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整本书复习重点整理)

法理学(整本书复习重点整理)

一、法学的研究方法法学方法论:1、概念:指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

2、容:(1)法学方法论的原则——是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A、坚持实事;B、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坚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D、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2)各种法学方法——构成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A、基本方法——如阶级分析方法和价值分析方法等,是普遍适用于法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的方法。

它有助于揭示法律现象整体的在本质、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B、具体方法——仅仅适用于法学研究的特定领域和阶段的方法,主要用来解决法学研究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1、概念: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

法律的存在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是维系某种社会利益关系、利益格局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3、功能:(1)、对于法学的理论建设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避免走入唯心主义法学误区的必要指南;(2)、对于法律现象的历史考察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探索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历史演变规律的基本线索;(3)、对于古今中外法律制度的定性研究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有力的分析工具;(4)、对于法律实践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确立和坚持我国法制根本宗旨的重要理论参照;(这些功能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取决于能否用科学的态度准确理解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而夸大阶级分析方法的功用和拒斥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都是不科学的态度。

)价值分析方法:1、概念:是指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认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

2、作为法学基本方法的原因:因为法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揭示法的应然状态或价值属性,即回答法应当是怎样的。

法作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规体系,其本身就是一定价值观念的体现。

(价值这一概念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广义的价值概念还包括人们心目中关于美好事物和理想状态的观念以及关于什么是“正当”的评价标准即价值准则。

)3、基本容:(1)价值认知——是以法律这个被认知的客体所蕴含的价值属性为对象的,它要探究特定的法律制度是按照哪一个阶级、阶层的利益标准与价值观念来调整社会关系和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权利义务的,价值认知的直接目的是如实地观察和描述特定法律制度所包含的价值准则和价值排序。

(2)价值评价——是从一定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价值准则对特定法律制度的总体或部分进行判断与取舍。

4、功能:(1)价值分析方法是深刻认识和理解法律制度的精神实质的钥匙;(2)价值分析方法在法律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中的独特功能,可以在法律价值的证成、批判、选择和同质化四个方面清晰地呈现出来;实证研究方法:1、概念:指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价值中立——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可以用自己特定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好恶来影响资料和结论的取舍,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经验事实——指可以通过人们的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而被发现的确定的事实因素,这些事实因素是如此的确定、确实,以至于由此所作出的有关“是什么”的判断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即使发生争议,也比较易于复核、检验,而极少出现众说纷纭。

2、作为法学基本方法的原因:因为法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揭示法的实然状态,即回答法实际上是怎样的。

3、类型:(1)社会调查方法;(2)历史研究方法;(3)比较研究方法;(4)逻辑分析方法;(5)语义分析方法。

二、法的本体(法的本体论具体涉及法的本质,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构成要素、结构和体系,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作为法的核心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权利义务的逻辑展开等重大问题。

关于法的本体问题的回答历来是划分各种不同法学流派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分水岭。

)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体系。

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2)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4)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法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的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作用:1、法的作用表现为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2、分类:(1)根据人们对法的作用的期待与法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区别或差别,分为预期作用和实际作用;(2)按照法的作用是否对人与社会有益,分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3)按照法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容之间的区别,分为规作用和社会作用;3、法的规作用:(1)告示作用;(2)指引作用;(3)评价作用;(4)预测作用;(5)教育作用;(6)强制作用;4、法的社会作用:(从法对社会文明的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法的社会作用)(1)很多法律制度都对物质文明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或推动作用;(2)法对精神文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3)法对政治文明的作用是特别明显的;(4)法对生态文明的作用主要体现于现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5、法的局限性:(1)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2)法律并不能有效地干预或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3)法律具有保守性、僵化性和限制性;(4)法的运作成本巨大;(5)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一系列社会条件。

A、良好的政治法律体制;B、良好的法律和法律体系;C、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D、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E、良好的物质条件。

