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民主国家,宪法是法律最重要的渊源
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禁止拒绝裁判原则——在民事审判中,法官不能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拒绝裁判
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异同:
1)调整对象:普通法的调整对象是全方位,而衡平法只涉及普通法不能调整的私法领域2)渊源不同,普通法的渊源以习惯法为主,衡平法以罗马法为主
3)程序不同,普通法的程序复杂,衡平法的程序简单
4)救济方法,普通法的救济只有损害赔偿,而衡平法的救济方法多样
法的一般分类:
1)以法的创制和适用范围为标准:国内法和国际法
2)以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以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根本法和普通法
4)以法的适用范围:实体法和程序法
经济特区的法规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的,可以单列为法的渊源
法规规制的三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在适用个案时,法律规制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存在
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授权或者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非规范性法律条文中,法律规制的三个部分可以省略,但规范性法律条文,假定部分和法律后果可以省略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全国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制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般认为划分部门法的主要依据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部门法是由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规范是部门法的基本构成单位。
立法体系不仅包括现行法,也包括已经废止或自行失效的
当代中国的法律部门有: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程序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军事法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其中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
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法律行为——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有些违法行为也不一定违法道德,比如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法律关系客体的分类:物、人身、人格、行为、精神产品
引起法律关系产生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主要有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责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
2)因果联系原则
3)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
4)责任自负原则
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惩罚、补偿、强制补偿包括民事补偿和国家赔偿,强制包括对人身的强制、对财产的强制惩罚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和违宪制裁
法律责任: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
违宪责任的类型:
1)立法机关违宪责任
2)司法机关违宪责任
3)国家重要领导人违宪责任
当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发生竞合时,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罚金属于刑事制裁,罚款属于行政处罚。
刑事制裁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民事制裁旨在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在程序外,刑事制裁一般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民事制裁一般由被侵害人提起诉讼。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特点
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契约自由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德国法系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典型,原始社会不存在法,其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和习惯,而且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不具有阶级性
大陆法系的诉讼模式——职权主义模式,法官在诉讼中居于主导地位
根据法据以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划分法的历史类型
中国现行立法权限的划分体制: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狭义的立法活动是指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活动
立法程序: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律——公布法律
依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有权制定规章
注意:省级人民政府无权审查省会城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规章
依宪法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省会城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执法的类型
1)行政机关的执法
2)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
3)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
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1)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
2)由于惧怕法律制裁
3)出于心理的惯性
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适用法律时仍然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辩证推理——是指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
只有使用其他解释方法得到不能满意的结论时,才用客观的目的解释
我国法律的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
古典自然法学派:法是人类理性和本性的体现
历史法学派:法是民族精神的产物
自由主义法学家:法事自由意志的外在表现
分析法学派——主要强调对法进行规范分析
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理性论
萨维尼:民族精神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
托马斯.霍布斯:理性论和命令说
托马斯.阿奎那——神议论的代表,神的智慧是一切法律的渊源
奥斯丁——命令说的代表,法事主权者的命令
技术法规也是法律,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基本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属于宪法
英美法系中判例的方法是形式推理,大陆法系通常用演绎推理
注释法学派——以研究和恢复罗马法为核心
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
在法与国家关系中,对法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性质,对法的形式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法学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法律以人的行为为直接调整对象,并通过调整行为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法学的划分——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法学划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自然法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民主和法制模式的主要设计师,其典型的表达形式是“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
分析法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法学出现
《黑格尔哲学批判》第一次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诞生
法的本质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列宁关于本质问题的观点,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的“初级本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的更深层次的本质
不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和惯例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习惯、政策和判例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的表现形式
法的实效——指产生了预期的实际效果法的效力——保证法的实施的约束力法的实效属于“应然”范畴,法的效力属于“实然”范畴
在法的溯及力问题上,首要的,基本的原则是法不溯及既往
补充: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声明保留条款除外)
社会革命史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守法的范围主要是各种制定法
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和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狭义的执法仅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人权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观念和人权事业根本性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
1)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建设法治国家与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机统一
4)继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优秀基因与借鉴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成果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由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