教学中,渗透爱心教育(二)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二、用制度促进爱心培养(“爱的教育领导小组” 爱的教育‟写进《教师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要教育好学生,还得因人施爱。

教师在工作中必须用心去教育即做到“以心教心”结果、作用:爱的教育作为手段,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调适认知活动,完善人格品质,发展个性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与疏离感,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积极的情感(爱)对认知有的以下作用:第一,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

第二,情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

第三,情感导致认知优化。

第四,情感促进认知深化。

第五,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

第六,情感增进认知传递,爱的教育思想把爱看作是促进教育的手段,把培养学生的爱心作为办教育的目的。

爱的教育是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为人民谍求幸福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希望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知识大门。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彻底地走出无情偷梦者的行列,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称号。

师爱的误区:(~)放纵的爱(二)偏心的爱(三)强制的爱(四)盲目的爱(五)过激的爱(六)变味的爱原因分析:一)应试教育的弊端二)传统教育评价的负面影响(考试分数)名言:古有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和佛教的“慈悲”,近有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主张;在国外,既有马斯洛对“爱的需要”的探讨。

也有卢梭“以爱心对待儿童”的教育主张;既有弗洛姆对“爱的艺术”的专题研究,还有亚米契斯推崇的“爱的教育”??1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残缺的教育,而不讲究爱的艺术的教育就是不完美的教育。

2、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

3、古人曾说:“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

4、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仁爱"的思想。

孟子明确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古之人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5、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形式如同水池,惟有情和爱才是池里的水:没有情和爱,教育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形状各异,总逃不出一个空虚。

”6.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

”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作为一名教育者,笔者懂得教育的规律,即爱生——尊师——更爱生——更尊师。

这种师生感情互相反馈,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就是“师爱”最好的结果。

只要教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亲,懂得营造心中的爱,以情育情,以心唤情,用情、用心去浇灌他们,他们虽然是后飞的雁,但一定会展翅高翔;他们虽然是迟开的花,但一定会盛开怒放。

这样一个个新的生命的个体复活,一个个美好的心灵也将诞生。

7.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 爱的本质已昭然:爱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用自己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

8.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导师,也是学生精神上的导师,是爱的承继者和传递者。

学生的世界是纯真而透明的,充满了爱与梦想,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大不一样的天地。

一味的管教、苛责、束缚只会压抑个性,使学生原本丰盈的心灵之泉枯竭,原本充满希望的梦破灭,原本多彩的人生因此而黯淡。

9.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代表着国家对下一代的关怀,是人际间一种特殊的爱10. l 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馁弥儿》_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

因为“人l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 (威姆斯)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童年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爱抚,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恶都无动于衷的人。

例子:上海市真如中学)提出通过开展适应中学生年龄特点的、可接受的“爱心教育”,让学生领悟“爱”的真谛,主动把爱落实在行为中,借助“爱心教育”对中学生实施道德教育从而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孔子教育学生:伤人乎?不问马。

孔孟—“仁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研讨教育如何使人类在2l世纪和谐生活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学会关心”调查结果显示:有81.1%和17.9%的老师认为,总体说来老师悬…爱”和“较爱”学生的,只有1%的老师认为老师对学生“缺少爱”。

但是,我们做的另一个对100名巾学生的调查(见附录2)却显示,34%和7%的学生认为老给予学生的爱“较少”和“很少”,只有4%的学生认为老师给予学生的爱“很多”。

一方面,教育者确信自己付出了爱,另一方丽,受教育者却肯定自己很少体验到爱;北京青年李兵已经考上了大学,可是,他在一天之内,分别将身为教授的父母杀害了。

并将尸体切掉头颅装箱后扔到了大街。

李兵讲起在杀死父亲之前,父亲讲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可以对爸爸讲嘛,何必走此下策!”样,当李兵下午用皮带结成一个环套住母亲的脖子时,母亲用很少有的平静口吻对儿子说:“你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完全可以向我们提呀!”儿子却回答:“晚了,妈妈,你们要旱这样和我谈话,听我的意见,我也不会走这一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