法的渊源:1、概念:是由资源、进路和动因三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综合事物。

资源——指法是基于什么样的原料形成的,是基于习惯、判例、先前法、外来法,还是基于道德、戒律、乡规民约、政策、决策、学说之类形成的;进路——法是基于什么样的途径形成的,是基于立法、行政、司法,还是基于国际交往之类形成的。

动因——法是基于什么样的动力和原因形成的,是基于日常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基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之类的作用形成的。

2、三要素:(1)资源性要素(最基本的要素)(2)进路性要素(途径性要素)(3)动因性要素(根本要素)3、当代中国法的渊源:(1)立法;(2)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3)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4)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5)国际法;(6)习惯;(7)道德规和正义观念;(8)社团规章和民间合约;(9)外国法;(10)法律学说。

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法规;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8、其他法的形式法的分类:1、国法和国际法;2、成文法和不成文法;3、根本法和普通法;4、一般法和特别法;5、实体法和程序法;6、公法和私法A、公法一般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和程序法;B、私法在民法法系国家一般划分为民法和商法两大部门;法的效力:1、概念:是指法对其所指向的人们的强制力或约束力,是法不可缺少的要素。

2、法的效力和法的实效的区别和联系:A、法的效力不同于法的实效;B、法的效力是法所具有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的存在不以涉法行为是否发生为转移;C、法的实效是指法的功能和作用实现的程度和状态,它主要是一个强调实际结果的畴,所展示的是一种事实;D、没有得到有效遵守的法,只是表明它没有获得好的实效,而不表明它没有效力;E、两者的关联也是密切的,法的效力是法取得实效的前提,法的实效是法的效力实现的结果。

3、法的效力围:(1)概念:指对什么对象、在什么时间和空间有效。

(2)法的对象效力(中国实行综合原则);(3)法的空间效力;(4)法的时间效力(法不溯及既往)4、法的效力的冲突解决原则(1)处理不同层级的法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应遵循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的规则;(2)处理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冲突,一般可遵循由条件的“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的规则;(3)处理新法与旧法的冲突时,应遵循“新法优先于旧法”的原则法的要素:1、概念: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

2、特征:(1)个别性和局部性;(2)多样性和差别性;(3)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3、判断法律要素高低的标准:(1)法律要素含义的明确性和确定性程度;(2)法律要素间联系的的紧密性及协调性程度;(3)法律要素的专门化、技术化程度。

4、分类:(1)法律概念(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描述性概念和规性概念;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概念;一般法律概念和部门法律概念)(2)法律规则;(3)法律原则。

5、法律规则:(1)概念: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

(2)三要素:假定——假定是法律规则中指出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处理——处理是法律规则中具体要求人们做什么或禁止人们做什么的那一部分;制裁——制裁是法律规则中指出行为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的部分。

(3)特点:微观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确定性程度较高(4)分类: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型规则;规性规则和标准型规则;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强行性规则和指导性规则。

6、法律原则:(1)功能:为法律规则和概念提供基础或出发点,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对理解法律规则也有指导意义;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法律原则可以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以纠正严格执行实在法可能带来的不公。

(2)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区别:在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上,法律原则较宽,法律规则较窄;在变化速率上,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是否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规则较为明确(3)分类:按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按原则覆盖面不同,分为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原则;按法律原则的容不同,分为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法律体系:1、特点:(1)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2)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3)理想化要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在协调;(4)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2、法律体系与法制体系:(1)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制体系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制监督体系等,由这些体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纵向的法制运转体系;(2)法律体系着重说明的是呈静态状的法律本身的体系结构,法制体系则既包括静态的法律规,更着重说明的是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3)从相互关系来讲,法制体系包括着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则组合在法制体系中。

3、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区别:(1)法律体系是是指一国现行的法律规体系,属于社会规体系畴,是社会及个人的行为准则,有实际的法律效力,并产生实际的法律后果;法学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畴,具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属性。

相关主题